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要引导想象

2018-03-23 03:16黄淼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朗读想象情境

黄淼

【关键词】想象;朗读;揣摩;情境;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3-0066-01

1.读中想象,品味诗歌形象。

诗歌鉴赏需要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功效,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读出诗歌意境,品味作品形象。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白居易《村夜》时,对其中的“霜草苍苍虫切切”一句,可以反复读,读“苍苍”,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想象霜草苍苍、草色茫茫的情景,秋色浓重的意味就读出来了;读“虫切切”,可以在读中想象秋夜里耳畔传来的虫鸣声,秋夜寂静的意味也就读出来了;再反复读“霜草苍苍虫切切”,想象其景其声,身处这样的境界中,学生很容易感知到诗歌中秋夜的凄清、诗人的孤寂感。可见,朗读,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有利于读出诗歌营造的意境,品味诗歌的形象。

2.理解中想象,把握诗歌内涵。

“诗是无形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人的形象在想象的描绘中变得丰润起来,挖掘出诗歌的弦外之音。

在学习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阕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去描绘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两幅画面——一幅是“偷”的特写镜头: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呀、枣呀等果实都成熟了,金灿灿、红扑扑的惹人喜爱,一群调皮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另一幅是“看”的特写镜头:别叫旁人去惊动了这些天真可爱的孩童们,词人就倚在一边静静地悠闲地看着孩子们……在这样细致的想象和描绘中,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詞人对孩童的保护喜爱和一个长者对孩子们的包容宽厚,也感受到词人的恬淡、闲适。发挥联想、想象,去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当然,这个画面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丰富动态的,这样,学生就能学会鉴赏诗歌,感受诗人心境。

3.推敲中想象,体悟诗歌情感。

古诗词在追求意境时常常对遣词用句千锤百炼,这便是所说的“炼字”“诗眼”,用心揣摩、用心感悟诗中的重要字词,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揣摩时展开联想、想象,将炼字放回原句中体会所描述景象,可以达到精炼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鉴赏效果。

在教学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时,有学生认为诗人要表达的是对将士们的敬佩之情。这里显然是学生理解发生了偏差。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总是”两字——“总是关山旧别情”,《关山月》曲调名,伤离也;再回去看第一句“琵琶起舞换新声”,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舞乐之景是欢愉的,而流露出的情感却是边愁别情。以乐景衬哀情,听者深重的愁情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经过合理想象,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不易发生曲解了。这时,不妨再推敲揣摩一下“边愁”两字,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边塞,体验征戍者的生活,感受征戍者的心理,这首诗歌中传达的情感便很容易理解了。由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揣摩感悟,在想象中与诗人对话,有利于对诗歌作品进一步的深入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朗读想象情境
快乐的想象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一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