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丰安
(重庆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重庆 400020)
“忠义观”是我国儒家伦理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讲,就是忠诚仗义、忠贞大义。《后汉书·桓典传》记载:“献帝即位,三公奏典前与何进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古人对忠义之士的推崇可见一斑。水浒一百单八将、三国刘关张等都是世人崇敬的忠义典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也逐渐多元化,许多人对“忠义”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和异化,在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中甚至出现一些畸形的认识和观念。这种“异化的忠义观”破坏了现有的政治生态,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1],忠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时刻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所谓忠者,德之正,尽心于人也。所谓义者,乃公正合宜的道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仁义礼智信,人之五常。因而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重要的场合和活动中,忠贞义烈、忠心义气都是伟人们所推崇的原则和标准。在政治生活中,上下级之间,上级为人刚正不阿,秉公处理,任人唯贤,扶掖于下属、感恩于群众;下级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密切配合上级工作,忠于国家,服务人民,始终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等等,这些都是正确忠义观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这些忠义观念对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规范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忠义”一词既有对君主等上级的“忠”,也有对乡里亲朋等同级的“义”,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始终贯穿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全过程,是中华民族公认的道德标准和美德。在古代儒家看来,“忠”与“孝”分离不开,兼有为君主尽忠、为朋友尽义、为长辈尽孝这一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和为人准则。中国古代讲究“三纲五常”,“五常”就是指仁、义、礼、智、信。“忠义”一词在众多古代文化典籍中也较为常见,例如在《左传》中就出现了70多次,《国语》中出现了50多次,《论语》中更有18篇涉及这一词,可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忠义”在主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当时意识形态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另外,除了忠于君主的含义,儒家谈论的“忠君”,往往也包含着为国为民、尽忠职守的含义。在孔子的影响下,“忠”的内涵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了“绝对化”的道德。孙中山先生也曾说过,他对于腐朽落后的“忠义观”是极为反对的,落后的愚忠思想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对国家和人民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政治体制的变革相对落后,加上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观念大行其道,传统的忠义观被歪曲,形成了腐朽、落后的等级观念,在基层领导干部中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对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极为不利。
一是人身依附。现阶段不少地方基层的系统内部存在着党员干部被腐朽落后的忠义思想所误导的现象,他们不相信党和组织,反而坚信部分领导和个人所谓的“树大好乘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说辞,不务正业,不管政绩,一味拉关系、站队伍,以求树立自己庞大的关系网,导致了基层、地方甚至中央一些部门中形成了各种权力方面的关系网以及金钱关系网和人情关系网。这些所谓的网之间是错综复杂和盘根错节的。建立在错误忠义观上的这种人身依附,不仅有上下级之间的“双向互动”,也有社会上的“相互掺杂、互惠互利”。例如周永康案,从他的基本犯罪事实来看,与其相关联的关系网不仅包括上下级关系还有家庭成员关系等多种依附关系,腐败关系网涉及国土、石油等多个系统的众多党员干部,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需要我们时刻引以为戒。
二是塌方式腐败。作为党员干部,有自己的正常交友圈,本也无可厚非,正常的人际交往必不可少。但是如果党员干部利用人际往来,拉帮结派,为了一己私欲,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官场内部,受腐朽的忠义观念影响,发生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贪污腐败行为时,塌方式的腐败就形成了。另外在基层,官商乃至“官匪”(少数腐败官员乐于结交社会不法分子)之间也拉成所谓的“圈子”。正是因为这种“圈子”集体安全心理,认为法不责众,一些违法利益集团与部分手握党和人民赋予权力的基层领导干部形成了利益链,他们之间互相利用、互相勾结、互相“保护”,使得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中央的反腐败决心置若罔闻,甚至顶风作案。近年来查处的串案、窝案越来越多,关联犯罪的规模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犯罪分子自以为是的“圈子”心理导致腐败问题大面积涌现[2]。
三是任人唯亲的用人观。由于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种种原因,任人唯亲的用人观在中国基层政治生态中长期存在,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官场不正之风盛行。在基层的干部选拔过程中,部分新选拔的干部在工作中不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升迁不靠政绩能力,认为只要跟上级关系好、走得近就可以被快速提拔,一味依附权贵,造成了“干事者不得利,有为者竟无位”的不正常现象,造成晋升评价标准形同虚设、各种腐败行为滋生,给党员干部带来不公平感,以致有为者深感无力、日渐麻木。另外,还存在请客送礼、大行所谓的哥们儿义气,“你投我以桃,我就报你以李”等现象。若处理不好这些问题,群众就会对基层政府失去信心,严重地破坏了基层的政治生态。
在现实中,扭曲忠义观念、倡导封建腐朽道德观念、讲究江湖义气、大搞人身依附的现象在基层领导干部中屡禁不止。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要求下属绝对效忠于个人而不是忠诚于组织和人民,形成了一种纯粹的个人主义思想意识;另外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经营和钻营各种“圈子”,奉行和宣扬所谓的“领导决定制”,倡导错误的选人用人观、政绩观等,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到良性政治生态的发展。
募化本指佛、道徒求人施舍财物。在古代,义字的流行应当早于忠字。尽人皆知孔子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说到了义字,但没有忠字。不过那个时候的义还是泛指仪表、威仪、仪容、相宜而言。忠,在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一切解释都必须符合那个时代的主流和真理。封建制度提倡“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在今天看,就是愚忠。黑道团体讲忠,传销组织也讲忠。他们在内部要求所有成员都要忠于首领,对外却干尽坏事,忠于这样的团体和首领也是愚忠,甚至可以说是“傻忠”。黑道江湖的忠和关羽的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他们扯上关羽,明显就是“拉虎皮作大旗,包着自己,吓唬别人”。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体系有着激烈的碰撞甚至冲突,传统忠义观受到挑战,“主仆风”“靠山流”“江湖气”再次被少数人奉为当官必备本领。官场私话流行,如“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等。领导一句话就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政治生态,下级干部往往只能竭尽全力寻求“有能量的主人”,大搞人身依附,从而获取机会。一是工作上的绝对服从。“站了谁的队就是谁的人”,不考虑其决策对不对,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在执行上不讲原因、不计后果,只知唯领导马首是瞻,优先考虑的是领导“乐不乐意”,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二是工作外的竭力讨好。在八小时工作之外,还在千方百计成为领导的“心腹”,从同事身份变成领导的“家臣”,从服务其工作到服务其生活、服务其全家。这种人身依附在秘书和司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潜在的“主奴意识”在作祟。
人身依附,即为上级决定下级前途命运,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依附上级的一种错误的上下级关系。这种错误的做法,必然会导致一种下级罔顾政绩和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一味迎合上级需求的错误政绩观,难以实现“庸者下、能者上”的正确官场淘汰规则。
近些年,社会流传一个“为官之道”的段子,说一个人能不能得到提拔,关键要“三行”:一是你得行;二是有人说你行;三是说你行的人行。实际上,这种“潜规则”早已成为很多人的潜意识,成为官场暗流毒瘤。“靠组织、靠人民、不如找靠山”的扭曲观念,让很多人潜心钻营关系,挖空心思拉关系、结门子、拜山头、寻庇护,以求有朝一日获取回报,完全把“靠山文化”当作一种从政追求。十八大后,中央坚决反腐,诸多大老虎落马让他们荫护下的“嫡系”“帮派”和“亲友团”终究失去坚挺“靠山”,土崩瓦解,正应了那句话:一人飞升,仙及鸡犬;靠山一倒,猢狲皆散。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中国人具有一种江湖情结,信江湖并热衷于江湖。譬如路上两辆车发生碰撞事故,交警也到了现场,但往往涉事双方都会打电话邀人,或咨询或求助,他们相信这种江湖式的处理方式更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官场“江湖气息”一样非常浓厚,譬如前些年流行的“老板”“老大”等称谓也可看出。这些人往往以服务和服从于“少数人和团体利益”为目标,通过狭义的“义气”“忠诚”“信用”“服从”等工具约束限制不同意见,捆绑成小圈子、小帮派,从而谋取少数人、小集团利益,进而置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平正义于不顾,相互“包庇”,“共同发财”,“一人出了问题,大家共同遮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系列“链条式、塌方式”腐败案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在封建社会,对朋友要忠诚,朋友之间相互要讲义气,这永远是人们的美好追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义气”一词如今已经狭义为 “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显然是对义气的错误理解,朋友、上下级之间如果一味地讲究所谓的关系、哥们义气,没有道德底线和原则标准,那么这种义气就是一种无知。现在是法治社会,处处都在提倡讲道德、讲法律。如果一味地讲义气,最终只会害人害己,贻害无穷。在当今社会,“义气”一词,应该被解释为个人为朋友、集体、国家的一些利益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维护他人的尊严、人格、利益等不受侵犯,是新型的道德范畴中的一种。忠诚是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忠诚是家族亲和、社会管理、国家维系的基石和必要条件。我国一直以来最看重的品德就是忠诚。春秋晋国大夫赵孟讲过:“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此后,曹植讲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讲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讲的“精忠报国”,林则徐讲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对忠诚文化的阐释。从文化传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整体上的道德,忠诚是必备的内涵,有厚重的积淀,可以说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第一,对自己来说,忠诚是一种责任、义务、操守、品格,核心是坚守。《曾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在当前,个别基层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一些讲义气与讲忠诚之间的矛盾,对党绝对忠诚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以及基本准则,更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以及为政之道和成事之要[3]。如果一个党员干部没有对党绝对的忠诚,就会丢了“魂”,在工作上也就会迷失“方向”。个别基层干部讲关系、讲义气,为所谓的朋友义气而不讲原则、不讲党性,讲人情而不讲法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站稳党的立场,处处维护党的利益,带头执行党的决议,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就是要一事当前,不改做人之本、不忘责任之重、不移公仆之心,做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始终一致。
对于大搞一言堂、家长制的现象,中央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斩钉截铁地说:“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4]因而基层更应该大力治理变味的“忠义”观念,营建健康、纯洁的政治生态,树立良好的政府和国家形象。
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规则。依靠制度约束组织成员的言行,并逐步形成组织文化,从而提升组织成员的忠诚度,是组织建设极其常见也是相当管用的做法。
1.构建基层忠诚组织文化的人本机制
组织成员首先是个体的自然人。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员管理是管理的重中之重。管人的方式不仅限于控制和监督,还有正面的引导和激励,关键是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绩效评估机制、薪酬管理机制、沟通激励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机制对组织成员进行考评衡量,运用各种教育和管理手段搞好调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组织成员忠诚度的一个重要考量。薪酬管理机制,实际上就是利用组织成员关心的物质利益,维持其对组织的忠诚度。比如,要对积极忠诚于组织的组织成员实施奖励,为其持续保持积极忠诚的态度提供动力。沟通激励机制方面更好理解,组织的领导者和成员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平等的,情感融洽、互相信任、信息畅通,才能更好地激发组织成员忠于组织、忠于事业的热情。这三个机制互相支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构建基层忠诚组织文化的公平机制
要使组织成员忠诚于组织,就必须保证组织成员在组织内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温饱”是提升忠诚度的“基础设施”。要更加讲求物质利益回报的公平性,有缺陷的利益是影响忠诚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平的利益分配将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忠诚度。其次,归属感是提升忠诚度的重要砝码。用人制度要公开透明,人岗不匹配、同工不同酬,这种背离内部公平的做法不仅不能提高效率,还可能会因为人才的闲置,导致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不忠。最后,自我实现是提升忠诚度的压舱之石。要尊重并支持不属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健全的培训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度。
3.构建基层忠诚组织文化与良性政治生态以及治理的激励机制
基层领导干部作为基层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激励方式,要在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其忠诚度[5]。一是委派任务时的授权式激励,组织要发展,就要做事,更要成事。组织领导者应授予组织成员相应的权力,并指导他们正确行使权力。如果授责不授权、放权不放心,就极易引发成员的逆反心理。二是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式激励,行为科学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实现自我的一种需要[6],也是精神方面的一种更高层次需求。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通过发扬民主的作风,就能够激励大家更积极地出主意和想办法,增强群众在组织中的存在感,增加其对组织行为的认同度。三是评价功过时的期望式激励。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成功时希望得到肯定,失败时希望得到安慰和理解,最担心的莫过于受到他人的冷落。组织领导应当根据成员不同时期的现实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促使组织成员“抱紧”组织。
4.构建基层忠诚组织文化、良性政治生态的挽救机制
对于基层领导干部而言,要构建忠诚组织文化,就要约束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组织领导者,要始终保障组织内部的忠诚度维系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必须要注意以下3点:一是组织忠诚出现问题之后,组织者必须要及时地找出症结所在,分析症状,并对这一问题对组织内部成员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估。二是综合考虑构建忠诚文化过程中,成员间忠诚文化的下降带来的影响,客观公正地分析成员间的发展空间和忠诚文化的耐受度,根据检测结构适时地调整忠诚文化构建策略,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与合理的挽救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建立健全完备的安全忠诚预防预警机制,在充分分析已有的忠诚问题和危害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完备的组织忠诚文化风险预测和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风险防范对策和机制,保证干预机制能够做到有效实施干预,防止突然事件。另外,对于挽救成功的组织成员之忠诚文化还要进行相应的后续检测,及时了解其忠诚度,防止反复,并以此为鉴,防患于未然。
5.构建基层忠诚组织文化的补充机制
要构建忠诚组织文化,就要清楚这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和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好动态监测,实时查漏补缺。一是把好“进人关”。从源头做起,帮助组织成员奠定坚实的忠义观念基础,严格选拔培养程序。落实步骤,实时监控成员的个性与行为模式与组织要求的匹配度,从多方面、多维度检测成员的忠诚文化之差异度和可改造程度,了解其能力、世界观、价值观等。二是目标一致的共同愿景。大力培训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归属感,树立一致目标,凝聚组织成员力量,提高组织凝聚力和成员归属感。三是营造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组织者要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忠义文化培训,深入贯彻忠义文化,培养各个成员的忠义文化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忠义观,营造一种对人民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忠义观,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成员的组织荣誉感,增强组织凝聚力。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官本位”思想的历史根源,基层领导干部作为最易接触人民群众的群体,一言一行均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忠义观能否被正确地树立和践行,他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层领导干部要毫不放松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之廉洁操守以及浩然正气。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以及正确的“三观”,着力解决好“总开关”方面的问题,坚定地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方面的价值追求,并且要注重道德和修养,积极地补好自己的“精神之钙”,在思想上把拒腐防变的防线筑牢。对党要始终如一忠诚和老实,无论何时均要把自己的身份记牢,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不搞人身依附,不进所谓的小圈子,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对基层领导干部来讲,要认识到搞官场人身依附是封建专制作风和人治观念的体现,官官之间相互利用、官商之间勾肩搭背更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反腐败斗争不断走向深入,专制和人治将越来越没有市场,终将会被民主和法制取代;要认识到搞官场人身依附越来越行不通,问题领导干部和问题商人都可能受到严厉惩处。因此,树立法制思维,净化交往圈子,摒弃人身依附关系,是基层领导干部和商人的不二选择。从源头上破除官场人身依附关系,需从制度层面上解决领导干部任人唯亲和个人说了算等问题。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制度、领导干部异地提拔和轮岗交流制度,防止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一个岗位坐大成势,形成所谓坚定裙带关系网。要落实公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防止制度成摆设。
约束好基层一把手。一把手权力集中,如果作风不正,人治思想严重,嗜好家长制、任人唯亲、耍特权,很容易形成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这种特点在基层的一把手身上体现更为明显。因此,必须对基层一把手的权力进行严格约束,实行决策透明公开,在基层领导班子成员中实行权力制衡,减少一把手“一手遮天”的机会。同时,对违法乱纪、造成不良影响的基层一把手要坚决予以惩处,形成警示震慑效果。
“江湖化”现象在基层的存在,破坏了党风和政风,需要大力整治,当然更需要建立积极有效的预防和管控机制。
大力度整治基层的政治上的“江湖化”现象。官场称呼“江湖化”不仅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也败坏了党风政风。为此,还需大力度整治基层的政治上的“江湖化”现象。一方面,基层领导带头拒绝被“江湖化”,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实际行动中坚守底线,还需在形象、称谓上坚持原则,切莫因为小小的称呼败坏了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加强对基层干部称谓的监督,建立干部、群众双向监督,对那些已经发现的在领导干部称谓上存在问题的,不仅要喝止,还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恰恰由于中国基层政治生活中现代性的孱弱,给了封建腐朽忠义思维可乘之机,出现了用私人观念、人际关系、伦理纲常代替政治准则的乱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腐败现象若不能得到及时的遏制和解决,就会危及我们党的统治之基。
建立对风险的有效预防和管控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老虎、苍蝇要一起打”。虽然这一做法鼓舞人心,但是要想在短时期内取得较大的成就,把各种“苍蝇”“老虎”扫除干净,尤其是要真正打掉“大老虎”,难度不小,稍有不慎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最为可怕的就是所谓的“大老虎”们的纠结成群,进行反扑,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是极大的。虽然“老虎”数量较少,但是大多身居要职,权力较大,身处的关系网也较为复杂,在打击他们的违法腐败行为时,可能不仅阻断了他们自身的利益链条,而且对于他们庞大的利益网的既得利益也产生了损害,就极有可能激起他们联手反扑,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一些极端手段,不仅损害群众利益,而且也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
基层领导干部要用好权、守好权,做好公仆,积极投身抓好基层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做好制度建设,并形成长效机制和正能量。
明确基层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要合乎法律法规、党纪国法。要保障权力行使者能够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明白秉公执法、恪尽职守的价值。防止一些党员干部因为一时私欲以权谋私、以权谋利。努力做到规范权力的行使,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真正做到运用权力为民谋福,树立正确的忠义观。然后,不断完善反腐倡廉体系,大力打击各类窝案、串案,创新工作机制体制,建立健全更加协调统一的法制治理体系,从制度层面切断腐败利益链和关系网,将涉贪、涉黑、涉色的官场“朋友圈”一网打尽。
要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的管理工作。首先,坚持“三严三实”,发挥模范作用,带头树立“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理念,规范党纪党规,严守政治底线和党性原则,冲破“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的“三小”包围。其次,要彻底整治整个社会的风气,矫正各种封建腐朽的忠义之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传播社会正能量。最后,营造和谐健康的上下级关系。下级对上级要摒除传统的“愚忠”思想,明确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一宗旨不动摇,要始终坚守岗位、恪守职责,做到始终无愧于组织、岗位和人民;同时,上级领导也要坚持任人唯贤、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坚持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观,选拔出为人民服务、让组织放心、树立正确忠义观的好干部。另外,基层政治生态的修复,需要综合多个领域和学科,要持续推进正风反腐,加强制度化建设,形成正能量。
良好政治忠义观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忠义”生态氛围。要树立正确的忠义生态氛围,必须从全社会着手,稳步推进,筑好全民正确“忠义”导向,规范法律法规,并且进一步发挥优秀模范的作用。
强化教育,打牢思想防线。必须从宣传教育入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大对“德”的教育力度,各类招聘考核同样要加大对“德”的考察,比如新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全社会“渗透式”的教育和“淘沙式”的筛选,从根源上净化官场中狭隘意义上的忠义观,正本清源,形成良性政治生态环境。
注重管理,加强纪律约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些错误的忠义观念之所以能在官场职场横行,体制漏洞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政治纪律、经济纪律、组织纪律、人事纪律、宣传纪律、保密纪律等各项纪律,从自我约束、组织约束、社会约束和法律约束等几个方面着手,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运用监督手段,加大惩处力度,切实维护好党规国法的权威性。对触犯法律规定的,坚决依法处理,通过法律威慑,倒逼干部形成正确的忠义观念,督促干部真正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典型引导,发挥示范效应。“选树典型、宣传典型”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要求党的领导同志要“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经验,使自己领导的群众运动按照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7]。因此,要选树一批群众公认的、实事求是的、符合新阶段时代需要的、与群众有密切血肉联系的好榜样、好典型,让选树的典型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从而达到示范带动效果,带动基层的官场职场乃至全社会以此为准绳,共建健康良好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