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探究支出管理控制成效

2018-03-23 12:23蔡元帅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设

蔡元帅

[摘 要] 以高校支出管理控制中出现的“报账难”问题为例,从高校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和内部控制的定义出发,从应然角度分析内部审计可以提高支出管理控制的成效,缓解“报账难”这一问题;结合实际调研的情况,分析应然和实然存在差距的原因,提出建议,更好地从高校内部审计的角度提高实践中支出管理控制的成效,缓解“报账难”。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建设;支出管理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3. 007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03- 0018- 02

1 高校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建设目标的一致性

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17年最新发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同时,新版IPPF还增加对“内部审计的使命”的描述,即“以风险为基础,提供客观的确认、建议和洞见,增加和保护组织价值”。据此,高校内部审计的目的之一可以表述为旨在通过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提升内部治理和管理水平、增加学校价值,从而帮助学校实现各项目标。根据教育部2016年印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中的表述,高校内部控制是为学校实现办学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从二者的目标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相同之处都是以风险为导向,旨在帮助学校实现目标,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区别在于内部审计通过开展独立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方式实现目标,其不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而对内部控制而言,其建设和完善是学校管理层的责任,学校管理层要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以此来帮助学校实现目标。

因此,可以认为高校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接下来将以支出管理控制中的“报账难”问题为例,通过理论上的应然和实践中的实然对比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缓解支出控制中的“报账难”问题的差距,探究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的建议。

2 理论上高校内部审计促进支出管理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及成效探究

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报告需要在每年决算时随决算报表一并上报的要求,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参照《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的具体要求大力推进学校的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工作。《指南》以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为框架,根据高校的业务性质,细分了控制环境、预算管理等14个模块,并给出具体指导。本文以高校发生最频繁的经济活动——支出为例,以实务中广大教师和财务人员经常抱怨的“报账难”为切入点,分析内部审计促进支出控制建设的成效情况。

本文所称支出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对支出管理的控制对于维护高校经济利益至关重要。高校涉及经济内容的支出,主要包括日常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具体的有办公费、印刷费、会议费、劳务费等。每项费用在支出时的相关风险点也各有差异。支出管理内部控制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明确各项支出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合理设置相关岗位,明确支出审批权限;规范和加强支出管理,确保支出内容真实合规,票据来源合法、使用正确,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

从理论上看,可以通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支出控制审计、专项审计或其他有可能包含支出事项的审计项目,对支出管理控制相关制度的健全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及时发现控制是否存在冗余、是否有关键风险点没有相关制度举措进行防范,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此提高支出管理控制的成效。

3 实践中高校内部审计提高支出管理控制成效情况

实践中,高校普遍重视支出管理控制。调研中发现,所有的高校财务制度汇编中大量的篇幅都在规范支出管理,根据支出业务的不同类型,分门别类从关键风险点出发,制定各项支出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支出合规目标的实现。但实践调研中发现,“报账难”却成为高校广大教师和财务工作人员面临的难题,制约了高校支出控制的效率。如果制度制定得符合要求,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是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理想状态之一;但不容忽视的是效率问题,支出管理的控制不是一味地追求合规而忽略效率。

如前所述,高校内部审计的目的之一是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水平的提升必然要兼顾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不仅要以制度为基础,对支出活动进行合规性审查;还要兼顾效率,审查控制的适当性。但实务中以经济活动的风险为导向,对制度本身进行的审计很少开展,审计大都停留在以制度对照支出的合规性层面,没有从效率层面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也是“报账难”这一顽疾周而复始存在的原因之一。

4 “报账难”原因和解决对策探究

通过调研,本文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直接导致支出管理控制中的“报账难”:

支出制度过于冗余,缺少根据支出经费的性质刻画的流程图,使经费报销人在面对纯文字的制度文件时,无法抓住报销审核的重点。调研中发现,大多数高校的财务支出制度都是以纯文字的形式表达,缺少对支出审核要点的标识。这样一方面导致缺少财务专业背景的经费使用者无法抓住经费支出时的关键风险点,对制度的贯彻实施在理解上会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导致财务人员工作量的增加,对一个经济事项的报销会因为报销人对制度的理解不充分,往复多次补充凭证材料,工作效率低下。

对经费使用者开展的财务制度培训不够。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在发布新的财务支出制度时,仅是履行程序上的发布,对制度本身怎样实施缺少对经费使用者的培训,这会使新的制度只有在该项经济事项在最后的报销环节才发现使用过程中缺少对关键支出凭证的收集,导致新制度落地的效果大打折扣。

财务人员对支出制度本身制定的初衷不清晰,过于机械化地执行制度。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财务报账人员在执行支出报销审核制度的时候,过于机械化,过于注重经济事项报销时的形式合规,忽略实质合规,对制度的领会过于死板。这一方面可能导致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的合规,另一方面实质性风险的防控也会存在不到位的问题。

支出控制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中发现,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实现财务报销信息化,各种报账软件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记账的风险。但是随着高校其他业务的发展,高校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支出活动本身的风险也在增加。大额资金在支出的时候,财务人员是否对合同中付款条款与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审核;财务报销环节的前一端——业务活动的执行情况,才是支出控制的重点,但实务中在财务与业务衔接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财务人员在大额资金支出时需要报销人补齐各种辅助说明凭证来降低支出风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报账效率。

針对上述问题,怎样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缓解“报账难”将在这里进行探究。

以风险为导向,开展针对制度本身的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应清楚地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使命,要以风险为基础,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为目的,灵活运用审计技术,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针对制度对风险本身的防范的充分性和冗余性开展审计工作,通过提出在制度制定中刻画必要的流程、标注支出关键风险点等审计建议,完善支出管理控制。

在常规的支出审计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厘清责任,分析哪些问题是由于经费审批人或使用人由于对制度不了解导致的“报账难”,在征求被审计人意见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沟通,将制度要求进行传达;或者联合财务部门,针对“报账难”的问题,对经费使用对象开展专门培训,促进制度的落地实施。

审计人员应积极履行咨询的职能,在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对财务人员进行制度建设初衷的普及,并对进一步提高支出控制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业务与财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融合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支出控制与业务融合的信息化管理,减少人工控制,提高报账效率和防范风险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劳伦斯·索耶.索耶内部审计[M].邰先宇,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3]张燕.浅谈通过加强业财融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J].当代经济,2015(26):54-55.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
如何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
实施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思考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几个重要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关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建设的调查分析
如何在国有企业中加强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