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中的种族主义思想

2018-03-22 12:03伏俸瑶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

伏俸瑶

摘 要:《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新古典文学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塑造了医生格列佛这一形象,以他的口吻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弥漫的殖民种族主义。文章将作品中强烈的种族主义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深刻的意识形态成因。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 种族思想 殖民主义

一、《格列佛游记》概述

(一)创作背景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讽刺作家、政治家。在他生命的前二十年里,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他对诗歌和历史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1688年,英国入侵爱尔兰,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前往英国寻找出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为穆尔庄园的主人坦普尔担任私人秘书。坦普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启蒙并引导了斯威夫特的政治意识,十年间,他充分地学习,把对政治的认识和对文学的热爱融为一体。

离开穆尔庄园,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做牧师,这时正是18世纪初期,英国的殖民地已经扩张到了北美、印度和西印度群岛,更加广阔的市场让英国的殖民财富不断增长。而在国内,“圈地运动”使土地大片大片地集中到少数大地主手中,成千上万的小农场主和雇农失去了土地,成为城市与工厂的雇佣工人。这些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阶层相信勤劳自强可以获得社会地位,上流社会扩张和征服的欲望愈加强烈,现代文明尚不开化,但是物产资源丰富的殖民地的掠夺近乎疯狂。斯威夫特看到这一切,却又深感无能为力,内心的愤慨与孤独为他创作《格列佛游记》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

(二)作品内容

作为一部英国历史上的讽刺小说,斯威夫特的创作时间正和新古典文学的发展时期相吻合。新古典文学是由当时社会上的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运动,它最早兴起于法国,随后席卷欧洲。人们普遍把它看作是文艺复兴的延续,但是新古典文学显然更多的是理性与科學,看待事物更多了辩证性,他们大力提倡秩序、理性及法律。反映在文学上,就是任何体裁的创作都需要遵循条框和规矩,缺乏个性化。因而那些充满隐喻性智慧和讽刺的现代小说蓬勃兴起,《格列佛游记》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本游记体的小说。主人公格列佛是一名医生,他乘坐“羚羊号”船周游世界时,不料在海上遇险,漂流到了小人国(利立浦特),恰好遇到了另一个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正在入侵这个国家,他帮助利立浦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再次出海,他的船漂流到了大人国(布罗卜丁内格),一个二十米高的农民把他抓住献给了国王。他的温顺与谦逊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可是当他自豪地向大人国的国王介绍自己祖国的强大时,却被国王完全否定。

回到英国没有多久,格列佛再次出海,这一次他遇到了海盗的劫持,来到了一个叫作飞岛国(勒皮他)的国家。虽然没有发生什么更惊险的故事,但是在这段时间他将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全部游览了一圈,使他的见识又增长了不少。

第三次出海,格列佛来到了贤马国(慧国),这个国家的主宰者是一种类似于马的生物,它的名字叫慧,充满了理性和智慧。它们统治着耶胡——类似于人类的一种生物。在这里格列佛感受到了美德带来的宁静,想要留在这里,但是理性与智慧并不愿意接受他,他只能失望、愤怒又无可奈何地回到英国。

作品以四卷分别描述了格列佛在四个神奇的非现实的国家的遭遇,其中暗含着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描写。其中的矛盾与侵略也是英国社会的缩影,可以说对英国整体的政治制度作了讽刺。

二、《格列佛游记》中的种族主义

格列佛游历的四个国家,各具特色。无论是不足六英寸的小人还是超过20米的巨人,在作者的笔下都是落后的群体,他们没有受到近代文明的教化,语言和行为表现得愚昧而粗俗。这并不是作者个人的印象,而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对除自己以外的所有国家的印象。

在第一卷中描写的小人国利立浦特和不来夫斯古帝国的战争,起源是二者对《古兰经》教义在解释上发生的分歧。从斯威夫特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受教背景我们可以判断,他对东方文化、东方国家没有任何的了解,仅仅因为他的国家的殖民版图中有东方的国家,所以他对东方的描写就是一种落后到近乎不堪的境地。这里充分地体现了殖民主义者的优越感。将《古兰经》作为纷争的起源,充满了宗教的意味,这种以族群为划分标准的记录更是把英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划入了别的种族。

在大人国,斯威夫特因为学识渊博、举止文明、性格温顺,而被国王、王后委以重任。他骄傲得近乎于炫耀地向大人国的国王描述英国的强大和先进,本以为他会因此而折服,没有想到国王不禁嗤之以鼻,还对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内部腐败进行了直接的揭露与批判。作者能够借助第二个人将自己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失望情绪表达出来,可见,在他强烈的种族思想下,还是有着理性而辩证的哲学态度的。

第三卷的飞岛经历,作者描写得比较松散,在历来的研究中都不是重点。但是飞岛上的人和欧洲人是迥然不同的外貌:“他们的头不是向右偏,就是向左歪。他们有一只眼睛凹在里面,另一只眼睛直冲着天顶。外衣上装饰着太阳、月亮、星球的图形。”而在性格上:“飞岛国国王虽然热情好客,但是非常傲慢,十分鄙视格列佛的智商。十分不注重务实的工作与建设,不关注百姓的生活与贫苦。沉溺于幻想与不停的研究中,音乐与数学是他最看重的。而在数学上,他愿意在头脑中演算几何与代数,却连普通的房子都建得歪歪扭扭。幻想而自大的国王使国家变得混乱不堪。”这个国王的形象虽然是对当时英国统治者的影射,但是总体的描写是一种对白种人之外的种族的严重歧视。后来在第四卷的慧国中,格列佛这样描写自己的外貌,“自己和国内大多数的男人一样漂亮,在这次旅行中也并没被太阳晒黑”,而且“四肢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面孔比贵族家里的三岁女孩还要白嫩”,即使代表智慧与理性的慧也要羡慕他又白又嫩的手。他几次提到自己的肤色,可见白种人对自己的肤色是引以为傲的,他们认为这是文明人应该具有的标志,而不具备这种肤色的人则是“脸又扁又宽,塌鼻子,厚嘴唇,咧着血盆大嘴”的野蛮民族。即使格列佛严肃地批评英国的黑暗与剥削,可本质上他有着殖民者的种族优越感,所以对外族的贬低已经成为无意识的、自然发生的事情。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格列佛本想留在慧国度过余生,但是慧不允许他留下来。当他离开时,他抱定的决心是即使不能和理性与智慧在一起,也要远离人类和耶胡。所以他又开始了新的航行,在澳大利亚登陆后,他被二三十个浑身精赤的当地土著围攻,一支利剑深深地射入他的左腿关节,他发誓要把这个箭疤带进坟墓。这种以其他族群的野蛮来显示自己族群的文明优越的做法表达的是斯威夫特对于理性文明的推崇。无论这种理性的文明来自于哪个族群,当然,它更有可能是来自于自己的祖国,而格列佛最终不得不和土著人在一起生活的结局,表达的是作者个人对国内政治制度的绝望与无可奈何。由此,人们忽视了文章中的种族主义思想,而把《格列佛游记》仅仅看作是一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鞭挞和讽刺的小说,这样的认识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三、结语

《格列佛游记》诞生于18世纪上半叶。作为讽刺小说中的佼佼者,代表的是当时作者的思想与态度。主角不断来往于各个国家中显现出的种族主义思想也体现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这是一种由时代和偏见共同组成的局限性,因此作品被烙上深刻的殖民和种族色彩也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文献:

[1] 马静静.《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对欧洲中心主义的矛盾态度[D].兰州大学,2012.

[2] 宋岩.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格列佛游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3] 郭锦华.从《格列佛游记》看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和社会理想[D].内蒙古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
关于文明与暴力的历史文化之思
从“失语”到“发声”
谈《印度之行》中的印度
孟加拉大饥荒中民众的遭遇
论勒克莱齐奥探索异域文明的积极意义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乔治·奥威尔《马拉喀什》中的写作技巧探析
乔治·奥威尔《马拉喀什》中的写作技巧探析
论文化价值观的生活导向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