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床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随访观察

2018-03-21 09:40:50范井月曹敏玲池晓玲蒋俊民施梅姐邓燕妹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血细胞艾灸白细胞

范井月 曹敏玲 池晓玲 蒋俊民 施梅姐 邓燕妹 彭 佩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 (广东 广州, 510120)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脾亢)常见病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亢可引起一系或多系血细胞下降,出现贫血、出血、易感染等相关症状。长期以来,脾亢的治疗一般使用脾切除术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等手术方式,但手术方法对于老年人、肝功能较差者效果并不理想,风险也较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高白细胞,白介素、复合辅酶等药物提高血小板诸类方法应用较为普遍,其“升白升粒”效果虽然显著,但作用时间短,疗效难以稳定。中国古代医学认为,艾叶入肝、脾、肾经,其性温而辛香,功能温经散寒止痛、补益气血。而督脉为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属阳脉之海,乃一身阳气之总督,功能振奋阳气。随着艾灸床在我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发现其对于脾功能亢进血细胞的生成及长期稳定有促进作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3例脾功能亢进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均有影像学诊断,按照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15例(65.21%),女8例(34.79%),平均年龄(58.78±16.22)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3例(65.00%),女7例(35.00%),平均年龄(56.95±21.0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主要参照《临床肝脏病学》[1],纳入对象经彩超提示肝硬化,脾大、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增宽;检测血常规提示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L,血小板总数低于100×109/L。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辨证为脾虚证,临床主要表现为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或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晄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弱。排除标准:①白细胞总数低于1×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0.5×109/L,血小板总数低于10×109/L者;②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者80周岁以上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有心肺功能不全或脊柱疾病,不能平卧者;严重皮肤病及糖尿病患者,对温度觉感受能力下降,有局部皮肤破损者。

1.3 治疗方法 (1)艾柱准备:中国汉医国学研究院南阳天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艾柱主要成份为艾叶、羌活、沉香、木香等),规格为直径33mm,高度40mm(可调节)。(2)艾灸方法:患者露背部,仰卧,全身放松。灸疗30分钟,以被灸腧穴处出现红晕,但不起泡为佳。隔日1次,疗程1周。(3)烫伤应急预案:①即刻停止艾灸床治疗;②对烫伤部位进行评估;③如无水泡者,外涂烫伤膏或氧化锌油;如有水泡,在无菌环境下抽净水泡内的液体,无菌凡士林油纱包扎伤口,每天换药,动态观察伤口变化情况,直至皮损恢复。

1.4 试验方案 治疗组使用艾灸床隔日一次,治疗1周,对照组使用升血细胞药物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巨和粒或特尔津),每日1次,肌注。治疗1周后停药,分别统计治疗停药后14天以上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两组在复查前均不可使用升血细胞药物或艾灸床治疗)。两组在治疗后至复查期间必须排除感染、出血等情况所致血细胞计数水平波动。血常规检测采用日本光电产MEK-7222K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检测结果见表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下降,恢复基线水平。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三系细胞仍可稳定在高于基线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结果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白细胞减少症有以下几种常用治疗方法:①巨和粒、鑫贝科、特尔津、鲨肝醇片等西药短期效果已得到充分验证[3,4],应用较为普遍,但作用时间短,且费用高,多数患者难以承受;②再造生血片、益血生胶囊、地榆升白片等药物,疗效欠佳[5~7];③小量多次白细胞输送或全血输送,缺点是费用高,且目前血源匮乏。

中医古籍没有“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症”等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该病症属于“虚劳”、“虚损”等范畴。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另外,临床使用攻伐之品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易出现脏器亏虚、腰膝酸软之症,而肾亏则精血生化无根,可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多属中医“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等范畴[8,9]。治疗以“健脾温肾,补气养血”为基本法则,多使用味辛、苦,性温之药,艾灸治疗具有温经散寒、壮阳补肾等作用,《扁鹊心书》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之说,《本草纲目》有载:“艾叶能灸百病。”艾叶入肝、脾、肾经,性温而辛香,具有温经散寒止痛、补益气血等功效。灸法治疗首推艾灸,凡虚证、寒证尤适用[10]。现代研究表明羌活挥发油能够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这可能是通过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结果.羌活挥发油有明显的增加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从而改善心肌缺血。沉香味辛、苦,性微温,归脾、胃、肾经,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功效。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大肠、三焦经,濒湖本作引药,其大旨正同。木香以气用事,故专治气滞诸痛,于寒冷结痛,尤其所宜。行药者,气为血帅,自能为百药导引耳。督脉为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为阳脉之海,一身阳气之总督,能振奋身体之阳气,在解剖学上,其背部腧穴多分布在椎骨附近,椎骨为人体细胞重要的生成场所之一[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艾灸床具有较好的升白细胞疗效,治疗过程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且白细胞稳步上升后可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内,而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会出现白细胞“忽升忽降”的情况,艾灸床不仅大大降低医疗费用,而且长期效果好。西医范畴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及其所致的血细胞减少症,属于中医“虚劳”、“虚损”等范畴。艾灸床具有益肾生血、补肾填髓之功效,除了能显著提升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外,还可以促进骨髓有核细胞的分化、增殖;对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有显著改善作用,可有益骨髓再生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艾灸床与升血细胞药物合用,优势互补,并可有效提升血细胞数量,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本研究提示,艾灸床治疗脾功能亢进所致血细胞减少临床疗效满意,安全性非常好,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临床验证。

猜你喜欢
血细胞艾灸白细胞
白细胞
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 07:34:50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2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河南科学(2020年3期)2020-06-02 08:30:16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16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基层中医药(2018年7期)2018-12-06 09:25:38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人人健康(2017年19期)2017-10-20 14:38:31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