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文
《公羊传》经文共涉及102组通假字⑴,按照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可大体分为音同和音近两大类⑵。
《公羊传》中,本字与通假字读音相近的共计68组。这68组通假字按照声纽、韵部和声调又可以划分出8种不同情况。
声纽韵部均相同,只有声调不同的情况有10组,例如:
1.“怒”通“弩”:泥母双声,鱼部叠韵;“怒”去声,“弩”上声
原文用例⑶,《公羊传·庄公四年》:“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文中作言语过分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管子·轻重甲》:“是君朝令一怒,布帛流越而之天下。”怒,当读为“弩”。弩,谓命令不适当。《方言》一:“凡人语而过,东齐谓之剑,或谓之弩。”
2.“交”通“狡”:见母双声,宵部叠韵;“交”平声,“狡”上声
原文用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文中作狡猾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荀子·大略》:“奉妒昧者谓之交谲。”交,当读为狡。
3.“娄”通“屡”:来母双声,侯部叠韵;“娄”平声,“屡”去声
原文用例,《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且夫牛马维娄,委己者也,而柔焉。”表示重复,屡次。
其他文献例证,《诗·小雅·宾之初筵》:“舍其坐迁,屡舞仙仙。 ”释文:“屡,本作娄。 ”《汉书》卷八《宣帝纪》:“娄蒙嘉瑞,获兹祉福。”注:“娄,古屡字。”
4.“殆”通“治”:定母双声,之部叠韵;“殆”上声,“治”平声
原文用例,《公羊传·襄公五年》:“莒将灭之,则曷为相与往殆乎晋?”文中表示治讼,讼理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荀子·彊国》:“威动海内,彊殆中国。”注:“殆,或为治。”治,谓主宰。
韵部相同,声纽有音转关系的情况有27组,其部分用例如下:
1.“崇”通“终”:崇章邻纽,冬部叠韵
原文用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文中作尽、终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诗·庸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而语。 ”毛传:“崇,终也。 ”《老子》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傅奕本作“崇朝”,“崇”即“终”之借。
2.“祠”通“治”:邪定临纽,之部叠韵
原文用例,《公羊传·庄公八年》:“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文中作祭祀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左传》作“治兵”。朱起凤《辞通》:“治、祠音相近,故通叚。”《周礼·夏官·大司马》贾疏引《左氏传》作“治兵”,《诗·小雅·采芑》笺引《公羊传》亦作“治兵”。
3.“接”通“捷”:精从旁纽,叶部叠韵
原文用例,《公羊传·庄公十二年》:“秋,八月,甲午,宋万弑其君接,及其大夫仇牧。”宋闵公名。
其他文献例证,《左氏》《穀梁传》作“捷”。《艺文志》云:“《接子》二篇,在道家流。”按今,《汉书·艺文志》作“捷子”。
声纽相同,韵部有韵转关系的情况有11组,其部分用例如下:
1.“介”通“甲”:见母双声,月叶旁转
原文用例,《公羊传·宣公六年》:“吾君孰为介。”文中作甲士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诗·周颂·思文》:“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释文本作“介”,云:“介音界。”
2.“茅”通“旄”:明母双声,幽宵旁转
原文用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文中表示以牛尾作装饰的旗帜。
其他文献例证,《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劝,后劲。”《韩诗外传》六同,《新序·杂事》作“旄旌”。
3.“繆”通“穆”:明母双声,幽觉对转
原文用例,《公羊传·僖公四年》:“葬许缪公。”人名。
其他文献例证,《孔子家语·辩乐解》:“孔子有所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远眺。”王肃注:“谬然,深思貌。”按《史记·孔子世家》作“穆然深思。”一声之转。
既有声纽音转关系又有韵部韵转关系的情况有7组,例如:
1.“归”通“馈”见群旁纽,微物对转
原文用例,《公羊传·庄公六年》:“冬,齐人来归卫宝。”文中作馈赠,赠送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诗·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袁梅译注:“归(音愧)。与馈通。赠送。”《左传·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2.“圈”通“麇”:溪见旁纽,元文旁转
原文用例,《公羊传·文公十一年》:“春,楚子伐圈。”国名。
其他文献例证,《左传》作“楚子伐麇。”
声纽相同,韵部无韵转关系的情况在《公羊传》中有3组,例如:
1.“说”通“税”月母双声,喻書无韵转关系
原文用例,《公羊传·定公八年》:“弑不成,却反舍于郊,皆说然息。”文中作止,休,停置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诗·曹风·蜉蝣》:“心之忧矣。于我归说。”《左传·宣公十二年》:“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
文中,韵同声远、韵近声远、声近韵远的情况分别有1组、7组和2组。但由于多在人名、地名中出现,在此暂不分析。
《公羊传》中通假字与本字声纽、韵部和声调完全相同的情况共计34组,例如:
1.“口”通“叩”:溪母,侯部,上声
原文用例,《公羊传·隐公四年》:“吾为子口隐矣。”文中作叩问,询问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注:“口,犹口语相发动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注盖读口为叩。叩,发动也。谓以己之言发动隐公之言也。”
2.“离”通“俪”:来母,歌部,平声
原文用例,《公羊传·桓公二年》:“离不言会,此其言会何?”文中作两、双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管子·问》:“父母有不养出离者几何人?”郭沫若集校引俞樾云:“离,读为俪。”《左传·昭公元年》:“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围设服离卫。”杨伯峻注:“离,并也。偶也,两也。”
3.“还”通“环”:匣母,元部,平声
原文用例,《公羊传·庄公十年》:“不通也,以地还之也。”文中作四周环绕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左传·襄公十年》:“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 ”注:“还,绕也。 ”释文:“还,本亦作环。”《战国策·燕策三》:“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一本作“环”,《史记·刺客列传》亦作“环”。
4.“有”通“友”:匣母,之部,上声
原文用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狄人不有。”文中作亲善,友爱,护佑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吕氏春秋·无义》:“公孙鞅之于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陈奇犹校释引马叙倫曰:“有,或读为友。”《左传·昭公二十年》:“寡君之下臣,君之牧圉也。若不获捍外役,是不有寡君也。”注:“有,相亲有。”
5.“佚”通“逸”喻母,质部,入声
原文用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令之还师而佚晋寇。”文中作使逃亡,放走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国语·周语下》:“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入不精,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礼记·月令》:“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
6.“详”通“祥”:邪母,阳部,平声
原文用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不赦不详。”文中作善,吉祥之意。
其他文献例证,《春秋繁露·王道》作“祥”。 《书·君奭》:“其终出于不详。”汉石经《尚书》残碑“祥”作“详”。
7.“謝”通“榭”邪母,鐸部,入聲
原文用例,《公羊传·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谢灾。”文中作讲习武事之地意。
其他文献例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宫室卑庳,无观台榭。”释文:“榭音谢,本亦作谢。”《荀子·王霸》:“其于声色台榭圆囿也,愈厌而好新,是伤国。”
8.“睋”通“俄”:疑母,歌部,平声
原文用例,《公羊传·定公八年》:“睋而锓其板曰:“某月某日,将杀我于蒲圃,力能救我则于是。”文中指相隔极短的时间,不久。
其他文献例证,王引之《经义述闻》:“睋,读为‘俄’。俄谓须臾之请也……作睋者,假借字耳。”
学术界一般认为,通假的一组字在上古的音韵系统中,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一定要相同或相近(相近包括声韵皆近、声同韵近和韵同声近等多种情况)⑷。但由于《公羊传》经文中出现的大量通假是人名和地名,在此未作详述,只择取了个别例证进行了说明。另,同源通用字与通假字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笔者认为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决定了其不可混同。
注释:
⑴文中涉及的通假字举例参考来源:黄铭,曾亦.春秋公羊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⑵按照音韵进行分类的方法参考来源:杜丽荣.《商君书》通假字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11).
⑶文中所使用的原文用例参考来源:刘尚慈.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⑷相关情况参见:王虎,张明辉.从心理域到体貌域:谈“悦”词义的演变[J].中国语文,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