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晶 邓 杰 徐 曦 肖明中
1.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FLD) 是指非饮酒史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及肝小叶炎症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6%~33%,平均患病率为24.4%,在我国的患病率可达15%~20%[1]。单纯性脂肪肝一般多无症状,发展缓慢,病情进展可导致NASH、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NAFLD还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N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2]。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及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干预该病的重要手段。中医药及中医针刺疗法治疗脂肪性肝炎有较好疗效[3]。本研究对3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运用针刺疗法联合中药减脂瘦身方袋泡茶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的60例患者全部来自于2017年10月~2018年2月湖北省中医院肥胖专科门诊,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8~50岁。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分会《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4],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者:①无饮酒史或饮酒含乙醇量每周小于 140 g(女性<70 g);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原因可供解释。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在18~50岁之间者(性别不限)。
1.2.3 排除标准 ①治疗期间不能戒酒者;②合并心、脑、肾和造血功能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④在治疗前3个月内接受过针灸治疗的患者;⑤正在接受其他方案减重、脂肪肝治疗的患者;⑥治疗期间不能配合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制定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联合中药减脂瘦身方袋泡茶综合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12周。
1.3.1 针刺治疗 ①取穴:中脘(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双侧天枢(脐中旁开2寸)、双侧带脉(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双侧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双侧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②针刺操作:常规消毒,安定患者情绪,嘱患者调整好呼吸,取30 mm×40 mm毫针针刺施以常规针刺。隔天针刺1次,每周三次,每次留针30分钟。4周为1个疗程,共计治疗3个疗程。
1.3.2 减脂瘦身方 研究采用的减脂瘦身方袋泡茶为湖北省中医院肥胖专科经验方,由桑葚、荷叶、陈皮、枸杞等10多味药食同源的中药组成,低温干燥,粗颗粒粉碎,袋泡茶装包,每包10g,每日2包,500ml开水冲泡30min或养生壶煎煮15min以上,每日频饮至无中药味冲泡、煎煮出为止。
1.3.3 饮食处方制定 饮食处方的制定建立在患者体质的基础上,首先根据中医体质辨识仪对患者的体质做出诊断,然后由湖北省中医院肥胖专科医师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的药食同源属性,给出符合患者体质的饮食处方。根据患者每日的能量消耗及减少体重的考虑,估算每日生理总需要量,制定营养方案。根据患者每天应摄入的热量,制定周期饮食计划食谱,食谱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并合理按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为5∶3∶2的比例,且早、中、晚三餐的能量分配比为40%∶40%∶20%进行制定,加大膳食纤维含量,保证每日20~30g。鼓励受试者每天一日三餐按照建议进食,每天医生对患者进餐情况进行询问、观察、记录并给予指导。
1.3.4 运动处方 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为主。有氧运动40min/次,包括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等运动。运动强度:患者主观感觉以运动之后稍有出汗,疲劳感轻,不影响饮食、睡眠及日常生活为度;运动时要求患者达到靶心率,靶心率=(220-年龄)×60%~80%。运动频率,每周4~5次;抗阻运动,20min/次,包括弹力带练习、仰卧起坐、平板支撑、卷腹等运动,每周4~5次。
1.4 主要指标检测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检测肝脏B超、BMI、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CAP、TC、TG、ALT、AST等指标。肝脏B超变化作为评判临床疗效的依据之一。
1.4.1 人体成分测定 人体组成成分测定采用韩国Biospace有限公司生产InBody 720人体成分分析仪,受检者于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之后处于安静状态下进行测试。测试时受检者赤足站立于脚踏电极板上,双手自然下垂,轻柔地握住手部电极,并使身体躯干与上肢之间的夹角保持在15度,受检者处于放松状态,测试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VFA)等指标。
1.4.2 脂肪衰减指数(CAP)测定 使用肝脏弹性硬度仪器(FibroTouch)测量,由专职护士操作,患者仰卧位,暴露右侧腋前线及腋中线部位,在第6至第8肋间选择部位进行检查。每例患者成功检测10次以上,成功率100%为有效测量(成功率为成功检验次数/总检测次数),取测量值的中位数作为结果,结果以db/m为单位。
1.4.3 疗效标准 ①治愈:患者的症状消失,肝脏B超显示脂肪肝表现消失,肝功能、血脂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脏B超示脂肪肝病情分级下降2个级别(重度转为轻度)。③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脏B超示脂肪肝病情分级下降1个级别(重度转为中度、中度转为轻度)。④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脏B超示脂肪肝无明显变化。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及TC、TG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及TC、TG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体脂百分比、VFA、CAP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体脂百分比、VFA、CAP变化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脂肪肝的产生是由于脂肪在肝内的过度堆积,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肝细胞内脂类物质累积过多而出现的综合征。有研究表明,无论男女性,内脏脂肪面积比其他指标更易增加NAFLD 发生风险,说明内脏型肥胖比皮下型肥胖更易增加NAFLD 发生风险[5]。研究表明,脂肪性肝炎患者体重减轻≥ 10%可以使90%的NASH患者肝脏炎症指标缓解,纤维化改善45%[6]。对于肥胖性脂肪肝患者体重的减轻能够有利于脂肪肝的恢复和缓解。
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痰、湿、瘀、积关系密切,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对相应穴位的刺激,能够起到化痰祛瘀、祛湿消积的作用,从而改善脂肪肝的症状。有研究显示针刺能降脂,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增强交感神经功能,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进而让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被激活,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增多,从而使进行脂肪分解[7]。针刺可以调整机体脂质代谢过程中多种酶的功能,增强其活性,使血脂被更快地转化、利用,并促进肠肝循环,使胆固醇转化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从而降低血脂含量[8]。所选穴位中,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是脾胃运化之枢纽,且痰湿生于脾,肥人多痰湿,故刺中脘,可调理脾胃、行气化痰,通过加强脾胃运化功能,达到减脂的效果。占文翔[9]提出,在胃肠处于较弱蠕动状态下针刺中脘可使蠕动增强;胃肠处于较强蠕动状态下针刺中脘则这种作用不明显。天枢为胃经之募穴,胡先平[10]等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结肠细胞进行研究后结果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秦庆广[11]等通过研究表明针刺天枢能激活支配远端结肠的骶副交感神经,从而促进远端结肠的运动。带脉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通过抑制食欲,可有效控制热量摄入,从而降低体内脂肪含量,达到治疗脂肪肝的作用[12]。丰隆为胃之络穴,是治痰要穴,有研究表明针刺丰隆穴能调节肝脾肾功能,健脾化浊,运脾通腑,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一定疗效[13]。足三里是补益后天之要穴,现代研究表明其对治疗肝病也有明显疗效,对抗肝损伤有显著意义[14]。针刺疗法对于抑制食欲,加速脂肪代谢,控制患者体重,缓解脂肪肝有较好的疗效。
减脂瘦身袋泡茶方组方药物均来自2017年卫计委公布的药食同源原料目录,配伍组成具有健脾利湿、益气补肾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诸药都具有降脂、护肝、调节肠道菌群的功效。该方选用药食同源药物,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安全无副作用,可长期服用。
本研究通过针刺中脘、天枢、带脉、丰隆、足三里等穴位,加上减脂瘦身袋泡茶方共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后BMI、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ALT、AST、TC、TG及CAP值均有显著的改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饮食和运动干预方案。针刺疗法安全无副作用,减脂瘦身方的组成也均为药食同源的中药,二者配合应用,在科学饮食和运动方案基础上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