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彬华
摘 要:合法学习法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阐述了合作学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作学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希望能对教师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前言:语文是高中教学体系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科目,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地位逐渐得到教师的关注,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也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多个地区的实践经验证实,合作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研究合作学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问题更具有实际价值。[1]
一、合理分组,确定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再配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快速的了解知识点,完成既定的目标。因此在合作学习法中,合理的分组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性格特征、知识接收能力等要素,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学生能够实现互补,彼此之间能够在教师确定的话题下展开讨论。在小组人数分配中,应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假设一个班级的学生为48人,那么所确定的合作小组规模应该为6人/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都有足够的讨论时间。小组规模确定后,每个小组民主选择一名组长,负责记录小组讨论、补充每个成员的学习知识点。
在小组分配结束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合作学习顺利实施。以《包身工》为例,在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了解包身工的背景、掌握黑暗时期劳动人民的悲惨故事;(2)总结《包身工》一文的故事脉络,并阐述作者索要表述的思想;(3)根据《包身工》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讲述的故事情节,总结本篇文章的细节描述特征,明确本篇文章的的核心,并领会这些表述方法的作用。通过这种分配方法,小组成员能够快速的在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展合作学习,最达程度上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2]
二、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合作学习
在确定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后,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小组内学习,并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彼此分享观点。在确定《包身工》的教学目标后,教师组织全班级学生討论学习,并围绕教师所确定的三个教学目标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完全的将课堂交给学生,不参与学生的讨论环节,但是要走下讲台,听取每个小组对《包身工》一文的理解;同时教师需要不断的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分析每个小组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观察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对于合作学习中表现不积极、不愿意彼此交流经验的同学做标记,确保能在日后合作学习中进行调整。
对学生而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快速进入小组讨论模式,并围绕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展讨论。例如在研究《包身工》一文的细节描述特征时,有些学生会认为“作者通过写实的方法,描写包身工的精神状态,表现黑暗社会对劳动人们的剥削”;也有学生认为,“作者以‘文明的惩罚这种反语的方法,来反映包身工在恶劣工作环境下的所遭受的折磨”等等。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不干预学生的讨论,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挥,甚至一些学生会因为某些问题争辩的面红耳赤,这种讨论能够显著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合作学习汇报,对课文进行总结
在确定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束后,教师大概预留15-20分钟的时间,对本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首先,要求每个小组的组长走上讲台,讲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小组长总结过程中,教师不予以干预,在所有小组长总结结束后,教师按照教参的内容对《包身工》这篇文章进行总结,向同学讲述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告知同学作者为了撰写这篇文章的付出等,不断加深学生对《包身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对《包身工》有更加深刻的影响,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中的关键故事情节进行汇总,包括女工早上起床时的状态、“芦柴棒”出场、“芦柴棒”干活、“芦柴棒”重病被打等,让学生对黑暗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汇报,学生对于《包身工》一文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使学生能庆幸自己生活在新时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结论: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法,该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在应用合作学习法时,应该重点做好小组划分、组织学习、学习总结等工作,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最终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左莉.浅析合作式学习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3):26-27.
[2]王海壁.探究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