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半夏应用规律新探

2018-03-20 01:39:48冯诗瑶王诗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仲景经方胃气

王 新,冯诗瑶,王诗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入药部位为块茎,且以圆白陈久者为佳,质坚实、致密、干燥。其气温,性沉降,味辛,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其色白而入肺,五行属金,合金气主敛降,故味辛发散中寓有收敛之性。《神农本草经》谓: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1]。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云:“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2]因而从半夏的“气”“味”“色”“形”“质”等方面来看其“用”,不失为解读半夏在经方中应用规律的新思路。所谓“药以治病,以毒为能”,药物本身所具有的各种偏性是其在治疗疾病中所凭籍的根本,而这些偏性亦由药物本身的形质气味等特点所反映出来,即药之“用”喻于“气”“味”“色”“形”“质”之中。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经方中半夏的应用规律进行总结探析。

1 取其味辛:开胃气、行津液

半夏,味辛,主行,主散。《内经》言:“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所谓“辛以润之”。笔者认为:一为辛味五行属金,有金水相生之意;二为滋养阴液(或血,或津液,或阴精)之药为多甘味,性主缓,而辛味之药可开胃气,与甘味药配伍,既可防止甘缓太过、滋腻碍胃,又其发散之性可助脾转运精微物质于全身。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之意。张景岳亦云:“阴病者苦燥,故即食辛以润之。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3]故取半夏之味辛,可开胃气而行津液。张仲景对其应用在麦门冬汤一方有所体现。《金匮要略》曰:“火逆上气,喉咽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黄元御言:“土虚胃逆,相火莫降,邢克辛金,肺气逆冲,上窍壅塞,故火逆上气,喉咽不利。”故麦门冬汤证之气火上逆,虽病位在肺,但根源于胃津不足,母病及子,肺之阴津亦亏,因而宣降失司。故用人参、甘草、粳米、麦门冬甘淡之品滋养胃之津液,但已有虚火上炎、胃气上逆之象,纯用滋补之品恐滋腻碍胃,故仲景配伍小剂量的半夏,一可借其沉降之性降逆,二可借其辛散之味助各滋补药所生之津液通达病所。对此,李冀[4]解释为:半夏虽属温燥之品,但用量很轻,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亦有论述:“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5]故笔者认为取半夏之辛味开胃气行津液,为仲景对其应用之一。

2 取其性降色白:降逆气

半夏的降逆气之效,一者体现在降阳明胃气而止呕,二者为降胸中之气而止咳逆、胸胀。

半夏性沉重下达,《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之“开肺降逆”“开降上焦之火”,故其气主降。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论》中谓半夏“下气而止呕吐”,可见其降逆止呕之效。《药性论》言其:“下肺气” ,《长沙药解》谓之:“下冲逆而除咳嗽”可见其降逆气而止咳之效。叶天士《本草经解》言:“半夏气平,禀天秋燥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可见,半夏得秋之气,燥烈有毒、性主沉降,其色白亦属金,半夏之气、味、色均承金气,故其性主敛主降。因而对气机上逆之症,半夏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运气中阳明属燥金,半夏之燥烈、肃降合阳明之性。阳明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肠胃为腑,其气以通降为顺,半夏之沉降宜于降上逆之胃气,专入胃腑,止呕之效果显著。又因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肺“喜敛而不喜散,盖敛则肺叶垂而气顺,散则肺叶张而气逆”,半夏在降阳明经之气的同时,可通过经脉表里关系而降肺之逆气,达到止咳之效。除降阳明之气,半夏亦可降肝气。如:肝气上逆所致“气上冲胸”之奔豚证,用奔豚汤,以半夏降肝气[6]。

半夏止呕之效,在经方中亦可谓应用广泛,主治胃气上逆、呕吐明显者[7]。如小柴胡汤证及其变证中,因少阳胆气被郁迫胃而间接导致胃气上逆而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葛根加半夏汤证等证因表热内陷导致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而胃气上逆而呕;旋覆代赭汤证、三泻心汤证因水饮停胃使胃气上逆而呕;竹叶石膏汤证因胃阴不足、胃气上逆而呕等均用半夏。此外,源自《金匮要略》的小半夏汤,既和胃降逆,又祛痰止呕,治疗呕吐功效卓越,被称为止呕之祖方[8]。 可见,因半夏本身具有良好的敛降阳明之气的作用,无论何种病机,只要出现胃腑阳明之气上逆而呕,仲景多选半夏,且多与“排胃里之壅遏”的生姜相配,《金匮要略》有言:“呕者加半夏五合”。在后世临床应用中,方中应用半夏,治疗反酸呕吐、脘腹胀痛的效果较为显著[9]。

咳逆、胸胀,两者皆为胸中之气上逆。半夏降胸中之气的功效在经方中亦有广泛运用。如治“咳而微喘”之外寒里饮咳逆的小青龙汤、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之饮热迫肺肺胀的越婢加半夏汤、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的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咳而上气”的射干麻黄汤等皆含半夏[10]。但是,由于半夏主降阳明胃腑之气,对于肺气上逆之症,仲景的首选药物并不是半夏,而是常用细辛、干姜、五味子相配,且如若用半夏,多与肺内有水饮有关,其降肺气之效主要是通过散水饮使肺气宣降得常来实现的。咳喘病人,若有水饮内停之象,可首选半夏,一者可散水饮而使肺气得以正常宣降,二者可通过经脉表里关系降肺之逆气。正如冯占荣所说:“半夏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气平喘,属治痰饮喘咳要药”[11]。

故笔者认为取半夏之沉降之性及色白属金之色以降逆气,为仲景对其应用之二。

3 取其气温:散寒饮

半夏,其气温,仲景常用其来散心下之寒饮。如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医宗金鉴》言:“小青龙汤治表里寒实,中有水气”,小半夏加茯苓汤:“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支饮,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医方集解》谓:“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半夏、生姜行水气而散逆气,能止呕吐;茯苓宁心气而泄肾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则悸眩止而痞消矣。”由此可见,半夏可散心下水饮。《金匮要略》中的甘遂半夏汤,还可用于治疗留饮脉伏,功在濬痰逐饮[12]。半夏味辛气温,与诸方中辛温之品相伍,恰合仲景在《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治痰饮的总原则。且仲景在小柴胡汤方后注亦提出:“若渴者,去半夏”,亦可见其散水饮之力。此与前文所述“辛以润之”并不冲突,因在麦门冬汤用大量甘凉滋润之药,可制约半夏之温燥。

除此,经方还多用半夏散肠中寒饮。如生姜泻心汤治“腹中雷鸣下利者”、甘草泻心汤治“腹中雷鸣”、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及半夏泻心汤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由上述4个经方可看出半夏散肠中寒饮之效。

故笔者认为取半夏之气温可用以散寒饮,尤以心下、肠中寒饮效果著,此为仲景对其应用之三。

4 取其形圆:散痞结

半夏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圆合中土之形,故入阳明胃经而降胃土之逆,从而使中焦气机升降得常。此外,《神农本草经》谓半夏别名“水玉”,可见半夏根茎色白、质地致密,药体收引较紧,合痞证之气机收引、痞结不行之象。《长沙药解》谓痞证为“以中气虚寒,胃土上逆,迫于甲木,经气结涩,是以作痞”[13],故半夏之形圆,象痞结之气机状态,又半夏根茎之白燥质中有螺纹导管,交通上下,行内外之气。因此,半夏外形似痞结而内有通道,从在药物法象的角度分析,亦可见半夏散痞结的作用。《伤寒杂病论》中主治痞证的三泻心汤方中均含半夏。生姜泻心汤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是阳明胃土不和。柯琴《伤寒来苏集》谓之“君以生姜,佐以半夏。倍辛甘之发散,兼苦寒之涌泄”[14],半夏辛散除痞,又合中土之形而泻心和胃。甘草泻心汤主治“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半夏既可降胃气之逆,又因其形合土气,亦可助甘草建中补虚、行胃土之气以交通上下使气机运化得常。半夏泻心汤主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亦用半夏之行气之形以消痞。

对于泻心汤所治“痞证”,王郁金等[15]解释为:“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司,脾不升则寒生,胃不降则热聚,寒热错杂之邪居于中土,致气机痞塞。”强调了上下之气的升降失常。且“痞”通“否”,有上下之气阻隔不同、阴阳不交之意。半夏生于当夏之半,为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期。“夏至一阴生”,此时为阳极盛始衰,阴始涨之时,故半夏生长于从阴到阳之时,又主降,能够从阳到阴,是以半夏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16]。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半夏可引阳入阴而使阴阳交会,恰针对“痞”证阴阳不交的病理,这也是《内经》半夏秫米汤用治失眠的原因所在。且半夏五月生苗,盛于长夏,故禀土德,因而半夏治痞,尤以治心下痞为佳。半夏治痞证亦有取其所生之时之意味。

《伤寒杂病论》中亦用半夏交通上下,辛散行气之象散结。如治“小结胸病”的小陷胸汤,因痰热互结,故用栝楼涤痰,黄连清热,半夏以行内外之气之功使心下实结得散,与痞证不同,痞证仅为上下之气阻隔,而“结”证多为气机郁结的基础上与有形实邪相合,因此小陷胸汤在用黄连、半夏相伍辛开苦降调气机的基础上加了栝楼一味驱痰邪之药,而三泻心汤治痞证,无有形实邪则可配以人参、甘草、大枣等滋补中焦之药,意在使中气自立,气机亦得调畅,而无助邪之弊。故《主治秘要》谓小陷胸汤“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名医别录》亦谓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意在强调行气开结之中,亦兼以除痰。除此,还有主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的栝楼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心典》言:“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故方中之半夏一可借前文所述之降肺之逆气之功以除“胸痹”,又可行内外之气使心气和而不塞以除“心痛彻背”。且半夏于此亦有和胃而通阴阳之力。现代医家也借其行气散结,交通阴阳之力治疗气郁痰浊阻滞心阳、心脉痹阻的失眠症。[17]半夏形态、所生之时决定了其行气、通阴阳使气机运化得常之功。合《内经》所言:“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半夏在其性降,其味辛散中借其圆形中土之象,根茎有导管之形而能运化于中焦气机枢纽,使诸气机郁结之症得以消除。笔者亦以为小柴胡汤用半夏不仅有降逆止呕之功,少阳胆气不舒,半夏亦可针对“胸胁苦满”起调畅气机之功。

故笔者认为取半夏之形圆以散痞结为仲景对其应用之四。

5 取其质燥:燥湿化痰

半夏以陈久者为佳品,故其质地干燥,为燥湿化痰之要药。《本草经集注》云其:“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雷公炮制药性解》言半夏:“除湿化痰涎”。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言:“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厚朴汤证病机源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半夏为治痰湿之要药,兼散结降逆;厚朴行气燥湿、消痰平喘;半夏与厚朴,两药相伍,既可行气滞,又可化痰结,行气以运痰而善袪痰凝[18]。停留在咽中的痰湿得以消除,痰湿得消,风寒得散,则“炙脔”得去。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半夏色白而辛,故能为肺经燥湿之药……又辛之敛与酸之敛不同,酸则一主于敛,辛则敛之中有发散之意,尤与肺投合也。”半夏清肺中之寒湿功效著。喉咽为肺之门户,故方中用半夏可清肺中寒湿。堵吉[19]又言此方为“从胃治咽”,半夏主入胃土,故治咽中痰湿尤宜。

此外,类似应用还有半夏散及汤治“咽中痛”。本证是由风寒客于少阴经脉兼见痰湿阻络所致,风寒与痰湿相壅,阻滞少阴经脉循行之咽喉,故咽痛难忍[20],方中用温燥之半夏化痰利咽。笔者认为取半夏之质燥以燥湿化痰为仲景对其应用之五。

6 小结

历代医家及现代医者对于经方中半夏的应用规律的探析已有很多,本文从半夏的“气”“味”“色”“形”“质”等方面来看其在经方中之“用”,也不失为解读半夏在经方中应用规律的新思路。结合以《神农本草经》为主的诸本草著作对半夏药性、药象等的论述,通过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及运用半夏的经方,笔者得到以下结论,仲景应用半夏一者去其味辛可开胃气而行津液,二者取其性沉降而色白可降逆气,三者气温可散寒饮,四者取其形圆可散结消痞,五者取其质燥可燥湿化痰。

经方对于半夏的应用不可不谓灵活而多变,其临床应用切不可局限于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希望能通过笔者的解读,得到临床应用半夏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仲景经方胃气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基层中医药(2022年2期)2022-07-22 07:39:34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环球中医药(2022年7期)2022-07-18 08:13:30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22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02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经方治疗急症3例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5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1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