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建华
摘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对振兴地方经济、推动转型升级、丰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丹阳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地域、新兴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基础。丹阳必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优势文化企业,打造文化旅游、广告传媒、印刷复制、广播影视、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同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县域 文化产业 发展 路径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挖掘县域文化元素、發挥县域文化特色、激发当地文化活力,对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结构优化的重要路径。在当前社会转型、产业升级的阶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合理利用各类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充分把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首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立足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现实需要。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正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全球文化产业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国不少行业增速放缓,但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国务院提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文化产业,十八大报告将文化产业列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其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容量大等特点,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同时,文化产业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社会需求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整体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更凸显了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心理抚慰、舒缓情绪、精神激励的功能。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四,发展文化产业,是发挥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丹阳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齐梁两代皇帝的故里,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厚,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项。丹阳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丹阳作为工贸名城其眼镜、家纺、工具、木业、汽车配件等特色产业颇具竞争实力,尤其是本市已在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印刷复制等文化产业门类已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如何把现有竞争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胜势,需要重新审视,深入思考。
二、发展现状与环境
近几年来,丹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文化产业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文化产业实力逐步增强,文化氛围日溢浓郁。全市以文化旅游、印刷复制、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门类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文化产业主体框架基本形成,目前全市有文化企业1100余家,从事文化经营的个体工商户3000余家,从业人员4.5万人,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占全市GDP的3.88%。这几年丹阳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亮点和特色: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下发了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文件,在财税、用地、投资等方面出台了支持政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之城”的目标,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明确制定了六项文化产业行动计划。为扶持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在全省县级市率先于2009年设立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同时帮助企业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
(二)扎实推进重点项目,提升集约发展水平
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载体,这几年丹阳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紧紧依托本市深厚的文化资源,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利用8000余件石刻,建设“天地石刻园”打造亚洲最大的石刻主题公园,被列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创新运作机制,投入6500万元建设"176文化绿洲”,加快推进特色艺术文化产品的集聚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
(三)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新型业态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运用数字、网络、电脑等新技术、新装备来促进创意设计、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以尚阳数字科技、纯色影视摄制基地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文化企业迅速崛起,尚阳公司依靠海外博士团队开发的“巨幕数字影院技术系统”、“影片立体再生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纯色影视投入5000余万元,建设集影视拍摄、舞台创意、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基地。同时印刷复制业等传统优势行业紧跟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等发展潮流,恒宝印务、中彩印务、大亚印务等重点印刷企业不断推出重大技改项目,生产能力、装备水平有了大幅提高,2015全市印刷行业实现销售收入53.2亿元。
(四)集聚各类文化资源,园区建设不断加快
近几年丹阳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打造文化科技产业园(中华齐梁文化旅游区)、嘉山佛教文化核心区、九里季子文化景区、管山旅游休闲度假区、眼镜城商贸旅游区、水晶山文化生态区等投资体量大、整合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文化产业园区。
(五)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产品走向国际
这几年,丹阳鼓励、支持文化产品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文化企业在境外的落地经营。江苏鸿昌乐器有限公司做精、做优手风琴这一特色产品,手风琴产品全部售往欧美市场。江苏中彩印务有限公司发挥技术、设备、人才等优势,通过合资在境外兴办印刷企业,这是全省首家境外投资印刷企业,项目总投资达983万美元,形成年营业收入1.57亿元。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瞄准文化丹阳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和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十三32"期间,初步建立产业结构比较合理、政策体系比较健全、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文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重点文化企业,形成文化旅游、广告传媒、演艺娱乐、印刷复制、广播影视、工艺美术等主导文化产业群。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争取达到5%,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于全省前列。
四、实施品牌驱动战略,培育支柱产业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必须实施品牌驱动战略,依靠创立、传承、提升文化品牌,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资本集聚、消费导向、产业示范等品牌效应,通过品牌塑造、重构、创新等来推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作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挖掘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元素、注入文化创意,将地方文化特质和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形成具有独特性的竞争优势。丹阳文化产业“十三五”期末确保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创意设计业、广告传媒业、文化娱乐业等六大特色产业,走出丹阳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一)文化旅游业
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文化旅游的拉动力来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充分挖掘本市重点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服务优良的精品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齐梁文化(南朝石刻)、季子庙、嘉山龙庆寺、皇业寺、老西门(南门)明清古街等历史文化旅游区。利用本市生态资源,重点建设练湖风景区、水晶山风景区等自然景观景区。利用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三野司令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等革命历史文物资源,积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项目,力争使之成为省“红色之旅”线路的重要节点。
(二)印刷复制业
按照“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数字印刷、特色印刷、绿色印刷,加大印刷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争取龙头企业在印刷质量、印刷价格、环保指标等方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将本市建成有较高影响力的印刷业基地,“十三五”期末争取印刷全行业销售收入超过八十亿元。
(三)工艺美术业
进一步繁荣发展工艺美术产品,深度开发封缸酒酿造技艺、书画装裱、正则绣、漳绒丝织、刻瓷、邮票拼贴画等传统手工技艺类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创新,提升品位,拓宽市场,扶持一批能牵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和品牌产品,重点打造乱针秀、漳绒、刻瓷、书画装裱等地方特色工艺美术产品。
(四)创意设计业
丹阳初步形成了眼镜、汽配、医疗设备、木业、机电、皮鞋、床上用品等产业集群,为发展工业创意设计提供了较强的产业支撑和市场需求。必须把握本市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加快推进创意设计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明确发展设计产业的重点领域,紧密结合本地制造业重点领域、特色产业和发展方向,加快创意设计与本地重点工业企业的深度融合,着重发展与本地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的创意设计产业。
(五)广告传媒业
加强广电产业建设,拓展延伸广播影视产业链,创新盈利模式,大力发展各种形式、载体的广电增值业务;积极发展影视制作和广播电视广告制作业,建立影视制作基地,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优秀影视作品。积极整合广告资源,发展特色明显的优质创新广告服务,提升广告服务的附加值。
(六)文化娱乐业
大力创新娱乐新业态,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浓郁、内容健康向上、技术手段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引进和创新现代娱乐、休闲、健身项目,提高文化娱乐业的品位、档次和科技含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演出场所、演出团体,丰富繁荣艺术创作,加強演艺业与旅游业、传媒业、会展业等的结合,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节目,不断提高演艺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活跃演出市场。
五、实施集聚发展战略。拓宽创新路径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集约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整合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实现县域文化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丹阳必须全面挖掘与评估自身资源,集约开发各类地方文化特色浓厚的产业园区。
——文化科技产业园。利用园区内齐梁陵墓石刻及海外华人捐赠的大量石刻文物,建设包括石刻旅游风景区在内的总面积为64平方公里左右的“文化科技产业园”,打造文化遗产旅游业、文化遗产服务业、文化遗产教育培训业、文化传媒业等文化产业项目,逐步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钢铁厂旧址文化创意园区。在丹阳钢铁厂旧址上建设文化创意园区,尽快发展眼镜市场周边配套,以工业遗址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原厂区内充满情感记忆的苏式红砖厂房、具有工业符号的烟囱、高炉、管廊等历史遗迹进行了保护性改造,营造工业遗址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文化艺术氛围。结合园区工业记忆特点,融合文化创意、精品展演等多个文化产业特色,完善园区旅游各要素,将园区打造成为兼具工业遗址保护与文创产业发展的新型园区。
——练湖、西门历史街区旅游休闲集聚区。以练湖、西门古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对练湖进行整体恢复、全面开发,以主题公园、自然生态、乡村观光、湖滨休闲、人文历史等内核,打造高端化、多样化、生态化的大型文化旅游园区;同时以西门古街的保护、开发利用为重点,按照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尽早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程。通过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景区,在西门片区形成本地文化旅游新的增长点,壮大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嘉山文化旅游产业核心区。嘉山风景区项目应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嘉山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山石资源、生态资源等,突出宗教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突出原生态,把自然生态环境和宗教寺庙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布局和项目建设,完整其整体功能和作用,全面提高景区的档次和知名度。重点建设佛教文化核心区、七峰山游览区、民俗文化游览区、禅林文化营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五大板块,打造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与宗教文化紧密结合的旅游集聚区。
——眼镜城、高铁商贸旅游集聚区。利用临近城区、高铁启用等有利条件,全面推进中国眼镜城建设,围绕眼镜专业市场、集中发展眼镜产业相关制造、加工、仓储、物流产业,形成面向华东、辐射全国、连通海外、有较大服务半径超大型特色专业市场,将眼镜商贸游纳入华东旅游市场板块,并紧密结合本市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形成客源丰富、运作规范、服务配套的华东地区短期旅游线路,带动眼镜产业、促进旅游市场、服务经济发展。
——中心城区文化产业服务配套区。中心城区是全市人口的主要聚集区,也是城市功能集中体现的区域。要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建设目标,及时适应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创优城市发展环境,在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城市文化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影城、大型书城、古玩市场、城市婚庆中心、健身中心等,以相对集聚、服务共享的模式发展现代特色文化业态,有利于改善城市形象、发挥整体功能。
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夯实发展基础
项目是县域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根本途径,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主动权。“十三五”期间,丹阳必须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提升项目的创意、规模、档次,以重点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战略性、引导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培育工程。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市场需求旺盛、地方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优势企业群体。精心整合、策划、组织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精品,如书画装裱、正则绣、漳绒工艺品织造、刻瓷等,通过融入现代理念、提升传统工艺、打造知名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宗教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切实把握好本地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宗教文化资源,特别是以龙庆寺、白龙寺、季子庙、皇业寺等为代表的文脉底蕴深厚久远的名寺、名刹,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布局来扎实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促进宗教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良性发展,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特色的内涵,扩大文化的消费传播和传承,以此来带动本地文化旅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促进工程。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数字内容产业,培育3D电影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积极扶持尚阳数字科技等占据高新技术前沿的重点企业,推动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巨大市场需求,迅速形成本市在3D数字电影制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的数字视听业。
——现代印刷复制产业振兴工程。继续加强和扩大丹阳印刷复制产业的比较优势,利用高新技术,加大技改投入,提高质量、提升能级,推动形成省内乃至国内“丹阳印刷”的知名品牌。充分发挥恒宝、中彩印务等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打造创新平台,整合设计创意、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物流等系统功能,形成环环相扣、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以高新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升级,全面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升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理念
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把文化产业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宏观调控和服务上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整体谋划文化产业新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新质态,切实提高文化产业组织领导水平。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整合各方力量、聚集各类资源。全力推进发展,各部门组成高规格的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有关单位的文化产业工作。建立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加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决策布署和考核管理,保证文化产业目标的顺利完成。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文化企业的绩效考核,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培育和发挥行业协会等新型文化行业组织的作用。
(二)科学制定规划,谋划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县域文化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合理定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深人研究制定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明确产业发展的发展目标、产业重点、形态布局、重大项目、实施步骤、发展举措等,使文化产业真正走上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抓紧编制本市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是落实土地供给、重点项目、基础设施配套等要素的保障与支撑,相关部门根据中长期规划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安排好储备项目和在手项目,有序推进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产业区块和重大文化项目的建设。
(三)完善产业政策,构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支撑
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鼓励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上市,积极创新各类文创金融产品,完善授信模式、扩大融资规模、设置文创基金,通过各种手段和运行机制,帮助文化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积极组织重点文化企业、重点项目申报各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优先支持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两个效益好的优势文化企业和项目。在税收方面帮组企业落实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企业积极提供税收政策方面的解读、培训、技术服务等。
(四)实施科技带动,注入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活力
实施科技带动战略,走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之路。鼓励市场化程度高、社会责任感强的文化科技企业联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构筑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高地。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文化和科技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调整和优化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打造以文化科技企业为主体、文化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出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新创意、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综合效益,扩宽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为县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五)加快培养引进,打造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
科学制定文化產业人才发展规划,统筹各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资源,分类指导,培养、造就、集聚、激励一批文化人才队伍,努力使这支队伍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善于开拓创造,调动各个层面文化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才智。综合运用各项人才激励优惠政策,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条件和氛围,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人才环境。重视和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培训,借助高校、企业等人才资源与本地人才结合,加快人才集聚,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和机构,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