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歌
摘 要: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将会给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带来生源危机、生存危机,必将引起各高校以“国考”通过率为中心的激烈竞争,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带来新挑战。新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坚定以提高职前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前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精品化、特色化的发展定位,明晰培养卓越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构建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以职前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改革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提高职前教师质量。
关键词:教师资格考试;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改革路径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不断改革、完善,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在“十三五”期间完成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的改革。教师资格考试纳入“国考”范畴,是为了提高入职教师质量和教师准入门槛,进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国家教育质量。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教师的任务,其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面对教师资格“国考”的改革大潮,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谋变革,思发展”成为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的首要命题。
一、教师资格“国考”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教师资格“国考”倡导的教师准入门槛的提高,强化了职前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非师范生的开放;第二,是对非师范院校开放,即综合性大学也可开展教师教育。而对于承办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十几年来,教师教育在这些学校一直处于学术的边缘,教师教育规模较小,教师教育质量不高,因此面临教师资格“国考”,这些综合性大学面临着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一样的境遇,原来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的优势在教师资格“国考”面前逐渐削弱。总之,教师资格“国考”强调了教师专业化,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为一直致力于培养专业化职前教师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
其次,教师资格“国考”倡导由“学历”优先转向“教师素养及实践能力”优先,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国考”实施之前的教师资格,实际上是“学历”资格,即只要学历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这对非师范生来说,可以依靠死记硬背,突击培训提高成绩,相对容易地拿到教师资格证书,过关率很高。而新实施的教师资格“国考”制度,除了学历要求,更注重教师素养,无论是笔试内容、试题类型还是面试环节,都着重考查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这使非师范生的“学历”优势减弱,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师养成”优势凸显。
再次,教师资格“国考”将有力推动和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的转型和改革,为提高职前教师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教师教育专业改革步伐相对较慢。教师资格“国考”政策的实施,将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从长远来讲,为提高职前教师教育质量、职前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二、教师资格“国考”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首先,教师资格“国考”将会给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带来生存危机。生源决定着生存。教师资格“国考”前,学历证书和任职资格证书一体化,许多学生报考师范类专业是因为可以获得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书,而“国考”实行的是学历证书和任职资格证书分离的政策。师范生原来享有的“特权”不复存在,如果准备从教,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证书全国统考,考试通过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专业和其他专业相对,竞争优势、吸引力下降;相反,对于那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如果想从教,只需要参加教师资格统一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即可。实际上,近年新增教师中有一大部分是非师范生,说明师范专业的专业内涵、竞争力在下降。201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师招聘计划为2800人,其中1000多名为硕士毕业生,1000名左右是综合型大学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真正的师范本科毕业生仅有800名。而全国每年新入职的教师中,有四分之一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此外,当今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减少,师范毕业生过剩,即使大部分学生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也无法成为教师。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有60多万名师范生毕业,但基础教育领域对师资的需求却只有25万,仅有30%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从教。
其次,现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师范類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一般要比非师范类专业低,“国考”的实施极可能会雪上加霜,导致报考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的高中毕业生减少。调查显示,有23.16%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资格国考“动摇了自己当教师的决心”,16.95%的师范生“后悔当初报考了师范”。据另一调查,“毕业后从教意向很高的仅占全体师范毕业生的13.2%,毕业后从教意向很低的占65.4%”。这说明,很多师范生不愿意当教师。教师资格“国考”后,从教的门槛进一步提高,难度加大,会直接影响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人数。因此,生源危机将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的生存危机,也是最大的危机。
再次,同类高校的激烈竞争将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高校大部分是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数量多,师范类专业及师范生占比较大,师范类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专业特色和绝对的竞争优势。教师资格“国考”实施后,各高校师范类专业竞争焦点必将转移到“国考”过关率上,“国考”过关率将成为衡量一所高校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承担职前教师培养任务的高校为了生存,将集中力量改革,加快自身教师教育的发展,同类高校将会围绕“国考”过关率展开激烈竞争,一些学校甚至可能滑向以“国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泥潭。如何在全面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信念、社会责任感、学科专业素养、教育教学专业素养、教育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师资格“国考”过关率之间做好平衡、衔接和互动,如何从师范生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体现素质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统一,进而将此类顶层设计有效落实到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的改革、教育评价方式的优化等方面,成为摆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发展面前的现实问题。
三、基于教师资格“国考”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树立提高职前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
在职前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上,坚决杜绝为了“国考”的应试教育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职前教师教育过程本身应成为教育教学的典范,即教育过程是成人的过程。如果把职前教师教育异化为应对教师资格“国考”的应试教育,把教师教育专业办成为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班、培训机构,将是极大的讽刺和否定,这与国家倡导的提高职前教师质量背道而驰。相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紧密围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职前教师,注重养成教育,通过加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一般文化知识等知识的学习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创设各种条件使师范生学会教学,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和教师资格“国考”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不论是笔试环节,还是面试环节,主要考查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二)确立精品化、特色化的发展定位
教师需求量的减少,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改变职前教师教育发展定位,在规模和数量上坚持少而精,深入挖掘学校自身优势,选取一些社会需求较为旺盛、自身办学基础较好的专业,打造职前教师教育精品,形成竞争优势。在职前教师教育专业设置、数量等方面,应力求精品化,对一些生源不足、社会需求少、就业状况不佳的教师教育专业,应逐步缩减招生规模。同时,受办学历史、基础条件的限制,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不如办学历史较长的综合性大学,而同类新建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专业又同质化严重,因此走错位发展、特色化发展将是建设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树立培养“卓越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国考”过关率,“国考”仅仅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和准入标准。我们国家未来需要的不仅是“能教学”的普通教师,更是能“教好学”的好教师。“国考”通过后,要想成为教师,还要参加招教考试和层层选拔。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铁饭碗”,教师职业引入了退出机制,教师资格将实行五年定期注册制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自我成长、发展的潜力。《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即未来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培养卓越教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则对职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做了明晰的规定,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对职前教师的培养要求和规格是精英化。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直接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卓越教师,而不是相关学科专业的高级应用人才。
(四)坚持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构建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明确师范的专业定位,严格按照教师教育培养标准科学设置课程,可以将教师资格“国考”的理念、要求嵌入教师教育课程,实现课程和教师资格“国考”的无缝对接。处理好文化通识课程、教育教学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教育教学课程可以根据教师标准设置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等课程模块,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帮助师范生学会学习、教学和自我发展,形成教师理想、信念,掌握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和素养,树立教师的专业自信。同时,“让人们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专业的、神圣的,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要充分发挥隐形课程在培养职前教师方面的作用,明确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不是培训机构,教师也不是培训机构可以短时间内塑造出来的,更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在良好校风、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拥有大量的教师教育隐形课程资源,这些将会成为教师培养的重要资源。
(五)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注重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全程实践的课堂教学。职前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在课堂教学环节融入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了以实践为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基本理念,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智慧是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笔试部分包括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等内容;面试环节包括试讲、答辩等环节。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试通过模拟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情景、真实教学案例,考查考生能否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面试则真实模拟教学设计、备课、讲课的过程,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已有的职前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如教师教育队伍优势等。一方面,他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素材和经验,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实践场景,启发学生思考教育现象、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资格“国考”要求所有考生都要有教育实践经历,就目前来看,非师范生获得教育实践经历的机会、途径较少。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重任,长期以来和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大量的校友資源,建立了众多教师教育实践基地,这些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平台和机会。
教师资格“国考”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职前教师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实,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需要明确培养卓越教师、好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目标和定位,坚决摒弃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过关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观念,改革职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卓越教师。
参考文献:
[1]杨频萍,蒋廷玉.师范教育,面向市场谋
转身[N].新华日报,2015-11-03.
[2]王烨捷.师范类教育面临“控量提质”
[N].中国青年报,2015-10-14.
[3]刘宝剑.教师资格“国考”:师范生的认
识、态度与诉求—基于浙江省万名师范
生的调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
(22).
[4]徐国兴,谢安邦,刘海波.师范毕业生的
从教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X大学
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5,(9).
[5]王世存,王后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必要性、导向和问题思考—基于对浙江、
湖北两个试点省份首次考试情况的统计分
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4).
[6]卢文若.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教学实
践能力考察研究[J].中国考试,2015,(4).
[7]张燕华,郑国民.非师范生获得教师资格
证的前置条件探讨与政策建议[J].河北
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15,(6).
责编:杨 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