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副局长
明建平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天津市和平区以“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课程改革置于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大局中谋划思考,通过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变革、信息技术融合、高考改革引导、课程权力平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确保国家课程改革理念在区域教育中落地实践。
2015年4月,和平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两年多来,在“院区共建、整体推进、科研引领、创新发展”的方针指引和驻区专家组的指导下,不断优化院区合作共建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科研引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与教育文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公民素质养成、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等被确立为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通过院区合作推进区域性教育改革发展、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的成效日益凸显。
“十三五”期间,和平区提出“八个一”的目标体系:形成面向未来、开放包容、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教育文化体系;健全责权明晰、规范高效、科学民主、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锻造一支忠诚干净、实干担当、思想敏锐、志存高远的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支道德情操高尚、教学技艺精湛、课程能力突出、学研素养深厚的教育人才队伍;构建一套围绕核心素养、指向未来能力、内容生本多元、区域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完善一套符合认知规律、融合信息技术、自主灵活高效、激发个性潜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一大批身心健康成长、承担社会责任、具备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优秀学生;最终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区域教育体系,教育质量跻身全国发达城区前列。
深化课程改革需要体系完备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围绕课程体系建设,我们积极争取区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基层学校的主体作用,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化整合全区资源,整体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深化区域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7年4月,出台了《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及配套实施方案,通过整体规划、分类实施、继承创新、目标融合和项目驱动,力争构建一套“聚焦核心素养、指向未来能力、内容生本多元、区域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同时,区教育局编印了《和平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体系架构集萃》,就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案”“高效教学体系建设方案”研制及实施进行具体部署,进一步使区域整体设计在学校实践中落实落细。
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以“公能教育”为骨架,搭建起完整的“公能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基于“语商”特色,整体建构“语商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情智潜能,着眼培养自信愉悦、敏思善述、终身发展的未来人才。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立足“主体发展”理念,初步构建起“选择性教育四维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规划人生、理性思考、勇于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对三级课程进行整合,构建起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环境课程四大模块构成的“融慧”课程体系。和平区万全小学打破学科壁垒,构建 “开放教育”课程体系。昆明路小学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研发主题悦读、“心悦学堂”课程。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以“求真、向善、唯美、关注生命”为目标,构建了“全域性教育园本课程”,为幼儿创设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开放多样的学习环境。此外,五十五中学“生态型教育”课程、汇文中学“自强”课程、十九中学“立人教育”课程、九十中学“生态养正”课程、鞍山道小学“求智”课程、中心小学“创造”课程、四平东道小学“金色童年”课程、实验小学“生命教育”课程等,也都在整体规划,稳步推进。
课程目标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的、灵动的、充满教育智慧的大教学。大教学必须突破时空限制,必须充满生命活力,必须满足个性需求。我们积极推进小组合作、走班制、学长制、师徒制等新型教学组织模式,不断完善“符合认知规律、融合信息技术、自主灵活高效、激发个性潜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汇文中学优化整合激情创境、自主学习、多元互动、反馈矫正等关键环节,依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形成多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一校一模”到“一科多模”,再到“一模多法”的变革。五十五中学的“三段六学”生态课堂模式,通过制定差异化学习目标,设置开放性学习内容,选择多样化学习策略,精细设计整合式导学、互动式认知、分层式运用、发展性评价等环节,保持课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六十一中学“五三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细化问题导学、评判促学、结对助学、展示互学、检测固学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任务驱动、评价驱动和情感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把握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推进各教学环节的落实。岳阳道小学通过“课前预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引发质疑;通过“课上导学”,加强组际间的合作交流,聚焦问题,不断搭起思考的支架,以展合学、以疑激学、以思探学、以用悟学,引发更加深入的探讨;通过“课后拓学”,给学生更多自主实践的空间,使学习所得更加立体化、具体化,使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中提升了“学思做创”能力。新华南路小学通过“揭题引趣—比较悟趣—讨论激趣—点拨增趣—练习乐趣”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充分发挥。鞍山道小学“求智”教学模式,通过“体验启智—探索求智—求异生智—文化汇智”,使学生“获得知识—确立方法—构建思维—生成智慧”,为培养“好学、善思、自主、自信”的优秀学生奠定基础。
针对高考改革,和平区重点关注并思考了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共同基础与自主选择之间的关系。新一轮高中课改的特点是突出学校办学、教师开课、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但其实这三个“自主性”背后的“共同基础性”也同样重要,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体现到学校育人实践上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到高中课改层面就是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我们不仅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需要关注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
另一方面是学校层面的自主探索与区域层面的统筹推进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鼓励学校在国家和市、区课改理念及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自主探索高中课改;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从区域层面整体谋划、统筹推进高中课改工作,着力做好“三个统筹”:一是全区横向上统筹管理,确保各校课改有序推进。为此,我们连续召开了高中课改研讨会,实时诊断学校的课改,准确掌控课改方向,把各校形态各异、特色多样的课改实践纳入方向正确、有序发展的良性轨道。二是纵向统筹规划高中三年,综合考虑各校课程资源开发、学生选课走班、师资队伍发展、软硬件资源建设等方面情况,不把目光盯在高一,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系统的思维整体谋划高中学段的课改进程。三是学段上统筹考虑高中与高校的有机衔接。在这方面,我们虽然结合学生发展指导,特别是学业发展指导,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是相对学生终身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快协调高校切实参与高中课改,在课程选择、学业考试、学生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尽快实现有效对接。
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搭建起超越时空的广阔平台。近几年来,我们加大投入,建成了可以单点登录、多系统互通、无线全覆盖的教育城域网,形成支持数字化学习的技术环境,“云+端”成为智慧校园的主流样态,可轻松实现网上选课、校际直播、网络教研、录课共享等功能。我们与腾讯、科大讯飞、新中欣等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形成多元共进的合作模式,研究新型智慧校园的核心要素,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建立未来教室和未来学校,探索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多所学校开展一对一互动教学,探索网络合作学习、游戏化自主学习模式,并加入海峡两岸合作项目。50多种教学APP得到普遍应用,在全国新技术教学应用及中小学创新课堂观摩活动中,连续六次获得佳绩。
网络学习空间的规模化、常态化应用,不仅实现了国家、市、区、校四级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为师生提供了一站式学习交流空间,形成集“制作、收集、整理、评定、应用”于一体的优质教育资源生态应用环境。《五大道》《小洋楼》等区域MOOC课程,使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能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历史文化。研究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微信技术开发数据信息平台。2017年秋学期前,“和平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已正式上线。该系统分为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5大方面内容,实现了学生日常行为数据的“人人记录”和“实时采集”。
现行课程管理政策赋予了各级主体相应的课程权力,但在课程实践中,相关主体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远远没有激发出来。要充分实现课程权力的功用和价值,需要行政、校长、教师等多方形成合力,构建合理的课程权力分配与运行机制,激发起不同主体参与课改的行动自觉。
一方面,我们鼓励校长给那些有课程发展能力的教师授权,通过形式多样的业务比赛和培训,搭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平台,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我们引导校长促进组织结构转变,组建教师研发共同体,营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提高他们的课程建设能力。同时,通过培训研修、校本教研等渠道,引导相关课程主体对自己在课改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其参与课改的内驱力。另外,我们还注重加强行政和教研部门的保障作用,为奋战在课改一线校长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提升课程领导力。教研部门以课题项目为载体,建立研究、实践、改进和追踪机制,成立跨学段的大学科教研组,优化组织架构,成立区域课程建设指导中心,充分发挥教研创新的关键支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