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主要的金融风险分析

2018-03-21 06:08邹蕴涵
财经界·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抵押品金融部门供应量

邹蕴涵

金融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处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位置。金融业自诞生之日起,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社会的资金流通做好中介服务。同时,作为与实体部门相对应的另一面,金融部门在不断发展壮大中,以其持续高于实体经济的收益率,吸引着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人才投身其中,形成了与实体经济争夺资源的状况。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金融部门(或者说虚拟部门)过度发展,最终通过痛苦的市场调整,实现价值回归的结果。这场危机之后,把握、研究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在我国经济下行时期,把握、研究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杠杆风险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最大风险

(一)经济发展需要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货币供应量增速大于GDP增速的现象,2008年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由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两个问题的争论:一是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M2)如此大量增加的机理是什么,二是如此巨大的流动性为何没有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针对第一个问题,需要从我国央行的职能与调控目标人手。从央行本身的目标来看,保持物价稳定、防止严重通货膨胀应该是第一要务,同时要兼顾经济平稳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就业水平等多项职能。在平衡多项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M2生成渠道。一个渠道是特殊结售汇制度下,通过外汇占款进行被动货币投放,另一个是国内经济投资驱动特带来银行信贷投放货币渠道。由此,我国经济出口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发展特征成为货币供应量被动或主动大量增加的主要根源。

(二)商品货币化与资产货币化进程吸纳大量货币、避免了当期通货膨胀

从理论上看,外汇占款造成的被动投放货币使得国内市场上缺乏与货币量相匹配的实物或服务商品,容易形成明显通货膨胀。同时,投资驱动的特征导致国内投资储蓄失衡,信贷过度扩张带来的货币过快增长也应该形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国内经济并没有出现持续、明显的通货膨胀。这主要是源于经济商品货币化和资产货币化进程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储存和吸纳。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我国经济经历着商品服务货币化转变,商品生产与货币交换的范围明显扩大,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对货币的需求迅猛增长,这种经济市场化过程吸纳了大量货币,没有造成货币大量闲置的状况。在进入21世纪后,资产货币化进程悄然开始。国内资本资产市场的大发展为货币提供了蓄水池,特别是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蓄积了大量货币,在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将通货膨胀隐性化,形成了M2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价格水平保持基本平稳的局面。

(三)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因通货膨胀隐性化而消失

货币供应量如此巨大,给经济带来了过剩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游走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给经济带来了重要影响,也形成了隐性风险。一方面,过剩流动性意味着低成本资金可得性明显提高,金融部门所掌握的金融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助推了整个金融部门快速发展。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过剩的流动性在不同领域寻求高回报时,往往最终集中于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推动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造成经济还未彻底完成工业化就开始了“去工业化”过程,长期将导致经济空心化,缺乏坚实的增长基础。除此以外,过剩流动性虽然被资产市场大量吸纳,将通货膨胀隐性化,但是等到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资产市场发展出现波动时,隐藏的通货膨胀可能开始显性化,甚至以更大的强度影响经济。因此,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带来的过剩流动性给经济埋下了重重风险。

(四)流动性过剩给经济过度运用杠杆创造了条件

从历史经验看,在经济繁荣发展时期,一项重大创新如技术的突破、创造出新产品、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或重大制度改变,促进了总供给在总量上的增加和经济增速的提高,激发了市场主体对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基于这种乐观预期,居民、企业以及政府倾向于以高于自己未来的信用承受能力,承担更多的债务。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信贷市场摩擦使得无抵押的外部融资比内部融资更昂贵。企业或个人想要获得外部融资时,必须支付更高的溢价,这种外部融资溢价也就形成了资金使用成本。而银行等资金融出机构在决定是否出借资金时,通过足够价值的抵押品来规避信息不对称风险。因而,信用扩张非常依赖于抵押品价值。

更进一步,良好的资产市场发展状况给企业、居民甚至政府带来了更具价值的抵押品(土地、房产等),只要资产价格保持上涨,资产价值就能够满足信贷要求,信用扩张就显得更容易,社会加杠杆现象就更普遍且更易达成。同时,过剩的流动性也进一步推升了资产价格,支撑整个经济体的信用更加快速扩张。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想要突破信用约束,就需要更具价值的抵押品。而资产价格的不断攀升为经济提供了最好的抵押品。所以说,经济高杠杆来源于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依赖于资产价值的信用过度扩张。

(五)过度运用杠杆孕育金融风险

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和稳定的环境导致金融部门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形成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体系;金融机构间相互关联性明显增强,风险同质化程度明显增加;而经济个体也开始追求投资高收益,逐渐放松风险意识,金融风险就在这一过程孕育中。当薄弱的风险标准、不健全的风险管理规范、复杂不透明的金融产品以及过度加杠杆这几大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金融风险可能在偶然的市场冲击下形成巨大的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遵循了这样的发酵路径。而在这四大因素中,过度加杠杆成为压垮经济金融部门、非金融部门、居民部门甚至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因素。所以,过度运用杠杆形成的高杠杆风险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

(六)高杠杆对经济的破坏主要是通过资产价格的加速机制完成

从整体看,高杠杆风险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资产价格加速机制完成。这种资产价格的加速机制类似于费雪的债务-通缩机制。经济繁荣时,社会投资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资产价格在良好預期的推动下不断攀升,可用于信贷的抵押资产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也降低了政府的风险意识,很可能通过进一步放松贷款、宽松货币来满足经济日益强烈的资金需求。由于资金充足且成本低廉,全社会杠杆水平迅速提高。只要资产价格保持较快增长,银行等放贷机构就有足够抵押品来降低自身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全社会加杠杆就存在提升空间。在不断加杠杆的过程中,企业生产规模、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逐渐走向过热。

猜你喜欢
抵押品金融部门供应量
大型房企违约对金融部门的影响
中国的柑橘丰收但价格下跌
资源诅咒、金融部门与经济增长
金融部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