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中数学知识的运用

2018-03-25 05:23孙海霞
新课程(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乙地甲地人口数

孙海霞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中心中学,山东 淄博)

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下更强调学科学习的综合性。中学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众所周知,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地理问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下面笔者就举几个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的例子。

一、比例尺的应用

在学习初中地图内容时,比例尺成为比较地图范围大小的主要工具。

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比例尺的数值决定地图的范围大小,其数值的差异决定地图中实际距离的差异。根据数学比例的知识,把比较的几个对象化成数字式且图上距离都化成数字“1”,当分子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的实际距离越大(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反之,比例尺的实际距离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就越大。如:1/400>1/8000>1/100000。

二、计算的应用

例1 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如下图)方千米。

例如:某市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人口为50万,其人口密度可通过计算求出:500000÷2000=250(人/平方千米)

例4 气温的计算

(1)山地地区气温的计算

例如:甲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700米,乙地的海拔高度是300米。若此时乙地的气温为15℃,则甲地的气温可通过如下计算求出:15-(700-300)÷100×0.6=12.6(℃)。

(2)气温平均值的计算

请利用一天中8时、14时、20时和2时的气温用数学方法计算气温平均值:

时间 2时 8时 14时 20时气温℃ 24 26 31 27

海拔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甲的海拔高度是:1500米,1500-0=1500(米)。

乙的海拔高度是:500米,500-0=500(米)。

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米,1500-500=1000(米)。

例2 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中,出生的人口数(成活)减去死亡的人口数,就是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例如:某地区平均每20000人中,当年出生并存活180人,死亡了46人,这个地区一年中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可通过计算求出:(180-46)÷20000×100%=0.67%。

例3 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是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是:人/平

可通过如下计算得出:(24+26+31+27)÷4=27(℃)。

三、方程的应用

例如: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点的距离5厘米,则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可通过如下计算求出:

5:x=1:500000

x=2500000 即 25千米或2.5万米。

四、表格的应用

表格的应用是在学习气温时,通过阅读分析图表的内容,使得问题得以解决。例如,根据某城市的气温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气温/℃ 7 8 11 14 18 22 25 24 21 17 12 8

(1)说出该城市的最高气温是( )℃,月份是( );该城市的最低气温是( )℃,月份是( )。气温年较差是( )℃。

(2)利用此图说出该城市的气温特点。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某些地理问题是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这样做会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知识点,还能逐步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乙地甲地人口数
确定代表名额按户籍人口数还是常住人口数
用多种方法求路程
多种方法求路程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GDP预测研究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16亿
如何计算地方时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
“区时”的时间计算
中外人口之趣
平均速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