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振宇
摘 要:《阿Q正传》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经过了近百年的历史,至今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阿Q这个人物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众多作家、学者的作品中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对《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和“阿Q思想”的原始内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就“阿Q思想”有哪些新阐释做了分析。
关键词:阿Q正传 阿Q思想 背景 意图 新阐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1-0-01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阿Q正传》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篇。鲁迅先生用轻松调侃的语调、写意式的白描,加上举例和图解的叙述方式,把一个贫穷到一无所有,却不断幻想自己“先前阔”和“儿子会阔”进行自我麻醉的;总是吃亏挨打,但精神上却永远胜利的;被人欺负,转眼就去欺负更弱小者的;质朴简单,却又狡猾、游手好闲的;认识糊涂、精神麻木,却又非常向往革命的小人物的形象描述了出来。自鲁迅先生之后,不断有人对阿Q思想进行新的创造和发展,但我们要对阿Q的形象与思想进行阐释,首先还是要从首创《阿Q正传》的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本意谈起。
一、鲁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本意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作于辛亥革命后的一篇小说,它的发表,是有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统治阶级一方面在列强的侵略下摆出了一副奴才鬼脸,割地赔款,极尽恭维;另一方面却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摆出主子的架子,装腔作势。鲁迅对统治阶级的这种心态这样评价:“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1]”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却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得反动封建势力投机进入革命阵营,革命者流了血,却没有使中国走上复兴的道路。
鲁迅先生之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造了“阿Q”这个人物形象,在于他一直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着思考,并且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鲁迅先生对中国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出路也有了新的认识。他意识到,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依靠软弱的资产阶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占据中国人口最大比例的无产阶级,壮大革命的队伍。然而这个阶层却在封建社会的千年荼毒下不愿意清醒過来,阿Q似的“假的”革命者仍然充斥了革命的队伍,拉低着革命的有效平均值,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很多人都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鲁迅先生对阿Q的感情。鲁迅先生用《阿Q正传》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正是他试图通过写阿Q和阿Q的悲惨遭遇来唤醒中国民众的意识的一次呐喊和尝试。
二、对阿Q思想的解读
阿Q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雇夫,他没有姓名,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他是一个自尊、自负、爱要面子、欺软怕硬、排斥异端的精神麻木的人。他看不起乡下人的同时也看不起城里人,被人欺负后总是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样的话来自我安慰,即使是他这种自我安慰的把戏在被人识破之后,他仍然能用“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来形容自己,满足于“第一”而仍然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高一层。他要面子却欺软怕硬,认为被自己看不起的王胡打一顿是奇耻大辱,反过来被“假洋鬼子”打了就觉得舒坦,只是因为“假洋鬼子”是末庄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他恋爱失败以及要革命的要求被无情拒绝之后,他也彻底走上了自暴自弃的道路。
阿Q思想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民思想的统一性,整个中国正是由这些充满自我欺骗的劣根性的国民所组成,他们都不敢正视现实和改革现状,用瞒和骗,造出巧妙的逃路来,还自以为是正路[2]。因此,在鲁迅先生的著作中,阿Q不仅仅是指一个个体,而是指具有阿Q思想的一个群体,《阿Q正传》最终篇貌似的大团圆,实质上仍只是吃人的盛宴。
三、对阿Q思想的新阐释
很多时候我们对阿Q思想进行解读,都是把焦点放在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研究上,理由是阿Q身上那些自欺欺人、自我麻醉、自轻自贱的特质。但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在任何情况下的一贯表现,而仅仅是他在遭遇挫折和痛苦时为了体现优越感的一种精神的自我安慰。
简单从性格和行为的一致性上来看,如果“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表现形式,那么阿Q这个人表现出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安于现状、息事宁人,与世无争[3]。而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阿Q偏偏是一个不安于自己精神胜利得到的现状的人,他非常争强好胜,宁愿吃苦头也要与别人相争,甚至为自己虱子不如王胡多,咬的不如王胡响也要生气。阿Q的不安于现状还表现在他向往革命,希望能够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一无是处的现状,虽然他革命的目的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但这也不能否定他渴望改变的性格特征,反而表现出了中国革命的现状,一群“阿Q似的革命党”。因此把阿Q的思想简单定义为“精神胜利法”是不全面的,阿Q身上还有很多特质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迎来了春天,但贫富差距却也在逐渐拉大,出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情况。阿Q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新的存在方式,它更多的代表的应该是我们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收获甚少,在他们忍受孤独和贫穷的时候还要忍受他人对他们尊严的践踏。这时候我们不该去简单的讽刺和嘲弄他们有多么的不思进取和可怜可恨,而应该去给予关心和爱护。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说过,“如果说中国人的耐心是举世无双的话,那他们则更是出了名地冷漠。”沈阳一女子欲跳楼自杀,千人冷漠围观,甚至有围观者喊“快跳啊”,这种屡见不鲜的社会现实正是阿Q式的漠然。我们不能让中华民族提倡了数千年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见利思义的文化精髓在这种“漠然”中流于形式,我们青少年一代作为祖国的未来这时候应该真正“觉醒”,以突围“阿Q”思想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胜利。
参考文献
[1]阿Q正传 (鲁迅小说代表作).百度文库.https://baike.baidu.com/item/阿Q正传/448?fr=aladdin
[2]李忠明.阿Q形象浅论[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2):103-105.
[3]张东旭. 阿Q性格的新阐释[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0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