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波
(1.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更好地推动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始终重点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他立足于破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难题,探寻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路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具体来说,表现为“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为推进当代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助力领航,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境界。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通过提高劳动能力、丰富社会关系,逐步消解限制个性发展的社会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党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重视通过发展生产夯实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是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5]邓小平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6],并将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康概念引入社会发展领域,用“小康”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他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7]之后,党中央正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并赋予其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党的十九大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以生产力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布局构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更高的现实指向和目标要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社会环境支撑。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定位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8]13-14。十八大以来的5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重申了全面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就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更明确的时间节点,彰显了党中央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底气和信心。“建成”意味着任务的必然实现、目标的最终达成,显现的是一鼓作气、奋斗到底、真抓实干、必然胜利的气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民主化进程稳步推进,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在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更是党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还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及具备的条件基础上,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划安排。从2020年至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昂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九大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更加清晰、“时间表”更加明确,为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人群更加全面,体现了党中央致力于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包括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9]“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8]658“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0]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党中央关注每一个个体成长,致力于每一个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现实性上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发展即一定的社会制度,内在性上取决于人的自身整体素质和综合品质的提高。所以,建立高度发达的生产关系能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开辟广阔空间。马克思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不公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造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发展、单向度发展。因此,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变革旧式社会分工、突破不公平社会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破除束缚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各种机制体制,用改革的手段革故鼎新。
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和受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为人的全面发展清除了障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进行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改革、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等,这些改革往往是聚焦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改革,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协同推进的改革,囊括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六个方面的改革。“涵盖了15个改革领域,确立了60多项改革目标,确定了330多项改革任务,改革全面而具体。”[1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党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2013年12月,党中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先后主持召开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共审议、通过了350多个重大改革方案、1 500多项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是促进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超乎预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由改革不彻底导致的,这就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12]。深化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面对“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困局,党中央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大力推进改革。招生制度、司法体制、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等改革难点的逐步切入,为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不竭动力,释放了更多的政策红利。
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导向更为明确,旨归于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就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改革的目标、价值导向、主体和动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注重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安全环境等方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正在建立,为更好促进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实现利益调和的手段,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以“人”为核心,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它的消亡反映了人的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实现,即人的全面发展状态的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律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不断被满足的过程,就是人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人类社会早期表现为对私有财产的追求、对特定阶层自由的追求、对权力稳固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表现为对人的自由、平等、公正、发展的追求等。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法律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发展的过程。从法治的角度来拓展人的权利、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党中央的大布局和大智慧。
全面依法治国是对法治功能的深邃领悟,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13]这是对法治功能的深邃理解和把握,是从法治的角度为生产力发展、社会和谐、人的权利的实现保驾护航,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遵循的现实路径。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法律制度的科学和完备,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生产关系的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制度根基,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逐步实现转化成一个现实性命题。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规定,拓宽了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领域。它以“消灭阶级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旨归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持,这将人的全面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全面依法治国体现了党中央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手段创新。 法治是指依据法律来治理,它既是一种治国理念,也是一种治国手段。从治国理念来说,它视法律为最高权威和信仰,避免了人治的随意性、易变性,表征了治国理性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体现了对人民的负责,对于人民利益和权利的维护;从治国手段来说,它是将法律贯彻于国家管理之中,一切依照法律的精神、原则、规范、方法实施管理行为,将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在和谐有序的社会中为人的自我确证、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就使人的发展在这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因此,法治也成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通过法治的手段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定,体现了党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的手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例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更加注重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系统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更为彰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法律武器更加有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需要执政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性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以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价值旨归。从这个角度讲,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所以坚持党的领导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党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组织者、领导者、维护者。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经历了从“草民”到“公民”、从“阶级的人”到“平等的人”、从“禁锢的人”到“自由的人”、从“依附的人”到“独立的人”的蜕变,在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实现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7年来,党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不可逆转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14]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要求以自我革命精神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5],确保党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注重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问题,又注重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节点、新动力、新举措、新保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境界。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中,不仅能直观、全面的向客户展示工程效果,还能作为辅助工具被应用于建筑设计、建筑规划、建筑成本计算等多个建设环节中,减轻人工负担,提升工作效率。故,相关人员需重视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并制定完整计划,合理的将该技术与工程结构设计、施工模拟、成果展示、工程管理等多项工作相结合,提升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3]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6.
[10]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EB/OL].(2015-01-22)[2017-12-14].http:www.xinhuanet.com/.
[11] 王玉珏.“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0.
[12] 詹晓非.从马恩书信看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依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4):118-122.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四)[G].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786.
[14]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01).
[15] 唐庆.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基本蕴含与实践指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9):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