方逵香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学校,山东 莱芜)
初识消元法,好多学生狭隘地以为消元法只是应用于解方程组,事实上消元是一种简化运算的重要思想,它在初中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部分题目,对消元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作介绍,以供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1.解下列方程组
仔细观察方程组(1),属于比较对称的一种,可以把分母为6的部分及分母为7的部分都各自视为一个整体,如分别设为m,n。采用整体换元的方法得到然后再化简得到关于x,y的方程组,从而解得x,y的值。本题在解方程组的过程中,巧妙进行了换元,将方程组化繁为简,从形式和计算上都大大简化,降低了解题难度。这种整体换元的方法也是一种消元思想,它的妙处不言而喻。
方程组(2)也是由比较特殊的对称方程组成的,题目比较简单,学生解题时多数是采用了代入消元法,但是有的同学代来代去容易晕头转向而弄错。针对题目特点,采用加减消元法,问题就相当容易处理。具体解的过程是:
①+②+③合并化简得:
x+y+z=20④
④-①得z=5
④-②得x=15
④-③得y=0
选对了方法后整个求解的过程变得简单轻松,视觉上也对仗整齐,利落美观。
例 2.若 4x+3y+5=0,则 3(8y-x)-5(x+6y-2)的值等于 _____。
分析:本题中有两个未知数,条件中却只有一个方程,无法直接求得x,y的具体值,根据经验必定有特殊解法。故而先将要求的代数式进行化简。
原式=-8x-6y+10,对照已知条件,移项得4x+3y=-5,然后将其整体代入原式,消去两个未知数,从而求得结果。本题通过整体代入消元,将未知数消灭的无影无踪,消元的威力可谓大矣。
分析:本题给定了两个方程,却有3个未知数。如上题一样,不能采用常规方法解方程组。观察题目,发现两个方程右边n的系数相等,符合加减消元的特点,不妨欲扬先抑,先消去n再说。
故而,②-①得:x+2y=2 ③,结合已知中另一条件得到x+y=12 ④,将③④联立可求得x,y的值,再代入①,即可求得n值。这样做似乎已经很简单了,但是,如果继续采用加减消元的思想,将 ③+④得:2x+3y=14。蓦然回首已知中的方程①,惊喜地发现n值已经跃然纸上。消元法再次给了我们一个惊喜!消元法不仅在解方程组、求值等代数运算中,起着化繁为简,拨云见日的作用,在几何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4.△ABC和△A1B1C1中,∠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A1,∠B1,∠C1所对的边分别是 a1,,b1,c1,∠A+∠B=∠C,∠B1+∠C1=∠A1,且 b-a=b1-c1,b+a=b1+c1,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若全等,请给出证明;若不全等,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想证明是否全等,必须知道对应边和对应角的关系,题目中只有边角的和差关系,并没有单个边或角的关系。故而要经过计算整理得到单个角或边的关系。面对四个等式不少学生一筹莫展,可是只要借助代数的方法,巧用消元即可迎刃而解。
解:∵∠A+∠B=∠C,∠B1+∠C1=∠A1
又∠A+∠B+∠C=180°,∠A1+∠B1+∠C1=180°
∴2∠C=180° 2∠A1=180°(代入消元)
∴∠C=∠A1=90°
∵
①+②得:b=b1(加减消元)
将b=b1代入②得a=c1(代入消元)
∴△ABC≅△A1B1C1(SAS)
例5.已知:如图,AM、CM分别平分∠BAD和∠BCD。
求证:(1)如果∠B=32°,∠D=38°,求∠M的度数;(2)∠M=1/2(∠B+∠D)。
分析:不少学生只能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或外角定理求得第一问。对于第二问有的不知从哪里下手,有的求证过程相当麻烦,最后无疾而终。如果运用方程思想,列出方程,再借助代入消元和加减消元法,问题就大大简化。如此一来,得到关于求∠M的算式,回过头由一般到特殊,将第一问中的已知条件代入算式验证,或者先做第二问就更简单了,可谓一举两得。
证明:∵AM、CM平分∠BAD和∠BCD
∴∠BAM=∠DAM=1/2∠BAD=m ①
∠BCM=∠DCM=1/2∠BCD=n ②
∵∠B+∠BAM=∠M+∠BCM
∠D+∠DCM=∠M+∠DAM
将①②中相应的值代入上两式得:
∠B+m=∠M+n ③
∠D+n=∠M+m ④
③+④得:
2∠M=(∠B+∠D)
∴∠M=1/2(∠B+∠D)。
数学学习中有许多先进的思维方式,比如方程思想,消元思想等等,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思维方式,训练学生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有利于快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作为数学教师,引领学生的思维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