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生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成绩的好坏和排名的先后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而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则变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老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且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小学生对于德育的兴趣;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要主动地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让德育不再局限于教材之中,让德育更加生活化,以此提升学生对于德育的认知,增强学生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传统的德育观念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脚步,无法满足小学生对于德育的需求。因此,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已经刻不容缓。正确、积极的教育理念是德育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让德育工作理念能更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语文教师要找到德育工作理念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契合点,创新教育理念,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德育知识,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日常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信息科技手段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应该摆脱故步自封和过于理想化的思想,真真切切地将德育理念与学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认真思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德育知识,达到什么样的德育水平,以便日后他们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为祖国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让德育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将德育真正带入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应该怎么做才能符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
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要想使教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就要创新教育方法,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学目标,多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导下,掌握日后工作与生活所必需的技能,这在小学德育中尤为关键。
传统的德育以课堂教师的讲解和教材的注释为主要手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小学生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真正学会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教学空间,将德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课下要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在课后的行为举止,看是否真是达到了德育的教学目标。此外,德育教师还可以让家长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重视家长对于学生在课下言行举止的反馈,真正让德育工作走进学生的生活之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小就教会学生什么是可以说的、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说的、不可以做的,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为祖国培育出更多健康的、阳光的“小花朵”。
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判断德育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主要标志就是观察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规范小学生的行为,从思想层面提高他们对于德育的认知。但这些,只能从表面上规范学生的行为,却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德育对于一个人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
因此,为了增强小学德育的影响力,德育教师就要创新德育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思考哪些才是学生目前最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德育知识,加强德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们还要拓宽思路,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去发现当前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更新调整。并且,还要让他们知道一个具有高层次道德水平的人今后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怎样的贡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践行教材中教给他们的知识,将德育与生活相融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规范自身行为,并在成长过程中,时刻牢记自身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最大程度上实现德育的长久目标。
综上所述,现在的德育已经不能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标注,不能再局限于课堂中老师的讲解教授,而是要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背景下,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德育的行为准则,用以规范自身、监督他人。而只有真正将德育生活化,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价值。
[1]陈世萍.浅谈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2]杨婷.论加强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