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雯 李化树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据统计,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0%,[1]2000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一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学校数量和培养人才规模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均占全部高等本科教育规模总量的1/3 左右[2]。这类学校很多是由几个专科院校合并升级而来,主要由地方政府统管。但是高校的扩招并没有为企业带来所需要的理想型人才,还是很多企业面临着“用工荒”,那众多的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该何去何从,地方本科院校是不是该思考一下该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地方本科院校开始走向了转型之路。
很多院校是通过专升本、合并升本等方式进入了地方本科院校行列,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已进行了一段时间,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取得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从整体看来,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发展过程中,完成了专科升为本科的华丽转身,切实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也迎合了大众对高学历的需求,使得众多学子有大学可上。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很多方面仍停留在专科时的状态,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长足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在日常办学中有很多不可小觑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了评价体制机制问题和办学自主权问题。
(1)现行评价机制制约因素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原来专科院校升级而成的本科院校,而且转型时间短,但是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却是和研究型大学趋同,政府部门似乎也乐于频繁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名目众多,频率过高,致使院校忙于应付考核评价,大大增加了院校的负担。除此之外,使得院校工作显得本末倒置,众多人才都忙着写各种各样的评估材料、评估报告,而没时间教学科研了。其次,评价导向不合理,政府不能以就业率低就归咎于院校办学不力、学生综合素质低,而是应该全面反省。再次,评价机制不合理,地方本科院校似乎都乐于模仿重点高校,因为现行的评价机制就在倾向于重点高校,忽视了应该区别对待,对于地方院校的评价缺乏有针对性评价机制。
(2)办学自主权不足因素
制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内部因素比较多,比如办学定位不明确、学科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
(1)办学定位不明确
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伍德罗·威尔逊说过:“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学定位意识明确,就是找准自己的特色,追求真正的自己。江西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依据其地方独特的陶瓷文化,把自己定位于服务景德镇的陶瓷,传承传统工艺,发扬传统工艺。但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却一直在像重点大学学习,却不知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重点大学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国家的高度重视、财力雄厚、人才鼎盛,这都不是地方本科院校可比拟的。而地方本科院校要紧紧抓住自身的优势和地方性,办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拥有自己的竞争力,这才是其他院校无法超越的。
(2)学科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本后开始走综合高校路子,开始了更名风、扩大学科专业风,想变得更加综合化。哪些学科容易增加就增加,而不考虑自身的师资力量、基础设备、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学生未来就业需要,学科门类是齐全了,但是好像很多的地方高校变得都一样了,那如此还有什么竞争力可言呢?有的高校甚至还不如之前的名气大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一直都是“学院”,没有说要更名称为大学,而且一直理坚持理科和工科为主,没有追求所谓的大而全,而是小而精,把现有的做得更好。地方本科院校切忌盲目从众,一定要遵循服务地方的宗旨,把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地方产业结构联系起来,真正落实到为学生、为地方的长期发展服务。学科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好地方了,自然而然高校就有地位,并且是不可取代的。
(3)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层次偏低,缺少高层次师资,一个原因是地方高校本身缺乏实力和魅力,不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另一个原因是人社厅编制管得过严,这都严重影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还有就是双师型教师偏少,据了解,地方高校“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在30%以下[3]。
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的浪潮中也有一些是必须要坚守的,只有能守能攻才是好的大学。
赵仙童扭身抱住了砖子,失声痛哭着说,我该死,我该死,我怎么变得这么坏,我怎么这么毒,我不会是被生活压力压变态了吧,你说我怎么能下得了手打你,我怎么能让你自己打自己,我不是人,我不该怀疑你睡那些脏女人,你那么洁身自好,怎么可能睡那些女人呢?
地方院校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的各类普通高校的总称。地方院校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地方性,地方高校建立在地方,由地方政府管理,经费来源于地方政府,生源也主要来源于地方,支持力量也是来自于地方,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第二是特色性,地方院校利用独特的地方特色性,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根据独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优势与社会需求,结合学校本身的办学优势,共同打造出自己的地方院校声誉。第三是实用性,地方院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情况来定位学校的发展,培养适合当地需要的人才类型,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地方院校的使命就是服务于地方发展,所以一切活动目的皆围绕于培养人才、服务地方。
办学特色是高校经过长期的努力的而形成的稳定、独特的特征,并且是被接纳和认可的。不同的东西里容易产生新事物,而相同的东西在一起则只会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不能获得发展和进步。办学特色使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正是因为高校的不同点和特色,成了高校发展的动力源,是学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根本所在,失去了办学特色则如失去了活力,毫无竞争力可言。而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易事,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冲刷、浪里淘金,不断累积、终成特色。办学特色必须是卓越的代名词,方能经历起数十年、数百年的历史的洗礼。
(1)坚持办学理念特色
拥有自己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大学才是一所好大学,它的发展才会是目标明确的,才会在众多的高校中显得有活力和生机。办学理念和特色一般表现于实践中的校风、校训、校园文化等,作用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的成效,以及社会、企业对该校的看法、评价等。办学理念具有导向功能,明确了办学方向。而办学特色则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使其更加昌荣繁茂。
(2)坚持办学定位特色
办学定位就像是灯塔,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世界的一流大学都其独特的办学定位,而普通大学是否可以盲目跟风,不用思考,只需照搬,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可以照搬其他大学的办学定位。地方院校更是如此,必须根据地方优势,利用地方资源,精心筹划,用心布局,找准适合自己的定位,那样才能有自己的办学定位特色。
(3)坚持学科专业特色
人们往往谈到某个大学说的更多的是这所大学什么专业最好。所以应该抓住学科建设,做出学科特色,利用学科特色增强学校影响力和创新力,利用学科特色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利用学科特色广纳海内外人才,利用学科特色服务国家和民族。
(4)坚持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文化,也可以是镶嵌在框里的各种规章制度,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怎么样,可以从每位师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以及三观上可以看出。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无形之中熏陶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进取拼搏、自强自立、勇于创新精神。而校园文化特色就是要继承传统的同时去粗取精、加以创新,并吸收其他优秀的校园文化,凝聚成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只有加以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源远流长,充满生机。
(5)坚持人才培养特色
大学的四项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这也是推动社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源。中国是高等教育大国,而我们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强调的就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现人才强国,而人才强国一个首要条件就是人才质量的保证。地方院校培养人才需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培养能够服务于本地方的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符合地方特色的人才。
地方院校转型是必要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须做到办学定位的转变,其次是做到扩大办学自主权转变,再次要做到学科专业设置的转变,最后是师资队伍结构的转变。
中国的民众历来有“重学轻术”的思想,认为只有学术型人才才是自带光环的人上之人,而偏职业型人才则是蓝领、工人,不体面。普通民众要改变这种思想,高校更要转变,不管转型成哪种类型的大学都必须是适合自己的,能够服务于地方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办好一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好就业,地方的经济才能因为地方高校而得到更好的发展,人们才会放心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地方大学,地方院校自身也才能屹立于众多高校之林。
在专业设置、人才聘请、资金使用等方面,高校的自主权是有限的,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说没有自主权,政府根本不能了解到高校那么细致的工作情况,因此也无法做出更加符合高校需求的决策。高校相对政府而言会更加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拥有了办学自主权,能够做出更加准确和迅速的决断,会结合学校条件,进行更有利于自身的转型。
学科专业设置不需要盲目跟风,很多高校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而且多年不变,甚至与社会脱轨。高校的专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如果本年某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过剩,可以来年减少招生数量或者隔年招生,这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通力合作,能够及时为高校提供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测情况制定招生数量和学科专业设置。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专业,培养新型人才,这能顺应市场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
要加强学研结合和产学合作教育,真正做到培养出的人才能为企业所用,这就需要在教师队伍的结构上入手。首先原来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与转型后的要求不相适应,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新知识,向学生传授新理论新思想,介绍前沿科学动态。其次,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在薪资、生活、工作、科研上尽量提供优势,吸引人才,增强师资科研实力。再次,加强与企业合作,聘用企业优秀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及时传授学生实际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新工艺,了解专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