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及创新策略

2018-03-21 14:50:27
关键词:理想信念价值观大学生

陈 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高校应着眼于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同时强调“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鉴于此,有必要在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策略,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时代感。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

本次调查以“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为主题,对某农林高校2015级学生499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占了2015级学生总数的90.3%,问卷有效率98.2%,范围涉及全校20个学院,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农科等学科。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状况。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看法能够反映多媒体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理想是否科学,信念是否坚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的问题,选项比例居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人格是否高尚”(81.7%)、“对社会贡献的大小(77.1%)”和“生活是否舒适潇洒”(66.4%),“是否干出了一番事业”(56.0%)“社会名望的高低”(21.5%);在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方面,关于“您愿意当志愿者吗”的回答,选择“非常愿意”的比例较高(65.9%),选择“视情况而定”的比例较低(23.1%),表示“不太愿意”的比例最低(9.5%)。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其主流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认识上是正确的,并且具有脚踏实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可贵精神品质。但同时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呈现出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近期理想、轻长远理想,理想具有功利化、现实化倾向[1]。

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对心灵、信仰等的追求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但这种精神需求需要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上。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分为非科学的、盲目的信仰例如宗教和科学的理想信念。调查和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有助于甄别当代大学生基本的世界观是否科学。

从调查结果来看,信仰的宗教类型主要是世界四大宗教。2015级学生中有明确宗教信仰的比例是11.2%;对于“什么是宗教”的理解,有46.5%的人认为“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24.8%的人认为宗教是“一个有组织和有教义教规的团体”,有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知较为客观理性,但不可忽视的是,认为宗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和回答“说不清楚”的比例都在11.0%左右,这表明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对宗教信仰本质的理解有待于正确引导。调查还显示觉得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家庭和民族原因”(83.2%)、“寻找心灵寄托”(35.2%)、“在宗教中找到人生意义和归属感”(30.9%),“好奇心和新奇感”(13.1%)、“喜欢宗教团体的氛围”(7.8%)。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除了家庭或民族原因之外,寻求精神慰藉和人生意义、归属感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两个最主要原因,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约有八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出于“好奇心”可能会信仰宗教。

我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一再表明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大学生对入党的态度和想不想入党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状态。入党的态度方面,选择“积极加入”的占80.1%,选择“无所谓”的占14.8%,明确表示“不加入”的5.1%;在入党动机上,认为大学生争取入党的最主要动机由高到低依次为“追求理想与信念”(40.5%)、“增强就业就竞争力”(21.9%)、“对党的执政地位和理念有信心”(18.3%)。综合以上调查数据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入党态度积极端正,少部分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不明确,理想信念不甚坚定;有一半以上学生的入党动机是正确的,但仍有大约五分之一学生的入党动机具有功利化特征。

二、网络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其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包括WWW、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博客、微博、QQ、微信、APP,具有“数字化、融合性、互动性和网络化”特征[2]。

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95后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比较快,比较易于受网络媒介的影响。调查发现网络新媒体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广泛而且深入。调查发现,关于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回答“1-3小时”的比例是66.5%,“小于1小时”比例是15.4%,“3小时以上”的比例是15.4%;关于“上网主要做的事情”,回答依次为“购物”(78.5%)、,“聊天”(68.8%)、“浏览新闻”(64.2%)、“其它”(41.7%)、“查阅学习资料”(26.8%)、更新博客或个人主(25.0%)、“玩游戏或娱乐”(15.2%)。对于“网络对你的思想观念影响程度”的问题,有54.4%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有42.0%的人认为“影响比较大”,可见身处网络化时代的大学生客观上受网络的影响不可小觑。

当前社会大环境纷繁复杂,多元信息充斥、各种社会思潮充斥网络,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新媒体具有的交往的虚拟性、价值观上的多元性以及使用的主体性等特征,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混淆,产生逃避现实、自我孤僻等心理问题,增加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引导的难度[3]。调查发现,在如何看待网络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上,2015级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利弊相当”(48.6%)、“利大于弊”(21%)、“弊大于利”(17.7%)、“说不清”(12.8%),表明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网络对自己的影响,但仍然有五分之一的左右的学生对网络的作用存在片面化的看法。

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主流正确,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有效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帮助大学生群体厘清错误的观念、引导片面的认识、巩固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结合新媒体手段,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应在遵循依据大学生自身心理和精神需求;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优质内容和资源;实施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三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构建新媒体教育平台和载体,打造立体化的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新媒体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融合网络新媒体,采用SPOC的立体化思政课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往的研究、报告和本次调查都表明,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显著,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所以要实现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继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但是以往广泛应用于思政课的传统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模式容易“造成大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价值认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烙印不深,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多元思想和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之下,大学生极易发生认知的动摇,导致价值观形成的不稳定性”[4]。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和普及,基于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MOOC、翻转教学、SPOC、混合式课堂等应运而生。作为MOOC和“翻转课堂”结合的一种课程形式,SPOC结合了MOOC和翻转课堂各自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5]。

网络教学平台和手机微助教平台为实施SPOC课程教学提供了在线技术支撑,在理想信念教育时,教师以“理想信念”为教学主线,学生课前在教学平台观看微课,并针对微课所提到的问题预先进行思考和在线讨论;课上使用手机微助教进行课堂互动交流,课后以“中国梦,我的梦”为题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学习反馈,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优秀作业用于线上分享交流。实践表明,这种方式由于关注了理想信念学习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愿望,并使学生的自我需求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动机,形成了学习理想信念的内在动力。

2.运用新媒体手段,打造以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为中心的第二课堂,进行体验式价值观教育

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堂。通过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的合作协同作用,开展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在过程中增强对于正确理想信念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重大节日活动、文艺演出、红色记忆等仪式、活动中;通过手机微助教、QQ群等实时互动,分享体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开展“母亲节给母亲写一段话”活动;开展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伟人纪念日活动,培养学生感恩、爱国意识和情怀;开展红色记忆活动;通过手机等网络媒体观看红色电影、热播谍战剧,写观后感,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到学院的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仰教育。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是学生联系社会、了解社会的一种有益方式。公益类社团可以“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为实践主题,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文献,实践参与、社会体验并总写出社会实践报告,通过校团委提供的公益微信公众号平台分享、交流社团成员的感想与体会。通过以上环节,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发挥了浸润式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用,使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打造有效的网络新媒体微平台,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三课堂

马克思主义学院官微、优慕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教师个人微信公众微平台等是理想信念课堂教育的延伸。通过在优慕课APP平台开设“我的世界观”专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共产党宣言”等经典片段上传网络,定期举办“我的世界观”主题沙龙,使学生于交流讨论中学会甄别唯心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哲学的智慧”,开辟四大板块——我的幸福观、理想与现实、我与马克思主义、我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解,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发表感想,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想与信念的理解,达到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信念的主动认同。

运用多媒体开展宗教专题教育。针对少数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本质的理解有待于正确引导和寻求精神慰藉、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平台开展“去宗教神秘性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沁润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等开辟宗教专题。选取并上传《古兰经》、《圣经》、《坛经》等经典片段,开展宗教经典阅读;用“世界宗教发展及各主要宗教的核心教义、教规、仪式等以文化存在的方式教育大学生,特别是要教育对宗教及宗教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甄别和判断,努力将宗教还原成人类文化现象的一部分”[6];利用多媒体的分享和互动沟通功能,以“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和方式引导学生对宗教的有关教义、教理进行分析讨论,使大学生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良性互动的新媒体平台,构筑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生态环境

家庭所形成的微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因此在校团委的牵头下,辅导员、班主任应建立以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便于进行良性互动交流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学校相关政策、校纪校规、校园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活动,实现学校与学生、家庭、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以上几方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相融合,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相融合、相统一,引导学生在情感中将科学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在意志中自觉追求,形成主流意识形态上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在实践中“外化于行”,最终达到提升大学时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