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红 陈 洁
(1.四川大学医学管理处,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新机遇,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新挑战、新局面,应与时俱进,立足国内并对标世界,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大力提升我国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积极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医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的人指人性、人道、仁慈、仁爱;人文是人类精神文化现象。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史中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集而成的人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即在医学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以人为本,认可人的价值、利益,尊重人、关心人。
医学的科学性、人文性是通过医学人才对患者及家属的关怀、帮助实现的,受到科技水平、经济投入等客观因素影响,还受到医学工作者人文关怀意识、能力和个人感受等主观因素影响。人文教育有助于医学生开阔视野,理解人性,克服人性弱点,自觉坚守社会道德底线;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尊重、敬畏,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气质、风度、修养、人格魅力、人文关怀理念和能力。我国新时代医学高等教育,要大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充满良知和智慧、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在于医学人才的人格塑造和人性发展,在于为社会培养具备何种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的医学人才,在于引导医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包含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塑造,思想境界提升和其他非智力因素提高;培养途径主要有学校教育、个人领悟、社会熏陶三方面。
医学人文教育影响因素复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同一地区隶属关系不同的学校之间,教育水平、师资素质都存在客观差异,同时,医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不同,以及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因素影响,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针对性地进行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医学人文是医学中人文内涵的概括和抽象,是医学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学科。院校教育是从源头上、根本上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塑造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阶段,应高度重视并建立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从医学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理念的强化,沟通、交流、协调等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并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现代医学教育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医学教育与教学、管理与科研、学术与实践各方面;通过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宗教、社会学、人类学、循证学等人文知识的教育、熏陶,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精神面貌,使医学生逐步成长为既能关注人的生物机能又善于关注人的社会适应性,能始终坚持患者利益第一、患者自主和社会公平原则,人文素养高,身心健康,德艺双馨,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培养医学生生命情怀,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通过多种形式的生命情怀教育和生命体验,使医学生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感受生命的伟大与渺小、坚强与脆弱;培养医学生体恤悲悯之心,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帮助生命,在医学教学、科研、临床实习、社会实践等全部过程中尊重、善待所有生命,包括医学实验动物、器官捐献者及家属、病患及家属等等;培养医学生树立患者利益首位的意识,积极学习、掌握和选用适当的医学技术,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为生命个体提供最适宜的医学帮助,实现医学对生命的尊重、善意、帮助,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操守的塑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着力点。医学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医学工作者要有仁爱之心、救人之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才会真心诚意治病救人,德才兼备、缺一不可。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既以人为本、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又注重正面引导,坚守社会道德底线。
医学生因学业繁重、社会经历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又正处于形成期,面对社会中的各种诱惑和压力,往往缺乏正确处理的能力,需要得到及时帮助和正确引导。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责任了解和帮助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指导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通过营造良好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持续、持久地影响和改变医学生的人生态度、做人准则,提升其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帮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医德,培养诚信自律、慎独慎微的优良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帮助医学生坚定“医者仁心”的职业誓言,做好人类健康和社会道德守门人,最终达成医学对人身心健康关怀的目标。
培养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抓手。医学的社会性决定了医学工作者需要合作,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沟通能力是医学活动的基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医学工作者传递思想、情感、信息、观点和意见,融入医学团队,获得支持与合作;有助于更新知识、观念,拓展工作思路,持续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有助于主动、及时收集和交流信息,取得病患信赖、配合,帮助病患理解并谅解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局限性和医疗手段的有限性,对医疗活动中各种可能和未知风险建立思想预期,对医学干预及方案答成共识,提高患者依从性,共同抗击和面对疾病。
首先要培养医学生主动沟通交流的意识,要重视且乐于沟通,要理解别人,也要让别人理解自己,以积极心态与人交流;善于倾听,长于共情。共情能力是优秀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共情不仅是感同身受,还包括协助对方恰当处理情绪,帮助对方从情绪中走出来,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提升处理类似情况的能力。
其次,培养医学生良好共情能力,可通过沟通技巧培训,帮助医学生掌握沟通方法,强化信息分享和回应意识,提升沟通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体察对方内心世界和感受,感知、认同、理解对方处境和感情,在沟通交流中思维清晰,态度温和,智慧理性,表达准确,反应和回应适度、恰当;使师生之间、同行之间、医患之间思想充分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相互合作。
“以病人为中心”,重视患者心理感受、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医学工作者的身心健康也应受到各方关注,因为身心健康的医学工作者能够更好为病患提供优质医学帮助。
医学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医学生学会用健康方式缓解、释放身心压力,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保持自身健康心理和良好学习、工作状态,同时,能够用正面情绪和良好形象对周围人群特别是病患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和心理疏导,增进沟通与信任,真正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重视医学生法律法规意识培养,构建并完善医学法律法规及教育体系,强化医学师生学法、懂法、守法教育,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各方权益,严密防范各种法律风险。
重视培养医学生与媒体舆论互动的意识、能力,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介进行医学科普、信息公开,提高公众的整体医学认知水平,树立医学工作者良好社会印象,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给病人带来安全和保障感,促进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医学高等教育是发挥文化教化作用的重要场所。人文知识升华为人文精神,需要长期熏陶,也受校园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影响。文化是“行为的共同方式”;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风气、习惯、传统。医学教育工作者要精准凝炼、精心设计、科学创新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方案、方法,积极倡导高尚校园文化理念,努力营造友善、友爱、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工作,传递善意和关爱,引导并帮助医学生形成向善之志、向学之心;通过政治思想课、演讲活动、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临床实习、博物馆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挖掘自身潜能,增强医学人文精神,自觉领悟并实践“医者仁心”。提高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力、影响力,对医学师生起到熏陶、教育、感化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病患和社会。
将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科普教育与其他系列国民教育和非国民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类别、层次教育的教化作用,促进全民人文素养提高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帮助社会成员广泛理解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未知性和局限性,为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助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更紧密的结合;通过社会舆情监测和引导,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建设,提升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社会整体人文教育和诚信道德水平。
医学人才培养工作是国家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基石。医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应主动关心和研究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时俱进地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发展,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教育教学理念,积极为国家医学人文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建言献策,努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服务高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及奉献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