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爽
(中铁科学研究院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032)
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到了基本成网的阶段了,换乘站更多地出现也预示了轨道交通线网的便捷。多线路换乘站都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常见车站形式。在换乘站先期线路建设时,如果在设计中为远期线路预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考虑近期线与远期线预留的换乘方式时,需确定近期线路和远期线路的建设时序,以及远期线路路由的稳定性。若近期线路和远期线路建设时序相差不大,且远期线路路由相对稳定,在换乘功能优先考虑的大原则下,则会按节点换乘预留。反之,则会按通道换乘预留,保持更多灵活性。
净居寺站为成都地铁8号线与远期规划地铁13号线的换乘站,位于净居寺路与净居寺西街现状丁字路口处,8号线沿净居寺西街布置,13号线沿净居寺路布置。8号线为6A车辆编组,13号线为8A编组。
车站所在北侧为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东南侧为东润风景小区,西南侧为东润风尚小区,东润风尚带一层地下室。
净居寺站8号线为6A编组,13号线为8A编组,在考虑车站换乘模式以及车站层数时,按照既有线设计原则,一般将后建线路站台设置于先建线路之下,一是可以减少先期投资;二是降低远期线路改造风险;三是使两线联系更为灵活,互相影响降到最低。
在做本站的三站两区间的研究中,13号线净居寺站的前一个站是与6号线换乘的三官堂站,三官堂是几乎与8号线同期建设的一条线,预计2020开通运营。本站的后一个站四川师大站,是与已于今年开通运营的7号线换乘。13号线从三官堂站经净居寺站到四川师大站,沿途经过龙舟路,净居寺路至静安路,分别与6,8及7号线换乘。其中6,8号线均为在建线,7号线为已开通运营线路。6号线及7号线均预留通道换乘条件。
8号线设计初期,经过对本站远期13号线三站两区间的研究,认定此段路由稳定,考虑换乘的便捷性,设计为脱离T型换乘。本站在设计时,没有直接采用既有T型节点换乘常用模式,先建的为2层,后建的为3层。而是结合以下三点来考虑:
1)8号线净居寺站前后站都是三层站,距离前一个东光站站间距仅747 m,且车站大里程端区间需穿越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三栋房屋,考虑环评以及房屋和区间的安全,需将8号线轨面埋深下压。
2)净居寺站站点为一处现状丁字换乘路口,虽然规划为十字路口,但是东北侧规划道路现状为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所以8号线的车站受限无法过街。为更好地组织换乘客流流线,T型换乘的车站一般考虑将2层站设置于“T”字的一横,将3层站设置于“T”字的一竖。基于现场条件,8号线需设置为“T”字的一竖。
3)13号线为8A编组,8号线为6A编组,那么13号线车站长度至少比8号线长几十米,从控制规模节省造价角度考虑,8号线设计为3层站,13号线设置为2层站更为合适。
综合考虑,13号线为T字一横,8号线为T字一竖,内部换乘流线更顺畅;13号线为8A车站,设置为2层,8号线为6A车站,设置为3层,总体规模更小,更节省造价。8号线近期实施换乘节点部分。
如今,8号线已经进入施工阶段,13号线也进入工可阶段,根据13号线最新方案,13号线净居寺站站后增设双存车线,车站长度为约650 m,更是印证13号线净居寺站设置为2层车站是合适的。
根据前期资料,13号线预留为8A快线,根据成都地铁快线的限界要求,预留13号线轨行区限界高度。本站换乘节点由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先期实施。13号线站台位于地下2层,从8号线站厅层与站台层之间穿过,与8号线设备层同层。在层高控制上,保证13号线8A快线的限界要求,将轨顶排热风道设置于轨行区一侧,尽可能减少车站规模。节点换乘楼梯在保证8号线轨行区限界的前提下,考虑提升高度为6.9 m,宽度为两段3.2 m楼梯以T字型汇入8号线楼梯,宽度为5.9 m。在宽度方面,为远期线路更灵活地预留,预留13号线在本站越行过站的条件,线路中心线距离结构侧墙设计为3 m,又因本站8号线与13号线为小角度斜角车站,在节点部分外扩300 mm~500 mm预留。
8号线初步设计阶段,13号线还处于线网规划阶段,8号线根据13号线线路规划以及三站两区间的研究考虑预留方案,研究深度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设计中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8号线施工图设计阶段,13号线开始进入了工可阶段,随着工可单位的进入,对该站站位周边环境以及全线站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地分析。根据最新的资料,因前后几个站设置配线条件困难,在本站设置了双存车线,导致13号线的站位发生了变化,车站整体向西北方向移动,由预留的正T节点换乘变为偏T节点换乘。
那么,8号线预留的近期由8号线使用,远期由13号线使用的两线共用出入口的位置也因此发生变化。因为车站站位发生变化,导致A出入口长度增加,13号线站位北移,导致A出入口相应加长,又因地块占地协调困难,13号线1号风亭组考虑与A出入口合建。若近期实施A出入口,远期改造废弃量较大。在最新的附属变更方案中,我们建议将A出入口纳入远期13号线实施。
在本站的设计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近期线路对远期线路的预留条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远期线路的进展,及时优化修改预留方案。
在为远期线路的预留设计中,我们需充分考虑远期线路路由的稳定性,对站位线位的三站两区间要有充分细致的研究。并要深入研究远期线路的车辆制式配置,供电方式,限界等客观条件,在规模可控的原则下,尽可能包络性灵活预留。在考虑优先次序的时候,以功能和控制规模造价为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