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超
【摘要】随着教育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并不能满足有些课程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这样的学科,传统的模式不能适应课程的特点。本文在此基础上,在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特点,探究具体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小学课堂 教学模式 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124-02
随着现代科技电子设备的大范围应用,对于现代设备的熟练应用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 现在新型的课堂模式是为了更突出兴趣教学,以兴趣带动学习。“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但是并不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教学的原理,探究新模式课堂的教学策略,建立一个稳定的应变性强的教学程序,推动小学生信息技术发展。
一、教学模式新理念
新兴的小学教学模式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双主教学为主,即老师与学生都很重要,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部分。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开放,在自主、兴趣的前提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掌握、使用信息的能力,建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以学生的角度建立课程教学模式,尽量避免过去重结果的状态,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教学“会学”为主,重实践,重方法,推动学生自主探索求知,激发创造性潜力。
新型模式下的教学理论依据主要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课堂教学策略更注重学生的发展与需求,适应小学生心理生理的需要。主张多种模式的教学,不直接告诉学生结果与答案,通过提供资料、方法、观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强调学习本身,主张“会学、学会”,突出实践、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学习,将老师指导与自我学习相结合,改变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学生成为亲密伙伴。
以生活作为学习的出发点,整合资料资源,利用电子便捷方式,探究学习成果。更贴近生活,重视实践总结经验,形成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不设立固定答案,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不设立唯一答案,更重视探究的过程。同时注意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培养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自我展示,增加自信心。将学习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课余时间、课下活动依旧可以学习,以此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
三、信息技术课堂的新型模式
第一,改变教学课堂氛围。信息技术课堂本身就是理論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新型的应用技术课程,进行此门课程的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现有的技术能力。对于此类课程的课堂应该是活跃轻松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过于拘谨,大部分老师理论输入过多,留下的课堂操作时间过少,使得课堂索然无味。一味的介绍方法使得学生对这个课程丧失热情,难以集中注意力。对此老师可以采用兴趣教学,教学方法更加有趣味性。如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同学关注的热点,进行提问,引出教学内容。
第二,教学过程中设计任务以此提升教学的效率。在传统模式下,更重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论学生是否理解都要选择硬性接受。在新的模式下,老师可以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给学生组布置任务,通过其配合完成任务,并进行风采展示。如在学习相关PPT制作时,可有小组共同协作对PPT主体进行制作,当完成后在进行结果展示,既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熟记程度,又增加了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也改变了学生传统模式下,被迫接受知识的能力,该变了老师与课堂上的地位,使得学生通过自己研究了解知识,记忆力更深,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充当引导的角色,帮助学生指引方向。
第三,形成兴趣小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是以独立学习为主,知识较为闭塞。在新型课堂模式下,可以采用小组形式的学习模式,进行课堂研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优劣互补,一次提升整体的素质,增加拓展对学习的认知度,并通过成员间的相互纠错,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设立主题进行PPT创作,进行技术的切磋同时收获集体效应,提升多方面的能力,使得综合能力得以培养。
第四,进行主题实践布置,从实际出发促进学习研究。首先布置主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自主思考,学生在完成主题任务时,老师指导,学生自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此外,还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自行决绝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验证假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对于学习不要局限于课堂,充分利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四、结束语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策略更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任务、布置主题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团体合作,在课堂上活跃氛围,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培养综合性人才。在培养现代化技术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陈晓明,王满华.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