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朝柱
桑菊感冒片为什么能治风热感冒?当然是对症。不过,不能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交差了事,需要做比较详尽的阐述。桑菊感冒片为解表剂,成分有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脑素油、苦杏仁、桔梗、甘草、芦根,具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之功效,是治疗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的代表方剂,对风热感冒有良效,但它却不能治疗风寒型感冒,治疗风寒型感冒则另需药物。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时行感冒 (流行性感冒)四种类型。虽然都叫“感冒”,但起因是不同的,因而类型就是不同的,它们的用药就不一样。比如说,如果是风寒感冒,你就不能用风热感冒药,如果盲目用了,不但不能帮助治愈,反而会加重病情;反之也是一样。所以说,感冒药不能瞎用。
感冒药众多,受篇幅所限,我们这里只选取有代表性的药物介绍若干。
1.适于风寒型感冒的中成药。风寒型感冒的患者除了有鼻塞、打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这种感冒与患者感受风寒有关,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原则,让患者出点儿汗才好。医生一般给开的药是风寒感冒颗粒、通宣理肺丸等;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治疗风热型感冒的药物。
(1)风寒感冒颗粒。解表发汗,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2)通宣理肺丸。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2.适于风热型感冒的中成药。风热型感冒的患者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痰液黏稠呈黄色、喉咙痛、痰通常是黄色或带黑色、便秘等特点,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医生一般给开的药是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羚羊解毒丸、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等药物治疗;忌用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等药物。
(1)桑菊感冒片。疏散风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出现咳嗽、头痛、口干、咽痛。
(2)羚羊解毒丸。疏风清热,解毒发表,用于风热感冒出现头痛、恶寒发热、头晕目眩、咳嗽、咽痛。
(3)银翘解毒丸(片)。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3.适于暑湿型感冒的中成药。暑湿型感冒的患者表现为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医生常给开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丸等药物。
(1)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症候者。(注:藿香正气软胶囊的成分、功效和藿香正气水相似)
(2)银翘解毒丸(见前款)。
4.适于时行感冒的中成药。时行感冒也即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症状与风热感冒的症状相似,但时行感冒患者较风热感冒患者的症状重。可表现为突然高热、畏寒、寒战、头痛剧烈、全身酸痛、疲乏无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老年人可能并发肺炎或心力衰竭等症状,有时能致人死亡。因为此病极易传播,故应及早隔离和治疗。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疏风透表为主,医生常给开抗病毒口服液、重感灵片、防风通圣丸、重感片等药物。时行感冒的患者如果单用银翘解毒片、强力银翘片、桑菊感冒片或牛黄解毒片等药物,则疗效较差。
1.抗病毒口服液。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流感。
2.重感灵片。解表清热,疏风止痛,用于表邪未解、郁里化热引起的重症感冒,症见恶寒、高热、头痛、四肢酸痛、咽痛、鼻塞、咳嗽等。
3.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治疗感冒多用 “解表”。“表”指表证,就是说病在浅表,多见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的症状。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就称为“解表药”或“发表药”。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和主治差异,一般将其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
解表药有不同程度的发汗、解热、镇痛作用,对多种致病细菌、流行性感冒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降血压、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
1.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用于外感风寒证、脾胃气滞证、食鱼蟹中毒。
2.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寒凝血滞的痹证,胸痹、痰饮、水肿、心悸、脉结代。
3.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表实证、咳喘实证、风火水肿。
4.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多种呕吐证、风寒咳嗽。
5.荆芥。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用于外感表证、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
6.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疮疡肿毒、寒湿带下。
7.防风。 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外感表证、风寒湿痹证、破伤风。
8.羌活。 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发散风寒,胜湿止痛。用于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湿痹证。
9.藁本。味辛,性温,归膀胱、肝经。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巅顶头痛,风寒湿痹。
附:辛温解表药膳举例
1.紫苏饮。紫苏叶10克,生姜10克,红糖2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一次,连服三天。功效:辛温散寒,健胃暖中,宣肺解表。适用于风寒感冒、清涕不止、咽痒欲咳之时,或寒冷季节淋雨受寒之后 (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2.葱白饮。葱白3段,生姜片15克,红糖50克。将生姜片、葱白加水500毫升,煮沸,加红糖即可,趁热一次服下,盖被发微汗。功效: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
3.芥菜生姜紫苏肉片汤。芥菜150克,生姜10克,紫苏5克,瘦猪肉50克,精盐、味精等各适量。将芥菜、紫苏洗净,生姜去皮、拍破,猪肉洗净、切成薄片。将生姜放油锅炒香,加适量水,放芥菜、瘦肉片,用武火煮沸,放入紫苏稍煮片刻,调味后,趁热食用。功效:辛温解表,散寒暖中。适用于风寒感冒、鼻流清涕,周身疼痛。
4.白芷川芎炖鱼头。鳙鱼(黑鲢、花鲢)头1个,白芷、川芎各6克,葱10克,生姜5克,料酒、胡椒粉、鸡精、盐适量。将鳙鱼头去鳃,洗净,同白芷、川芎、葱、胡椒粉、生姜等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烧沸,加入适量料酒、鸡精、盐,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加鸡精调味即可。功效:祛风散寒,活血止痛。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畏寒、周身疼痛等。
1.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2.菊花。 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目疾;肝阳上亢致头痛眩晕。
3.桑叶。 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4.淡豆豉。味苦、甘,性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护胃和中。用于外感表证、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5.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热毒疮疡及痄腮。
6.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发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7.柴胡。 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疟疾。
8.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发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热毒所致多种病症;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9.葛根。 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麻疹透发不畅;热病烦渴、内热消渴;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附:辛凉解表药茶举例
1.桑菊饮。菊花、桑叶各6克,白糖30克。将桑叶、菊花挑拣干净、洗净,除去杂质,放入大杯内,加入白糖,用沸水冲泡,浸泡3~5分钟即成。代茶饮用。功效:疏风清热,清肝明目。适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头晕、头痛、目赤、视物昏花等。
2.升麻蜂蜜饮。升麻10克,蜂蜜15毫升。将升麻碾成细粉,过筛,留粉;将升麻粉放入锅内,加水煮约20分钟,调入蜂蜜即可。每日1次。功效:升阳,解表,透疹,解毒。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寒热、喉痛、口疮等。
3.薄荷饮配方。薄荷10克,白糖15克。将薄荷洗净放入锅内,加白糖和水,煮15分钟,即可饮用。每日1次。功效:散风清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适用于感冒发热及头痛鼻塞、咽喉肿痛等。
4.桑菊竹叶饮。桑叶、菊花各5克,苦竹叶、白茅根、薄荷各3克,白糖20克。将诸药物放杯内,用沸水冲泡,盖上盖,浸10分钟,或置火上熬2分钟即可,再加白糖,频服。功效:散风清热,升阳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初起的身热头痛、有汗、口渴、咽痛、目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