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3-22 11:40谷赫楚叶峰赵耀红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谷赫 楚叶峰 赵耀红

[摘 要] 本文强调了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学生层次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创新创业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校企深度融合、以赛促学和创新创业学分置换等手段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5. 084

[中图分类号] G647.38;TP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05- 0210- 03

0 引 言

在2014年的夏季,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能够激发中华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并以此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随后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将创新创业活动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3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完美结合,一时间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正在接受或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特点,本科过程有侧重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不同培养模式,而大众创新创业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如何使这部分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更好地适应、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任务。

1 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优势

无论从时代发展、社会背景、知识层次等方面来讲,在多种创业模式中,“互联网+”创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推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与现代各行各业的有机融合,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极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同时为计算机从业人员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具有如下明显优势。

(1)学科特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致力于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处理、控制等工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涉及的知识包含了计算机基本理论、计算机逻辑结构、操作系统、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各类程序设计语言等诸多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背景。

(2)学生特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年来一直是各类综合院校的热门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是很多学生优先考虑的报考专业,具有很高的热度,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录取分数高于同校各专业平均水平,很多学生为第一志愿录取,确保分数的同时很大程度保证了学生对本学科的热爱程度。

(3)思维模式。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侧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同时由于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信息、知识更新变化快,为紧随计算机发展步伐,势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观念上另类新潮、思想上敢于创新开拓,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

以上特点均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有着更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 加入创新创业环节的培养方案修订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在四年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全面惯行“2+1+1”的培养模式。利用前2年的时间完成通识类基础课程和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基本常识、概念,激发头脑风暴,达到培养、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目的。增设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必修学分。积极利用国家、政府扶持的创新创业平台和基地,以集中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基地完成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培训让学生在基地中感知创新创业理念,自由发挥想象空间,提出创新思维、构建创业产品,除学会产品的分析设计外,还要更加注重产品的痛点分析、竞品分析等符合商业模式的训练。大三期间完成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学习,将每个学期分为前后2个小学期,每个小学期以集中方式先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然后用1周到2周的时间针对方向课程进行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使理论实践快速、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找出知识上的不足,并按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完成学习。大四期间大力度增加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可以通过学校指派、个人应聘等方式进入企业完成为期1年的实习。通过1年时间的学习、锻炼可以使学生更早接触社会、增加社会阅历和经验,为就业及创业提高竞争力。

2.2 校企深度融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IT行业涉及众多企业,挑选与专业相关度高,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才培养富有责任感的企业,与之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参与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积极将企业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合作期间企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习实训计划的制定。所选IT企业从认知实习环节开始就参与到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提前了解专业性质,明确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激发兴趣,做好人生规划。利用校内实习基地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课设计和项目实践等的综合能力培训的实践环节。最后一年的校外实习为学生指派或由学生自选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由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培训、上岗等相关工作。

除了在每学期进行集中方式的有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之外。通过与企业的协商在企业增设短期实习岗位,由学生自愿申请,有效利用寒暑假期,在企业完成短期实训,既能对前期课程的学习进行巩固和运用,又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兴趣。

2.3 以赛促学

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挑战杯赛等,由学生自发组建团队,除本专业学生外,在团队中还可以积极引进管理专业、经济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市场调查、产品设计、财务分析、公司管理等工作。多专业学生的分工协作既可发扬自身专业优势,又可弥补学科差异造成的不足。组建团队及参赛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团队合作精神。计算机专业学生联合其他专业学生一起组织团队,既可做到知识、信息的互补,又可展开头脑风暴,迸发出全新的理念。

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项赛事,通过具体项目的构思、设计、分工、协作等环节使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需求的结合,既能发挥专业知识特长,又能联系社会热点,开拓视野,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也可引入企业参与,让具有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并可将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基地进行孵化,联合制定创新创业培训计划。

2.4 增设学分置换激励政策

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同时对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鼓励,学校增加创新学分置换环节。由学校统一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覆盖全体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除必備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更加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专业方向冒尖人才的培养,深入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为确保方案实施的公开、公正、公平性,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评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集中负责裁定各类赛事所对应项目的认定及评判标准等事项。分为校级、院级二级领导机制。校级评定委员会成员由学校相关领导、教务处、学工部门、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相关部门组成。院级评定委员会由各学院教学院长、各系室主任、学办主任、教指委成员组成。各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审定工作,并由学院院办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管理工作。学院将评审结果上报学校后,由校级评定委员会做最终评定。

针对不同竞赛级别和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分为不同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竞赛项目,并用于不同学科的学分置换或学科成绩的追加。

(1)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类。该类学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科技奖励、在校期间参与完成的纵向科研课题、横向科研课题等。

(2)竞赛与创业实践类。此类学分主要考察学生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内外创业实践、创业类奖项等。

(3)综合素质提升类。此类学分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包括发表文学、艺术作品,获得各级各类荣誉,职业资格认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等。

学分置换过程由申报→初审→核定→确认等环节构成,根据学生所获学分类型进行相应课程的学分置换。学分置换的激励政策表明了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信心,并能让学生权衡好各类参赛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关系。

3 结 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建立在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基础之上。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学生特点和行业前景的分析可以得知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更加突出的创业优势。通过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才人培养模式研究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可以缓解课本知识滞后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所带来的矛盾,可有效地改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应用性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专业优势,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彬,欧阳纯萍,阳小华,等.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14):15-16.

[2]程晓荣,赵惠兰,袁和金.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析[J].新校园旬刊,2016(8):183-184.

[3]王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演讲能力培养与领袖气质养成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