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节处求课堂效益

2018-03-23 03:16吉晨春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堂效益细节

【关键词】帕累托定律;细节;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3-0059-02

【作者简介】吉晨春,江苏省姜堰中学(江苏泰州,2255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世界上20%的人口拥有高达80%的财富,这便是帕累托定律,即“二八效率法则”或“最省力法则”。该定律揭示了一个现象: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报酬之间往往是不平衡的。产出或报酬常常是由占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帕累托定律给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是什么呢?

前段时间,笔者所在学校承办了泰州市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来自各市区参赛教师的“同课异构”精彩纷呈。据笔者观察,选手们专业素质都比较高,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方面难分伯仲,但是能够区别优劣的恰恰是细节处理,正是所谓的“20%”少数因素。

一、导入序幕能否拉开高效课堂的大戏?

导入虽不是一节课的主要环节,也就几分钟时间,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高一阅读初赛课“The Dreamer”导入环节为例(见表1)。

选手B用时最少为3分钟。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教者的问题也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对奥巴马已有的了解。其中,一名学生回答:Because the Americans believed Obama was able to help them realize the American Dream.课堂生成与教者的预设一拍即合,选手B随即抓住教学契机:Some thought he stood for the American dream and some media gave him a name “A Dreamer”,巧妙地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The Dreamer”。

选手D用4分钟完整呈现紧扣主题的《中国之梦》歌曲作为导入。歌曲在视、听觉上具有冲击力,与学生产生了共鸣。随后教者提出两个相关问题(见表1),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学活动进行到这里效果很理想。本以为选两三个学生表述一下就顺理成章进入主题“The Dreamer”,但遗憾的是教者又花时两分半钟从前到后让9名学生发言,未能及时控制节奏,也未能把握好导入的“度”,这个细节的不当处理使得课堂拖沓而不紧凑,效果大打折扣。

看得出参赛选手们从不同角度引出话题“The Dreamer”,用时不同,处理方式不同,效果各异。毋庸置疑,选手B的成功导入为本节课开了个好头。

导入既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序幕”,又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际的“剧场”。好的导入能帮助学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导入,使此序幕环节成为生成高效课堂的“20%”,有效拉开高效课堂的大戏。

二、活动方式与时机能否成为高效课堂的润滑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是由若干个教学活动组成,有时,活动内容虽然很好,但如果活动方式不恰当或活动呈现不合时宜,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决赛课为例。教学内容为牛津高中英语第5模块第1单元Word power(文学分类),几位选手都用到济慈的《夜莺颂》(见表2)。

表2 《夜莺颂》呈现方式

选手F边读边讲。教者讲得细致,学生听得认真,但学生缺少主动欣赏与尝试朗读的机会,课堂师生互动不是很积极。选手G展示诗歌之后,要求学生朗诵。虽然诗歌没有什么生词,但学生并没有能很好地读出其韵律,或是因为学生英语诗歌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或是因为英语诗歌本身就很难理解。

相比之下,选手H从听诗歌朗诵入手,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揣摩诗歌大意和韵律,视、听觉上的立体输入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了诗歌的韵律;借助屏幕文字和朗诵者的语气,大多数学生能揣摩出诗歌大意,学生参与度高,在诗歌欣赏中表现出愉悦的表情。显然,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于呈现的方式不同,效果迥异。

同样,相似内容的教学活动由于呈现的次序或时机不同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以决赛课为例。几位选手都用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片段来展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观察发现,设计在课的中间(选手J)和结束时(选手K)呈现电影片段的都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显然,在讨论了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之后,学生头脑中已有图式被激活并得以重构,这时电影片段的插入加深并丰富了学生相应的主题联想。而在导入部分插入电影片段的选手I忽略了原声电影人物对话背景以及英语母语国家人正常语速给学生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学生既不了解情节,也无语言上的准备,除了少数几名学生借助人名猜出电影名称,大多数同学基本没有明白电影片段的内容,也没有弄清楚老师播放此片段的用意,教者以此导入主题阅读的设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论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想弄明白而不能弄明白的时候教师要去点拨他,学生想说出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教师要去启发他,即教师要了解学生认知、情感的需要,准确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或许,这种对活动呈现方法与时机的关注不过是“20%”的少数因素,却是成就高效课堂不可忽略的润滑剂。

三、教学问题设计能否让课堂走向高效的快车道?

设问,是授课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反馈的形式或手段。某教学专家说过,“To question well is to teach well”。教学问题设计得有效与否,有时就在微妙之中。

还以初赛课为例(见表1)。选手A呈现了两幅与主题“The Dreamer”相关的图片“嫦娥奔月”和“神州11号”,寓意深刻,激发了学生想象力。但A的陈述既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也没有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设问“Can we be called dreamers?”只是让学生来判断中国人能否被称作“dreamers”,问题本身没有意义。如果A换一个角度来设问,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效果。比如:What was the dream of us ancient Chinese?Have we succeeded in realizing our dream?Do you think we Chinese people are great dreamers? Why?

再看选手C,从“梦”与“梦想”的关系引入主题,设计非常巧妙。但是,Whats the meaning of dream?这个问题要求给“梦”下个定义,远远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课堂沉默许久,最后终有一个学生回答:When you are sleeping, you maybe dream.由于學生给出的不是老师所期待的答案,选手C自己回答:Dream is something in your mind when you are asleep. Dream is also something that you are trying to get or wishing for.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初赛中选手B那样,教师应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火花,因时、适度紧扣主题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真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既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又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如果问题本身都难以界定或无须回答,那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教学设问可能仅为细节,但这些细节如果得到较好的管理,也可以让课堂走向高效的快车道。

教育部一直强调中小学教育要减负增效,而学校教育减负增效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利用帕累托定律,我们可以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细节或20%少数因素,处理好这些细节,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课堂效益细节
细节描写很重要
细节取胜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立足班级特色,预设有效课程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
让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益“问”出来
细节取胜
探讨如何提高新课程信息技术课堂效益
注重反馈和运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益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