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阳
摘要:旅游资源富集区以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机制和逻辑有其独特性。本文以桂林阳朔为例,从城镇化进程中当地村民职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改变、动力机制与比较优势等现象出发,探讨了特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导向。
关键词:旅游资源富集区 新型城镇化 全域旅游
以特色旅游资源为纽带,推进全域旅游和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旅游资源富集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通过对桂林阳朔城镇发展模式的典型剖析,结合地方政府在城镇化驱动机制转型、特色旅游资源产业布局与城镇化互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旅游资源富集区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一、旅游资源富集区城镇化内涵与背景
城镇化的本质,就是非农产业和人口在特定空间的集聚过程。随着人们收人增加和消费升级,康体娱乐、休闲旅游等非农产业的集聚,已成为促进城镇化的基本驱动力。旅游城镇化就是把旅游资源及其相关要素集聚视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动力,其理论本质是揭示旅游与城镇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健康的旅游城镇化,应该是旅游催生城镇,城镇成就旅游;旅游促大城镇,城镇壮大旅游;旅游提升城镇功能,城镇功能彰显旅游特色。
阳朔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风景如画的漓江和喀斯特地貌、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风情、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等。阳朔大部分区域位于生态环境相对敏感或脆弱的地区,在主体功能区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因此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粗放型旅游开发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老路,而必须另辟蹊径。幸运的是,以漓江为轴线、以喀斯特地貌为核心吸引物的阳朔,已经走出了一条旅游推进城镇化、城镇化促进旅游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全域推进的旅游城镇化模式。这在消费时代已然来临的当今社会,无疑增添了新的希望。
二、阳朔旅游驱动的城镇化发展特点
阳朔的乡村城镇化,更多的表现为村落自身围绕核心景区要素集聚的“集镇化”,即村落的各种设施逐渐配套与公共服务不再依赖原有的镇,村落自身由于旅游要素集聚初步形成“镇”的功能,同时,村民生活生产方式、价值观向城镇化转变。结合调研,本文总结出阳朔乡村城镇化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职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在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以前,阳朔周边的乡村均以传统农业为主。近30年随着阳朔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周边乡村居民的劳动力构成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增多。以高田镇历村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口逐年增加,目前全村140多農户,户户有餐馆,地方导游、交通工具出租、售卖商品、食宿服务是参与旅游的主要方式。原本封闭落后的乡村已成为一个旅游特色小镇。历村是阳朔在农村就地城镇化、打造精品特色小镇的一个缩影。
在阳朔周边乡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变的过程中,村民的户籍始终没有变化。历村村民目前全部是农业人口,没有非农业人口。村民劳动力转向非农化,劳动力类型出现了多样化趋势,许多人的生计方式脱离了土地。但他们依然居住生活在村里,离土不离乡,并没有出现一般城镇化中人口由乡(农村)向城(城镇)的异地迁移现象,只是乡村与集镇、与县城的生产和交流更为密切。
(二)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改变
乡村城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获得。随着与游客的深层次接触,阳朔周边的乡村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上均发生了显著改变。从衣着打扮来看,由于频繁的主客互动,村民们接触中外游客的机会很多,受到城市游客的影响,穿着打扮与城市居民几无差异。饮食方面,为了迎合中外游客的不同要求,村民除了提供有地方特色的农家菜,也有类型丰富的饮吧和提供西餐的旅馆,有农家饭庄的老板主动寻求培训掌握烹饪西餐的技艺。住房方面,一半以上的村民盖起了新房,无线网络、空调、热水器等现代用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住房内部结构也越来越趋向于城市。村民由对温饱的焦虑转变成为对如何吸引游客的思考,很多的民居旅馆和饭庄通过网络宣传自己,利用互联网做广告招揽中外游客。
(三)旅游导向、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动力机制
一般来说,工业化、外资集聚、政府规划等是大部分地区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在阳朔周边发生的乡村城镇化中,旅游导向型、市场主导型要素集聚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旅游发展推动阳朔周边的乡村在没有经历工业化阶段的情况下,直接发展旅游服务业,即不经由第二产业而直接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的发展阶段。旅游发展促进乡村居民劳动力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阳朔周边乡村城镇化过程中,旅游发展的作用在两个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一个方面是,旅游开发为景区、景点周边的村民提供了大量从事非农劳动的就业机会,由此改变了村民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旅游发展推动人员、信息的流动。游客的到来提高了阳朔乡村居民对外界的认知度,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与外界相联系的信息互动中。因此,无论从改变乡村经济结构还是促进信息流动而言,旅游是阳朔周边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三、“阳朔模式”的城镇化:比较优势与不足
阳朔以旅游资源富集驱动的城镇化模式,与制造业及其他非农产业推动的乡村城镇化相比,有以下比较优势:首先,圈占原有耕地少。乡村居民参与旅游的方式多元化,空间选择灵活,一二三次产业高度融合,较少占用乡村原有耕地,使乡村绝大部分农用土地得以保存;其次,乡村居民实现就地城镇化,在没有改变农民身份和没有发生人口迁移的情况下,在其生活和生长的环境中通过参与旅游改变产业与聚落结构,通过与游客的信息互动融入城市文化,就地产生了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旅游助推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时间不长,“阳朔模式”也存在制约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就地城镇化导致的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管理以及规划引导的滞后;旅游服务专业人才缺乏等。
四、阳朔旅游驱动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思考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阳朔有许多著名的小镇,如兴坪、杨堤、福利、白沙、兴平等,但与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相比,目前這些小镇基础设施和其他旅游配套设施发展依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城镇停车场、厕所、垃圾处理、预警设施、智慧系统等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与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相符合的前瞻性规划,适应性规划和建设项目居多;专业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缺乏正规培训和继续教育;智慧旅游平台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已经不能适应旅游接待的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考虑从旅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旅游公共服务便利化、设施标准化、营运智慧化要求出发,加强旅游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二)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强化旅游城镇产业特色
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在差异化、全域旅游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加强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为契机,依托旅游和生态优势,在特色旅游村镇大力发展养生健康、生态食品、旅游工艺品加工等生态产业,打造特色生态工业基地,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开展“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专项活动,建设功能完善的新农村。完成传统古村落保护建设,抓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大遇龙河沿岸、漓江、旅游精品线路沿线以特色旅游要素、特色民居文化为内容的集镇和居民点建设力度,推进百里新村示范带农旅结合型城镇化发展,凸显旅游城镇的产业特色。
(三)完善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旅游村镇供给侧服务
促进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旅游城镇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目前,阳朔西街、印象刘三姐、月亮山、大榕树、十里画廊等老景点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要,今后应该在突出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优势、发展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型度假旅游产品及部分专项旅游(如蜜月游、自行车自助游、徒步旅游、攀岩探险旅游以及修学旅游等)。例如兴坪一杨堤段可以发展徒步旅游,以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利用自然的地势条件发展攀岩运动,能够发展为国际的攀岩爱好者的基地;漓江和遇龙河段可以开展皮划艇运动,举办皮划艇赛事等。以产品开发推进旅游城镇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促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吸引旅游人才集聚
完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旅游管理和服务类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拓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加强旅游人才市场建设,引进紧缺人才。加快与国内外旅游服务业专业人才市场的联系,同时构建本地旅游人才市场,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旅游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旅游服务业人才发展,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旅游服务业人才投入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吸引旅游人力资源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