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源
(江苏省涟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 223400)
桑蓟马俗名“举尾虫”,属缨翅目,蓟马科,是一种体型微小,以成虫及若虫用锉吸式口器刺吸为害桑叶或叶柄汁液的害虫。受其为害的桑叶,因失水而卷曲、提早硬化,严重时枯萎卷缩呈锈褐色,叶质降低而不能养蚕。近几年来,由于气候转暖,天气干旱,其发生为害有加重的趋势,给秋蚕饲养带来较大影响,生产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桑蓟马在涟水县1年发生10代左右,春季约30天1代,夏秋季15~20天1代,若虫体长0.2~0.7mm,成虫体长0.8~1 mm,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隙、杂草中越冬,次年4月上中旬迁移到桑树上为害,并开始产卵繁殖。雌虫羽化后,春季经7~8天,夏季经3~4天在新梢1~3片叶上产卵。卵产在叶背主、侧脉分叉间,以及附近的叶肉组织内,每处产1粒,一生可产卵50~70粒。雌虫产卵后7天左右死亡,雄虫交尾后3~5天死亡。卵期5~7天,孵化为若虫后,用口针插入叶脉附近叶肉中吮吸养分。
老熟若虫常喜静止在叶背粗脉分叉的凹陷部分,蜕皮三次经过10~15天羽化为成虫[1]。各代若虫发生盛期是:4月26日~4月30日、5月30日~6月3日、6月28日~7月2日、7月15日~7月19日、7月29日~8月3日、8月11日~8月15日、8月29日~9月3日、9月14日~9月18日、9月30日~10月4日、10月18日~10月22日。由于一年发生代数多,各代历期短,从第4代起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往往上代若虫在4~8片叶上吸汁为害,下代成虫又在新梢嫩叶上产卵,随着新梢的持续向上生长,形成由下而上,分层为害的现象。其成虫活跃,能飞善跳,爬行时常将尾端上举,一遇惊吓即翘尾飞逃。虫口密度高时,用手触动桑树枝条,就可见一团虫雾涌起。
1.2.1隐蔽性
桑蓟马的为害具有隐蔽性,它是吸汁为害类害虫,只破坏叶质,叶片仍完好无缺,且虫体微小,又多在叶背,不仔细观察,肉眼不容易发现,蚕农往往误认为是桑叶自然老化而思想麻痹,常常会贻误防治时机。
1.2.2迁飞性
桑蓟马具有短距离迁飞能力和随风飘移性,风力适宜时扩散蔓延速度快、范围广,故集中连片桑园最好统一用药防治。
1.2.3突发性
桑蓟马的增殖具有突发性,7~8月高温干旱期,虫量3~5天翻番,7~10天直线上升,稍不留神就会爆发成灾,故夏秋季要加强虫情测报工作,力争5天一次。
1.2.4反复性
桑蓟马的防治具有反复性,该虫发生猖獗时,往往一次用药或一次大雨冲刷后,3~5天内虫情稳定,但一般一周后虫口会急剧回升,卷土重来,故必须反复用药3~4次后才能有明显效果。
1.2.5不平衡性
桑蓟马的发生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地方的桑园,因肥培管理不同、桑树长势差异,下脚叶清理程度不一,尤其是与前次用药间隔时间的长短,其发生量往往有一定差异,表现出不平衡性,故要进行多点测报。而对集中连片桑园,由于桑蓟马具有迁飞性,往往不受前期治虫等其它因素影响,整片桑园中虫量基本一致,故成片桑园最好统防统治。
桑蓟马虫口密度自春至夏逐渐上升,一般第4~6代是全年发生最多、为害最重的时期,但到晚秋虫口会自然下降,故其发生量与夏秋季气候关系很大。一般高温干旱、多日照的天气发生严重,如果连续20天无雨,则虫口抬头,开始为害,但此时不易发现,应引起警惕,加强测报,结合其它害虫防治进行兼治;如果连续30天无雨,则基数较高,为害明显,此时要高度重视,迅速反复防治;如果连续40天无雨,则爆发成灾,叶质严重受损,已到防治极限,必须火速用药,反复防治。反之,如多雨则有碍其发生,如雨日增加1~2天,发生期会相应推迟;如遇台风或暴雨,则虫口锐减。当台风风速为16m/s,短期内降水量为15 mm或风力3级以上,日降雨量30 mm左右时,虫量可减少50%左右[2]。另外,桑树长势差、杂草丛生的低产桑园,发生为害往往偏重。
虫口密度的调查可采取随机取样法。每株调查一根枝条上的第二、五片叶(桑蓟马1~3代)或第五、六片叶(4代以后)上的最大虫数为依据;也可用“z”型取样法(两边各5株,中间10株,共20株),每株取1根枝条,第1~4代调查第4片叶,第4代以后调查第7片叶,作为虫数的依据[1]。桑蓟马1~3代往往虫口密度较低,一般不需喷药防治,第4代以后由于世代重叠严重,很难确定始孵日期,可根据虫口数量与可能造成的危害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用药适期。一般一片叶上虫口密度为40~100头时,在第6天将表现为严重为害;虫口密度每增加100头,这个时间将提前1天,因此必须掌握在严重为害前用药。
2.2.1清洁桑园
夏秋季及时清理下脚叶,减少虫口基数;冬季认真清理桑园,收集枯枝、落叶、杂草,带出桑园烧毁,消灭潜藏的越冬成虫,减轻来年危害。
2.2.2药剂防治
农药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 000~1 500倍液,蚕期可用灭蚕蝇250倍液,杀虫效果都很好。喷药时喷雾器的喷头一定要对准叶背,片片喷到,且以药液略有下滴为度。每次喷药一星期后要再次用药,以连喷3~4次为宜。对虫口未达防治临界值的零星桑园,可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1~2次。
由于桑蓟马的隐蔽性,蚕农往往不易发现,会贻误防治时机,因此,需加强宣传提醒,适时普及桑蓟马的辨认常识,以便及时开展防治。必要时可将有关桑蓟马方面的知识编印成册,做到养蚕户每户一册,供蚕农随时查阅对照,避免“今讲明忘”的弊端。
由于桑蓟马的迁飞性和发生的不平衡性,要报准虫情,乡(镇) 的一、二个测报点往往不具代表性,应充分发挥各蚕桑村和示范大户的作用,做到一村一点,一户一点,全面监察,各测报点要经常观察,尤其7~8月份干旱季节,要坚持5天一测报,虫情信息要及时反馈到乡(镇)蚕桑站,以便统一号召治虫。
由于桑蓟马具有迁飞性和反复性,集中连片桑园必须开展联防联治,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涟水县徐集、朱码、唐集、五港等原蚕桑重点乡(镇)都曾成立相应的桑保组织,开展联防联治,桑蓟马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朱码镇周庄村发展高峰期,桑园面积达60hm2,村里专门成立了桑园治虫专业队,加强对桑蓟马、桑瘿蚊等主要桑害虫的防治工作。具体操作中,实行统一购药、统一配药、统一时间、统一防治的“四统”方法,蚕农只需承担治虫农药款,其他工作由村桑园治虫专业队负责,人工费用由村委会从村蚕茧收烘站的租赁费中支出。这种做法既调动了蚕农的治虫积极性,又提高了治虫效果。
[1]宋广林.桑蓟马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蚕业,2000,21(4):31.
[2]黄尔田,田立道,肖练章,等.实用桑树保护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