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琢
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农民攀比物质享受的心理逐渐增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渐成风气。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长期不回家,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骤增。调查显示,甘肃省临夏县安家坡乡中寨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留守儿童比例在45%左右,其中因双亲在外而留守的儿童占20% ;因父母一方在外而留守的儿童占25% 。这种现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为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提供帮助,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一定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积极意义。
一、 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
“天下孝为先”“知恩图报”“有一颗感恩的心”等箴言常常挂在人们嘴边。但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怀,久而久之对父母产生了陌生感,常表现出暴躁、冷漠、焦虑、忧愁等消极情绪。如我校2010年入校的XXX,其父母闹离婚,母亲长期住在娘家,父亲忙于外出务工,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其情感呈现出消极、暴躁、冷漠、焦虑、忧愁的特点。上一年级时就经常逃学,抑或偷吃同伴食物,甚至胁迫同伴去山沟里玩耍,还与同伴打架;三年级时两次偷盗小卖铺的东西,店主向学校反映。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他先抵赖,后流泪,一脸无辜。令人惋惜的是XXX的先天智力水平很高,但由于行为习惯的偏差,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教师们非常着急,班主任更是担惊受怕。我们想了好多办法,但最终成效不明显。2016年XXX毕业了,并以不错的成绩顺利升入中学,可没过一年就辍学打工去了。
分析该生的成长轨迹发现,亲情缺失对个体健康成长有着极强的破坏性,教育者要想办法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家庭亲情关怀。
二、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
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从教育者的视角观察,学生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有所损益。留守儿童任性、孤僻、自我封闭、自私等负面性格特征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教育者却对此经常忽视。例如,我校六年级的XXX原先性格随和开朗,有爱心,学习成绩良好。但在读五年级时,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去世,奶奶老年痴呆,他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经常独自躲在墙角哭泣,还跟同学打架,时不时往家跑,老师劝说无效,学习成绩下滑。我发现他的这种不良倾向后及时与其父母联系,让他们尽快回家陪伴孩子,让孩子重获父爱和母爱。经过父母六七个月的陪伴,该生的生活又回归正轨,现在即将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可见,学生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得失亲情对其的影响尤其巨大。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性格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干预,以免其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留守儿童的意志问题
我校班主任在交流、探讨时,发现各班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在意志方面更脆弱,更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抗挫能力低下。调查发现,30%的留守儿童完不成家庭作业,20%的留守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15%的留守儿童厭学,10%的留守儿童不认真对待考试,如不写作文、不答应用题等。这些留守儿童普遍缺乏顽强的意志,注意力极易分散。
四、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
近五年来,我对本校十位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观察,并与其监护人、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了广泛交流,发现9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内心迷茫、情感淡漠、意志薄弱、性格内向、自信心不强等轻度心理问题。但他们是非善恶尚能分辨清晰,人格方面还未完全扭曲,只要家长与学校配合,教育方式得当,这些儿童的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难点在于,1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重度心理问题,如是非不分、善恶难辨、情感冷漠、意志力很差、情绪抑郁、自负或自卑等,且多种心理问题交织,短期内不可能解决,需要监护人、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通力合作,常抓不懈,培养问题儿童的正义感、责任心、懂得感恩等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坚信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切实关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努力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可以达到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通华,魏 杰,刘 平,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15.
[2]柴艳霞.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