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蓉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甲组)和盐酸氨溴索治疗(乙组)。结果:乙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乙组的不良反应率少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明显,能显著提升患者的听力。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属于中耳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症状,会导致患者出现听力下降的现象,如果治疗不及时导致患者的生活受到影响。临床研究可知,黏膜张力增加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从该方面入手。盐酸氨溴索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有重要的作用,能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需要按照用药要求进行干预和治疗,避免出现治疗不合理的现象。为了分析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效果,选择近几年收治的9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5例。甲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1~37岁,平均(32.6±1.9)岁。乙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2~38岁,平均(34.5±0.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可以进行研究和分析。
方法:甲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包括抗生素和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法等。乙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采用静脉注射治疗方式,30mg/次,1次/周,用药治疗1个月后观察效果。
临床效果评价:①显效:患者不良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②有效:经过治疗后,相关炎症缓解,听力有所恢复。③无效: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甲组有效32例,总有效率为71.1%;乙组有效41例,总有效率为91.1%。乙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听力提升幅度对比:乙组的0.5kHz、1 kHz、2 kHz等系数明显提升,与甲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乙组中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甲组中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针对其特殊性,在实践中需要做好患者病症分析工作,按照要求进行。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等导致的,表现为机械性阻力因素和功能性阻塞因素。咽鼓管的开放不仅和管壁弹性存在联系,还受到管内液体表面张力因素的影响。咽鼓管开放所需的压力要结合张力要求实施,由于表面活性物质比较特殊,表面活性物质能减少张力,针对其特殊性必须做好病症分析工作,按照治疗需求实施。
分泌性中耳炎也是由于部分物质缺失导致的。在表面活性物质应用阶段,采用外源性肺表面物质能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保证分泌性中耳炎的咽鼓管开张压力。针对病症的特殊性,要提前对合成成分掌握,在不改变现状基础上进行干预。以恢复功能作为基础,治疗阶段需要排出中耳内液体。实践证明,抗生素联合盐酸氨溴索进行干预治疗,协同优势突出,能减少病程,让患者尽快康复。此外在疾病治疗阶段,需要坚持每天增加运动量,积极预防感冒能减少发生机制。此外要做好饮食控制工作,注意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外在因素的刺激。分泌性中耳炎对患者日常生活有严重的影响,在干预治疗阶段需要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患者能减少心理压力,了解分泌性中耳炎的衍生机制和治疗要求,突出治疗重点和难点,积极配合接受治疗,提升治疗依从性。
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将甲组和乙组的听力提升幅度进行对比,乙组的0.5kHz、1 kHz、2 kHz等系数明显提升。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听力,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