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哲学视角建构历史解释

2018-03-23 03:11蔡权
关键词:唯物论历史解释辩证法

蔡权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对史料的阅读,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思想对历史事件进行哲学解释,深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掌握历史事物的发展特征和普遍规律,让学生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来洞察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解释;唯物论;辩证法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它要求人们应透过历史表象去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理解历史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要形成客观、科学的历史解释,必须有思辨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就为正确解释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在历史课堂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拓宽学生认识问题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这一教学内容中,中美關系的正常化是中国现代外交关系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准确解释中美关系由互相敌视到走向和解的原因更是课堂教学的难点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史料,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试图对中美关系的改善进行哲学视角的解释,从而加深学生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理解。

一、顺势而为:依据形势变化调整对外政策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为了寻求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开始调整“一边倒”的对外政策,加强与西方的关系,特别是开始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怎样解释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高中课文认为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这一高度概括性的结论包含着复杂的因果关系。阐释历史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是历史解释的主要任务,通过历史解释不仅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得以拓展,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怎样指导学生运用哲学思想和方法来解释这一结论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世界的最基本原则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来决定方针政策。那么,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什么变化?

材料1: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各种力量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逐渐形成新的战略态势。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实力受损,在与苏联争霸中开始处于守势。苏联则在国际事务中奉行霸权主义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日本、西欧国家的经济地位日益上升,第三世界逐渐兴起,中国的潜力开始为国际社会所瞩目[1]。

问题设计: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苏两个大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态势怎样?

教师分析: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对外政策的改变,是对国际形势变化做出的反应。这一国际形势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的变动。

学生解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衰退现象非常明显,虽然美苏争霸激烈,但美国已失去二战后拥有的优势,苏联则趁机向美国展开猛烈攻势。美国要扭转被动局面,就必须改变它的亚洲政策,最主要的是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我们不仅应从美苏两国力量的变化中找到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还应从中国的角度解释原因,因为历史原因是多元的,因果关系有其复杂性。

材料2:苏共20大后,中国和苏联两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随着苏联对外政策中越来越猖狂地搞霸权主义,中苏两党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发展为国家关系的公开破裂。1960年,苏联不仅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损害中国经济建设的正常发展,而且强化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的高压态势[2]102。

问题设计:思考中国调整对苏政策的原因。

学生解释:由于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不仅中断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而且在中苏边界持续制造紧张局势,最终酿成了军事冲突,使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中苏关系的变化促使中国政府大幅度改变对外政策,着手从国家安全战略的全局思量对苏联政策进行调整。

教师分析:由于苏联对中国发动军事侵略的危险不断增加,中国面临着同时对付两个超级大国威胁的危险局面,这就使得中国外交在面临着新形势下开始重新审视中美关系。

由此可见,在对外政策上,我国依据国际形势和各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由反对美帝国主义为中心向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为中心的转变。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充分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思想与中国外交具体实践相结合,反映了“从实际出发,顺势而为,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

二、善抓主流:科学分析大国间的主要矛盾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是对国际主要矛盾进行冷静分析和正确认识的结果。尽管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错综复杂,但也有主次之分,决定国际大局的应是大国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认清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抓住主流,解决主要矛盾。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剖析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

教师分析:对历史现象开展对比分析是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如果我们善于对历史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就等于找到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那么,大国之间的矛盾状况是怎样的呢?

材料3:苏修进行扩张实际是挤美国的地盘。它力图和美帝平分秋色,共管世界。美帝则一定要保持优势,它的世界霸权和霸主的地位不能让。双方针锋相对,都要争夺对方的东西。真正的、现实的利害还是在它们之间。它们的斗争是经常的、尖锐的。尼克松出于对苏修的战略考虑,急于拉中国,我们要从战略上利用美、苏矛盾,有必要打开中美关系[3]。

问题设计:依据材料比较分析主要大国之间的矛盾关系。

学生解释:当时国际上的矛盾斗争,主要表现为苏美中三个大国之间的较量。由于苏联的进攻态势,美苏矛盾日益加剧,美国把苏联作为最主要的对手,而把中国看成是潜在的对手。

教师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美苏中三国之间,美苏矛盾大于中苏、中美矛盾,苏联已经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可以利用美苏矛盾来应对苏联的威胁。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也反映了要抓住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材料4:毛泽东曾对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4]

问题设计:结合所学从矛盾关系的角度解读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学生解释:美苏在世界范围内长期进行争霸斗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西欧、日本等受美苏的制约,与美苏有相当程度的矛盾,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反对美苏争霸的主要力量。所以,“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反映了国际主要力量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教师分析: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既是在认识世界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更是從对世界和平的态度上把握世界的主要矛盾,使我们认识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尤其是苏联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由此可见,我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抓住美苏这对主要矛盾和苏联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和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缓解来自苏联的压力,联合大多数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反映了我国在外交活动中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打开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三、辩证思维: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联系和发展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而正是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考虑问题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也是我国外交活动应坚持的哲学方法,原则性要求处理国际关系时应从客观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灵活性要求处理国际关系时应从变化的现实出发,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那么,在中美关系改善的过程中,中美两国政府是如何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的?

历史解释的形成应基于对历史事物的理解,组织学生阅读原始材料,理解历史事物反映的特征是历史解释的主要手段。高中历史课本把台湾问题的解决作为中美关系改善的前提条件,这集中体现在中美联合公报当中,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处理外交事务所坚持的原则,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中美联合公报原文节选。

材料5: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

美国方面也发表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为最终目标[2]114。

问题设计:阅读中美两国在联合公报中发表的声明,思考两国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学生解释:从中美两国联合公报中可以看出,两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尤其是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达成了共识。双方都认识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美国从台湾撤走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教师分析:从中美联合公报的内容中可见,我国政府把台湾问题的解决作为中美两国关系改善的前提,这说明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谈判斗争中,我国政府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体现了在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所坚持的原则性。

问题设计:40多年前,当坚决反共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坚决反帝的毛泽东亲切握手时,这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是完全对立的,而两国却能实现关系的正常化,我们如何进一步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进行解释呢?

材料6:社会主义国家是朋友,我们要好好地团结,此外还需要团结资本主义国家的朋友,没有朋友是不行的……就是西方国家,只要他们愿意,我们也愿意同他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5]。

学生解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两者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尽管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两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两国也可以找到合作发展的共同之处。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力地证明:国家利益理当也可以逾越意识形态。

教师分析:国际关系总是在变动之中,在捕捉和把握这种变动的时候,要有高度的政治原则性,恪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底线;同时也要有策略的灵活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消除国家和人民面临的主要威胁。毛泽东精通国际关系的辩证法,当国际形势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做出邀请尼克松访华和打开中美关系的决断,就是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巧妙结合的典范。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对史料的阅读,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思想对历史事件进行哲学解释,深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掌握历史事物的发展特征和普遍规律,让学生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来洞察历史。

参考文献:

[1]黄丽燕.从中美缓和到实行“一条线”的战略[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2):71-76.

[2]王天玺.中美关系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3]熊向晖.打开中美关系的前奏[J].瞭望周刊,1992(35):23-31.

[4]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2.

[5]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60.

猜你喜欢
唯物论历史解释辩证法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拉图尔论“物”——走向新唯物论的科学哲学
生成中的科学——“唯物论转向”的哲学意义
当代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专题讨论)
科学哲学为何要回到“唯物论”?——从“数学与善”的关系来看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