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敏 叶舒阳 章传政
(1.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 230036;2.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50100)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象征。茶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可以用一个“和”字归纳。“以人为本”、“以茶为媒”、“以和为贵”的茶文化承载着和谐社会的神圣使命,是和谐社会的文明通道,对社会和谐人际关系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茶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统一的载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从诸多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美学、民俗学、音乐、绘画、诗歌等作品中均可窥察到中国茶文化“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广阔胸襟与超凡气度,同时也折射出“文以载道,茶和天下”的精神境界以及“天和、地和、人和”的核心价值观念。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之用,和为贵”,“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而“和”则是茶道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其精神内涵往往又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系列茶事活动与“礼”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而在这种“和合”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下,茶人们往往表现出“礼让谦卑”、“一团和气”的品性修养与价值追求。
纵观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均不外乎一个“和”字。受中国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朝鲜茶礼精神归纳为“清、敬、和、乐”。日本茶道基本精神概括为“和、敬、清、寂”。韩国茶道:“和、敬、俭、美”;新加坡茶道:“和、爱、谦、静”。我国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出:“廉、美、和、敬”的茶道四德。台湾范增平先生提出:“茶艺的根本精神在于‘和、俭、静、洁’。”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将中国茶礼概括为“俭、清、和、静”。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的核心精神就是“和”。虽然专家们对茶道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茶道“和”的精神的认同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1.2.1以茶待客,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风尚。茶与茶文化作为一种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媒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大有裨益。
“客来敬茶、以茶待客”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传统礼节,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王褒写《僮约》一文用于约束家奴行为所记:“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家奴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用以招待客人。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仅以茶和水果招待自己的上司卫将军谢安,从而被传为一段佳话。晋人弘君举《食檄》载:“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 家中来客,先请客人饮三杯茶以示欢迎,以表敬意。唐刘贞亮《饮茶十德》载:“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致”,即通过敬茶与奉茶的礼仪仁道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欢迎与尊敬,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热情好客”这一优良传统的具体表现。
1.2.2茶文学展现人际交往功能
中华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绵亘五千多年,经久不息,逐步成为文人墨客们友谊的桥梁,人际交往的纽带,抒发情感的窗口。文人们或以茶为媒,广交天下友;或以茶会友,沟通感情;或以茶为题材,以诗会友、以文会友,交流思想,互通有无,从而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与艺术作品,包括茶词、茶赋、茶小说、茶散文、茶楹联、茶曲、茶歌、茶舞、茶艺、茶俗、茶礼、茶书法、茶绘画、茶戏剧等,无不蕴含着中国茶文化“和合”的包容性与气度,同时也折射出人际传播视域下茶和茶文化所蕴含的人际和谐的社交功能。
唐裴汶《茶述》载:“其性精清,其味浩劫,其用涤烦,其功致和”,首次揭示了茶文化“和”的精神。在古代,饮茶更是受到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的倡导,诸葛亮、李白、蔡襄、苏轼、黄庭坚、唐寅、宋徽宗皇帝、乾隆皇帝皆是爱茶、懂茶之人,并著有茶书、茶诗、茶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突出了茶“和”的功能,这种“和”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宋代大文豪苏轼《道者院池上作》:“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1]此诗描写诗人同三五好友在池塘边一起品茶的场景,文人们诗兴勃发,一边品茶一边吟诗作对,优哉游哉,悠闲自得。文人们以茶为题,以诗助兴,以茶交友,因茶生缘,以茶载和谐之道。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2]黄庭坚是江西人,江西的双井茶是十分有名的,他认为家乡的双井茶比冬天的雪花还要洁白,有了上等的好茶自然要送给好友品尝,于是写就了这样一首诗。这互答的茶诗恰恰是苏黄之间深厚友谊的象征,也是当时文人士大夫和谐人际关系的见证[3]。更有南宋诗人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名句,这种以茶代酒的方式显示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1.2.3民俗茶文化营造社会和谐人际氛围
“无茶不成俗,无茶不为敬”。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人民的努力下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茶文化与茶俗文化,茶在各民族地区被广泛用于祭祀、婚丧嫁娶、招待宾客等。明人许次纾《茶疏考本》载:“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如今在我国的闽北部分地区仍把定婚称为“插茶”,把聘礼称为“茶礼”,把女方接受聘礼称为“茶定”,男女定婚时要互送“信誓礼品”。这种“以茶定婚”的礼俗极具地域特色。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所谓茶道,即为品茶修道、品茶得道、品茶即道,品礼仪之道,品和谐之道。今天,在浙江杭州部分地区仍保留着“七家茶”的习俗,用以增进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
在形式多样的茶俗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当属云南白族用于招待宾客的三道茶,第一道茶为苦茶,第二道茶为甜茶 , 第三道茶为回味茶,为客人传递了一种“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引人回味。吴自牧《梦梁录》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白族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礼遇宾客、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礼节。可以说,以白族三道茶为代表的云南民族茶文化所显示出的“和诚处世、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茶俗精神和民族精神对于今天改善社会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茶经贸活动中包含着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活动,有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文化元素,也有最现代的舞台表演,如歌舞、民俗、杂技、戏曲、茶艺等表演形式,这些与茶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既能满足人们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上的多元化需求,又能在活动中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人际交往。
可以说,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渗透在任何一项茶叶贸易经济活动中,茶文化与茶文化活动是茶叶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剂。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各项茶经贸活动不胜枚举,但凡是“茶博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大赛”等等,无不加入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
以茶文化搭建经贸平台,沟通茶商、茶企业、茶农、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流,互通有无,文化互补,达成协商合作,促成茶叶经贸交易,构建广泛的人脉关系体系,可以推动茶文化和茶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社会和谐人际氛围建设,
茶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象征,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将茶文化广泛运用到茶叶经济活动中,为茶叶经济活动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茶文化引领着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茶,是友谊的桥梁,是和谐的象征,是文明的通道。茶能够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美化人生,改善社会。茶性如人,“茶是社会的君子”、“茶是良师益友”,以茶结缘,让人与人在和谐的人际氛围中沟通交流,化解鸿沟,增进了解,提高生活品质。同时,茶叶经济活动只有在公平、愉悦、和乐、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进行,才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构筑社会主义人际和谐体系奠定基础。
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访苏联时,便以“西湖龙井”和“祁门红茶”作为国礼赠给斯大林;周恩来总理曾分别于1957年、1961年、1971年连续三次以“西湖龙井”赠送来访的尼克松、基辛格、金日成、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政要,茶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桥梁纽带;1972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总理在杭州邀其品尝“西湖龙井茶”,尼克松幽默地对周总理说:“总理阁下,在我们即将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前夕,我今天有幸品尝到如此珍稀的天堂茶和天堂菜,想必上帝也会为我们庆幸的罢!”尼克松总统借茶表达了中美外交的意愿,从而也展现了茶文化的特色外交功能。正如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对“中国茶”评论说:“我知道,这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但在事实上,这表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疑,凭借这一优势,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尼克松总统的一席话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一杯茶的外交开启了中美合作新篇章。
2008年,胡锦涛主席在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中发表了“以茶为缘、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十六字精神。胡锦涛主席对中日青少年的讲话,清晰地传达了“以茶结缘,以和为贵”的外交诉求,为即将访问日本奠定了和谐的基调,预示着中日“茶文化外交”正式启航。2010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参加中日文化界座谈会,日本茶道家千玄室回顾了1979年邓小平先生对他讲说的一席话:“茶是中国的根,茶道最重要的是和平之心,通过交流茶道,我们共同为维护和平做出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听了千玄室一席话,温家宝总理很高兴地说:“先生讲的非常好,茶道是中国的根,也是和平的象征,实际上还有一种东西就是蚕丝,如果远的说到徐福,近的说到郑和,中国的两位航海家,带去的除了和平以外,就是茶叶和丝绸。”这再次充分肯定了茶文化在中日两国和谐建交中的重要意义。2011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梅德韦杰夫向胡锦涛主席展示了当年其赠送的同庆号普洱茶,表达了因茶结缘、以茶交友、以和为贵的情感。
2015年12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期间,李克强总理陪同默克尔在安徽考察,邀请默克尔品尝安徽茶并赠送安徽茶。“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让德国总理感受中国茶的礼敬与平和。习近平主席出访时也多次提到茶文化,充分肯定了茶文化在加强各国人民友谊,加强国际交流沟通,推动国家之间和谐建交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让全世界共同见证了“茶”与“和”两个汉字,向世界传递了中国茶文化“和”的核心思想,更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将永远坚持“和平共处”、“以和为贵”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和平建交,睦邻友好。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中国茶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外交舞台。将茶文化“和”的精神内涵同“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的主题思想相融合,使中国茶文化“礼之用,和为贵”茶道思想与“感恩、和谐、包容”的世博理念通过三十多位茶仙子对世博十大名茶的完美演绎得以诠释。而世博十大名茶则也正是“世博十道茶”的象征,即欢聚茶、分享茶、感恩茶、包容茶、和谐茶、理解茶、分享茶、结缘茶、友谊茶、快乐茶。
毫无疑问,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让世人瞩目的便是“世界和谐茶会”。它吸引了世博会上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三十多为茶仙子为各国来宾展示了茶艺之美,泡茶之技,敬茶之礼,使得“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会理念与中国茶文化“和谐、结缘、感恩、包容”的“和”文化理念如出一辙,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和谐交流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种以茶文化为主导的和谐文化的氛围之中,中国始终秉承着“和平外交”原则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与世界各国构建着和平友好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和平与发展的浪潮中逐步攀升,向世界展示着“爱好和平、责任担当”的大国形象。
[1] 刘景文. 中国茶诗[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108.
[2] 陈彬藩. 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498.
[3] 刘倩. 北宋茶诗的文化蕴涵及其功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
[4] 范增平. 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J]. 农业考古,2006(02):22~25.
机构简介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收集、分析茶叶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是农业部在江西省设置的综合试验站,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江西省茶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区域内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在本区域内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本区域内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
为了使综合试验站工作密切联系本区域茶叶生产实际,服务于茶叶生产,江西省内茶叶行业管理部门、生产单位或个人,如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遇到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难题,包括严重灾情、严重病虫危害等情况,可及时将相关信息向南昌综合试验站报告,以便体系能及时组织专家分析应对,制定技术措施,解决问题。
依托单位: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站长:杨普香
办公电话:0791-85023316, 0791-85023010手机:13317919093,15879127281
传真:0791-85021927,0791-85021391 电子邮箱:jxyp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