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视域下推进“现代学徒制”破解招工难就业难的两重困境

2018-03-20 15:34张阳
关键词:就业难制度创新现代学徒制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推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我国现代学徒制构建面临着互补性制度改革滞后的现象,阻碍了新生制度的深入实施。通过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推动现代学徒制的互补性正式制度创新,创建与现代学徒制相融合的非正式制度,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解决“人岗不匹配”的问题,弥合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鸿沟”,有效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两重困境。

关键词:制度创新;现代学徒制;招工难;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4-0065-05

当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就业难与招工难本是相悖相离的两种现象,可在我国却同时上演,且愈演愈烈。一面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招不到工人产生“招工难”;另一面则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产生“就业难”。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的两重困境。究其原因就在于就业供给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对宏观就业压力,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19世纪初期“学徒制”在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已经存在。1993年,英国政府宣布进行一项新的学徒制改革,“现代学徒制”概念才第一次被提出,继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学徒制”浪潮。

我国于2011年正式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受到我国职业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实践探索中,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却面临着重重困难。新制度主义认为,任何制度的变迁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经济成本,现代学徒制的构建亦不例外。[1]

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来看,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与国家的顶层设计有关,作为一种制度,形成与发展受制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经济新常态下,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经验,通过制度创新,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以期为我國发展现代学徒制探索一条可行之路。[2]目前,国内部分政府机构、一些试点城市、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正“带着镣铐”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同时,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也急需政府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从制度设计上推进发展。

(一)从历史看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

传统的学徒制,是师傅传授技能给徒弟,侧重于技能传授,只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学徒只有一种身份,学习时间相对不固定,主要由师傅或行业协会考核;现代学徒制是将学校教育和师傅传授技能结合在一起,不仅在生产一线学习技能,还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时间相对固定,接受双元教育,呈现企业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主要由教师和师傅评价、学校考核和教育部门评价等。

(二)从当前的现状看现代学徒制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是符合当下我国国情特点,切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进一步拉进了职业教育与劳动用工制度距离的现代学徒制。与传统的学徒制相比较,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体、制度、意义和价值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与现在施行的学校教育有所区别,改变了过去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对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培养专业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与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比较

在德国,大企业参与学徒制的高达91%,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也都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现代学徒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元制”,主要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实施。瑞士的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国家在最高层面统一设计,依据“职业培训条例”,规定了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内容,明确了职业学校、企业、产业培训中心的职责。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依据国家统一发布的“学徒制框架”,通常是培训机构主动寻找合作企业,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让人才的供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包括学徒制和培训生制,开展培训的依据是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和培训包。

二、我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现代学徒制自实施发展至今,虽然在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总的来说,成效并不十分突出,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无法构建完整的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面临许多障碍,迫切需要对已有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从制度执行角度看,在构建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障碍

目前,我国还缺少一整套与现代学徒制相匹配的机制、规则、标准,现代学徒制构建面临着互补性制度改革滞后的现象。从制度执行视角看,我国现代学徒制在构建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障碍,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理解认识还不够充分,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职责及分工不明确,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操作性不强,企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交流,缺乏激励和惩罚机制,企业动力偏弱投入较少,学徒的保障措施不够明确等。这些表象阻碍了新生制度的深入实施,但实际上反映的是深层次的问题,缺乏明确可行的制度安排,制度缺位是制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根本问题。[3]

(二)从培养模式来看,现代学徒制特征的核心内涵不显出

质量问题是发展现代学徒制所必须面对的,高质量的“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系统,需要不同参与方和机构的充分安排、达成共识和做出承诺。当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是主体,企业只是参与,虽然企业通过现代学徒制可以获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但培养的人才是否学以致用,是否符合企业需要,是否真正具有岗位职业能力,还值得深思。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现代学徒制的关键是“双重身份、双元育人”,即学徒首先是企业的员工,同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如何实现“双重身份”依然面临制度障碍。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加大对现代学徒制的支持力度,促进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课程和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改革加大“适销对路”人才的供给。其中,如何提升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三)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我国现代学徒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存在缺位

与德国等职业教育相对成熟完善的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试点现代学徒制并没有制度层面的机制,从制度建设角度看,目前学徒制还没有统一的学徒培养标准。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对现代学徒制缺乏明确的规定,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构建仍然处于法律依据不足的状态,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以政府政策文件代替法律,制度的强制性和长效性不足。实施阶段缺乏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融合柔性评价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与评价,学分的认定、教学计划的制订等各方面流于形式。

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主要在于存在体制性障碍,教育部门只能要求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学校推进现代学徒制,而无法要求企业参与其中。虽然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规定现代学徒制实行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但这个要求仅对学校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对于企业缺失实质意义上的约束力。国家和高校的利益驱动因素基本一致而与企业却有错位,导致了合作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教育部门的倡导无法真正改变高等职业院校掌握话语权、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而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协调教育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改变教育部门力有不及的窘境。

(四)从制度互补性的角度看,现代学徒制构建面临着互补性制度改革滞后的现象

以如今“现代学徒制”下的教育标准回望过去,高等职业院校更多地从就业的角度考虑“如何把学生输送出去”,却较少关注受教育者大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更多地从需要员工的角度关注“能否招到足够多的岗位熟练工人”,却甚少主动为大学生规划职业的长远发展。现行的招生制度与就业制度还存在一些约束,进而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广泛实施,我国现行的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制度主要是联合企业,从学生中进行选拔员工,而无法从企业现有的员工中进行招生,單向的招生选拔制度,阻碍了现代学徒制在企业的全面施行,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难以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三、招工难与就业难的两重困境原因分析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形势下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实际上就是不匹配的问题,如岗位和人之间的不匹配,地域需求与人才流向上的不匹配等。“招工难”最主要的就是在高端岗位、需要技能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技能和岗位不匹配;而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和中低端岗位人员就业困难。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特征和成因如下: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升级换代导致就业矛盾尖锐;第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导致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新变化,中西部省份劳动力在省内务工的比例不断攀升;第三,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用人需求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了校企供求双方难以有效对接;第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缺位”,供需人才的需求时间不一致,供需人才的数量、规格不一致,教育投入产出周期长,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第五,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4]大学生的“就业难”和企业的“招工难”将长期在我国大范围内并存。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性决定了不仅要满足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鼓励“双创”氛围的浓厚、政策的倾斜、既有观念的变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等客观现状,就业方式在发生变化。现在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自我就业、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但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降低了就业期望值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出现“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制造企业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出现“招工难”。结构性失业是当前的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而造成的失业,突出表现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在校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滞后于企业技术的更新,企业需要对毕业生再次进行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了“就业鸿沟”。如何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对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注重解决结构性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5]当前,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入推动现代学徒制,在制度层面需要法律保障,在机制层面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与现代学徒制相融合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以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为突破口,以制度规定和执行为过程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实现学生入校后由“学生到学徒、学徒到准职业人、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三次转变,以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与变革,丰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化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一)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环境

加快互补性正式制度的配套改革与创新,创建与现代学徒制相融合的非正式制度,通过招生制度创新、就业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评价制度创新,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和规定。国家从制度架构层面对现代学徒制进行顶层设计,从组织制度、参与制度、经费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四个方面,适应产业优化、社会转型和科技创新的要求,理顺学校、企业和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突破校企深度融合的壁垒,搭建市场需求平台,将企业、学校和学生纳入同一平台,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应承担的义务、权利和收益,让企业知道通过现代学徒制能够获得的收益。只有通过利益驱动,解决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力不足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才是促进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根本办法。

(二)招生制度创新,构建供给引导型现代学徒制模式

从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来看,现代学徒制可以划分为需求引导型和供给引导型两大类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空间是有限的,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联合相关企业共同构建供给引导型现代学徒制模式,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目前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仅仅停留在成人职教和个别招生与招工相结合的个案,要解决学生“双身份”的普遍性难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的自主招生权。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由院校主导模式逐步向企业主导模式转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出台新的招生录取政策,将自主招生的对象面向具备相应技能标准和学历条件的企业员工,从而突破现代学徒制的制度障碍。同时,对现代学徒制的招生范围进行拓展,畅通从企业员工中招生,进一步破除现代学徒制的入学瓶颈。

(三)就业制度创新,弥合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鸿沟”

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要研究企业的经济规律,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现状,根据企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改进现代学徒制的就业方式,有效提供人才供给。破解当前存在的“就业难”和“用工荒”,解决“人岗不匹配”的问题,必须构建“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相结合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6]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弥合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鸿沟”。

现代学徒制的学生毕业后并不都能一定进入合作的企业工作,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面对市场变化的风险,必须对市场有预见性。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部分毕业生一直在一家企业实习并就业,就业的工种和岗位高度匹配,就业也能真正实现“零距离”,但换另一家企业则需要一段适应期。“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创新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模式,学校要从只与一家企业合作,变成与N家企业进行合作,学徒在不同的时期内在不同的企业接受有针对性的轮岗培训,分别完成各个岗位的实习任务,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和需要,扩大就业选择范围。[7]

(四)管理制度创新,形成多循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均衡发展,形成“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美誉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双重教育与双重管理,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上课机制,建立企业课程学分与校内课程学分互换机制,允許企业和校内课程学分进行置换。打破传统学期制教学安排,根据企业淡旺季,灵活地安排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从而专业服务于产业。高职院校要重视内涵建设,建立学校与企业共管共担的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与运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并完善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选拔聘任制度,要对企业师傅和校内导师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发挥“双导师”现代学徒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将现代学徒制由学校主导,逐步过渡到校企“双主体”育人,最终由企业占主导地位。

(五)评价制度创新,构建针对性和发展性评价相协同的学习评价

我国应制定“现代学徒制框架”作为高层次的指导,将对学徒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基于高职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建立以针对性和发展性评价相协同的学习评价机制,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注重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推进大学生考核评价的“四个转变”。第一,考核评价标准应从单一标准向综合化标准转变,建立“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相结合的评价考核体系;第二,考核评价内容应从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变,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第三,考核评价主体应从教师单一主体向校内导师、企业师傅等多元化主体转变;第四,考核评价方式应从以总结性考核为主向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转变。[8]按照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对学徒的在校学习状况和企业实习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并适时反馈,有效地控制学习过程和实践质量,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深度、培养资质条件、职业资格认定等进行独立评估,为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贾建国.制度互补性视角:我国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31):36-39.

[2]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3):74-77.

[3]胡娜,李国桢,王宇苓.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路向选择与制度构建[J].职教论坛,2016(1):27-31.

[4]刘静慧,关晶.我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现状研究——基于2004-2014年公开文献的数据分析[J].职教论坛,2015(25):21-27.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求是,2017(21):3-21.

[6]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7]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77-80.

[8]曹美红,赵丽萍.构建我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障碍——基于制度学的剖析[J].职教论坛,2017(3):44-48.

(责任编辑 郑 伟)

Abstract: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China is fac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lag of complementary system reform, which hinders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system.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a's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nalysis, to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strategic vision and the overall integrit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complementary formal system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create the informal system combined with modern apprenticeship, to enh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occupation quality and employment ability, solve the "one post does not match" problem, bridging the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gap, effectively solve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 recruitment difficulties of the double dilemma.

Keywords:System innovation;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recruitment difficulties;employment difficulties

猜你喜欢
就业难制度创新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