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虹 欧阳雪灵 曾萍芳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3)
蚕桑生产上将1~3龄蚕称为小蚕,小蚕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具有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差、饲养技术要求复杂等特点。目前从事蚕桑生产的农户大多为中老年人和妇女,加上千家万户的蚕房简陋不一,其饲养水平和设备条件难以达到小蚕饲养技术标准,从而影响蚕茧的单产和质量的稳定,导致生产风险较大,养蚕效益低下[1],因此推广规模化小蚕共育饲养模式可有效解决影响小蚕饲养成绩的技术难题。笔者在结合近几年修水、乐安、永新等蚕桑县实施的小蚕共育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辅以应用新设施、新技术,总结提出小蚕规模化饲育技术,以供参考。
是指按照规模化、专业化的模式,把小蚕集中在一起,按标准技术专室、专具、专人饲养,到3龄或4龄饷食后再分到各蚕农饲养,经十几天时间即可上蔟结茧的饲养形式[2]。一般全年可饲养小蚕14~16批,批与批之间相隔7~10天。一般农户全年饲养6~8批,专业养蚕户全年饲养10~13批,分区域、分批次订种,尽量确保每批饲养量均衡。这种模式也称小蚕共育工厂或小蚕工厂化生产的初级阶段[1]。
1.2.1经营模式趋于市场化
以小蚕公司或私营业主为操作实施主体,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饲育员,按照小蚕饲养技术要求进行小蚕饲养。实现了由订种到订蚕的重大转变,是一种集约化先进饲养管理模式。
1.2.2设施设备较先进和专业
建设了小蚕专用桑园和一定规模的小蚕共育场。共育场内建有相配套的小蚕专用蚕室、贮桑室及附属室。具有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如温湿度自动控制器或空调、专用木框或塑料框、桑叶切叶机、电动高压消毒机组等。
1.2.3饲养规模较大
具有大批量、多批次的特点,饲养规模一般每批次共育在50张及以上。全年可饲养小蚕14~16批。
栽植优良早、中熟桑树品种,如农桑14号、强桑1号等,每饲养50张蚕种应建立小蚕专用桑园0.33hm2。为满足全年各期小蚕用叶,安排1/3桑树提早夏伐,1/3桑树正常夏伐,1/3桑树在夏蚕结束后伐条。次年桑树实行轮伐[1]。
饲育场应具备小蚕专用蚕室,周边无有害物,远离大蚕室、蔟室。每饲养50张蚕种,配备饲育室40m2,贮桑室15m2,附属室10m2[1]。同时配套建设消毒池、场地硬化、绿化以及围墙、水电等附属工程。
2.3.1饲育框配备
每张蚕种配叠放式木制框6只,50张蚕种需配备350只(其中50只用以调剂备用)。
项目资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8-04B)。
叠式蚕框用木材制作,木框外径120cm×85cm,高4cm,木框厚2cm,在木框四角外侧钉4根木条作框脚(框脚高3cm、宽3cm),蚕框框底钉绢筛网,绢筛网四边卷住打包带1圈,用气压钉固定后,再用2cm宽、1cm厚木条钉牢,框底钉两块宽3cm、厚2cm木条作托条。
2.3.2其它相关设备
每50张蚕种配备1.2~1.5KW自动温湿度控制器3台(其中1台备用)[1]、电动小蚕切桑机2台、电动高压消毒机组2套,以及相配套的蚕网、塑料薄膜、干湿温度计、采叶篓、除沙箩等。
领种前1日蚕室加温至24℃,打开门窗排除不良气体。蚕种到室后,遮光保持黑暗二日,温度 26~27℃,干湿差 0.5~1℃。 收蚁当天的早晨5:00~6:00感光,一般上午9:00前收蚁,早春、晚秋宜在上午8:00前收蚁。
采叶分早、晚二次,春期和多雨期以晚采为主,夏季则以早采为主。用叶标准以叶色为主,叶位和手触为参考。收蚁叶选用叶色黄中带绿的第2~3叶位。1龄蚕选用叶色浅绿色的第3~4位叶。2龄蚕选用叶色为绿色的第4~5位叶;3龄蚕选叶色深绿色的顶芽下第5~7位叶。
小蚕期要注意调节温湿度,1~2龄控制温度27~28℃,干湿差 0.5~1℃,1龄较2龄高1.0~1.5℃左右;3龄控制温度26~27℃,干湿差1.0~1.5℃。各龄眠中温度降低0.5~1℃,干湿差1.5~2℃。
蚁蚕和1龄蚕用刀切成1cm见方的小方块,2~3龄蚕,用电动切叶机切叶,切好的桑叶应及时喂蚕,以保持桑叶新鲜。
采用一日两回育或三回育,1~2龄每天给叶2次,3龄视情况每天给2~3次。给叶时,1龄蚕给叶1~1.5层、2龄蚕给叶1.5~2层,3龄蚕放叶2层。具体结合养蚕环境和蚕体发育情况做调节。给桑时间要相对固定,给桑要均匀,经常进行木框上下层位置对调。
一张蚕种各龄最大蚕座面积可掌握在1龄1.5m2,2龄3.2 m2,3龄5.2 m2。即1龄蚕1框/张种,眠前2框/张种;2龄蚕眠前4框/张种;3龄蚕眠除时分6框/张种。
每次喂叶前要进行扩座和匀座。扩座、匀座用蚕筷等用具把蚕连同残桑一起向四周扩开,摆放均匀,分框时用蚕网进行,要求均匀,蚕头数一致。 清除蚕座上的残桑和蚕粪叫除沙。1龄眠除1次(蚕沙薄也可以不除);2龄起、眠除各一次,3龄起、中、眠除各1次,用网除沙。
3.7.1眠前处理
适时加眠网:1龄大部分蚕体色由青灰转为炒米色,体躯缩短、肥胖,部分蚕体上粘附蚕沙;2龄大部分蚕体色由青灰转乳白色,体躯肥短,皮肤紧张,出现部分蚕驮蚕现象;3龄大部分蚕体色转乳白色,体躯肥短,皮肤紧张发亮,有0.1%的眠蚕,即一框蚕中有2~3头眠蚕。加网后经1~2餐叶除沙。眠定后如有未眠蚕要提青分批,淘汰病弱小蚕。
3.7.2眠中保护
眠中温度比食桑温度低0.5~1.0℃,干湿差 1.5℃。保持安静,光线均匀,眠中要防止过分干燥,避免强风直吹、强光直射和震动。
3.7.3适时饷食
当起蚕达98%左右时可以饷食,饷食用桑叶要求新鲜且偏嫩。为控制日眠,一般上午9:00前收蚁,早春、晚秋宜在上午8:00前收蚁;2龄饷食时间宜在15:00~17:00,3龄饷食时间宜在12:00前。
饲育室及蚕具的消毒应在养蚕前一周进行。消毒药物可选择消毒净、次氯酸钠、漂白粉等含氯制剂,或甲醛制剂和含硫制剂等其它药物。药物浓度、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参照药物使用说明书。
为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交叉感染,养蚕人员进入蚕室前应洗手、换鞋,采叶前、给桑前、除沙后应洗手;给桑和除沙后要及时清理蚕房;未经消毒的蚕具不能带入共育室使用;采桑、给桑和除沙箩筐不能混用。
各龄起蚕、眠蚕都要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常用蚕体、蚕座消毒药物有石灰、蚕座净、漂白粉防僵粉等。
每批饲育结束,小蚕全部发完后,应对蚕室、贮桑室等进行打扫清理,彻底消毒,为饲育下一批做好准备。
养蚕过程发现病蚕、弱小蚕以及迟眠蚕应严格淘汰,淘汰的病弱蚕必须投入石灰缸中,对病死蚕进行深理或烧毁处理。蚕沙应集中堆放、沤熟。
按目前卵量每张蚕种蚕头数为2.3万~2.6万头,每张小蚕6框,每框蚕头数差别不得超过10%。要求蚕儿发育整齐,蚕沙厚度不得超过0.5cm。
根据出场标准调整蚕框数及每框蚕头数。填写出场说明标签,要求每户一张,内容包括蚕品种、蚕种出库时间、每张蚕种框数、配送时间、4龄饷食时间等。 出场时技术负责人要对出场小蚕批次进行核对,检查是否有说明标签、蚕网等,合格无误后在出场记录上签名。
配送时间通常在早上进行,夏季高温时在早上5:00前,其它时间在早上6:00前。配送前必须提早1~2天通知蚕农或分发点负责人,明确小蚕配送日期及时段,严格遵守小蚕配送时间,及时准确将小蚕送到各蚕农手上。发蚕和运送过程中,避免高温、日晒、雨淋、碰撞、挤压和接触不良物。
小蚕规模化生产应依法建立规模化共育生产、经营档案,明确记录共育时期、蚕品种名称、批次、蚕种来源及数量、小蚕质量状况及销售去向等内容,档案资料要求保存一年以上。
[1]潘美良,董久呜,邵国庆,等.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体系的构建[J].蚕桑通报,2016,47(4):7~11.
[2]陈燕. 3 龄前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J].现代农业,2012(5):6~7.
[3]罗国庆,吴福泉,唐翠明.华南蚕区种桑养蚕实用技术及规程[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