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奕
(成都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四川 成都 611137)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以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政策讲解、职业礼仪、就业程序、面试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掌握适应职场需要和自主创业的各种知识和技巧。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该课程逐渐得到各高校的重视,有些院校已经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来进行开设,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该校自2005年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归属学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是公共限选课,按18学时设置。该课程的开设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学生就业有较强的指导性,但由于在学校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课程改革力度不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笔者通过对所在高校352名大三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352份,回收率高达100%,有效问卷346份,有效率高达98.3%。调查显示,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薄弱(53.3%),接下来是形式和内容单一(48.5%)、活动数量少(46.4%),其他问题还有:对低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少(34.4%),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32.0%),欠缺专业化和个性化指导(29.8%),学校重视程度不够(28.6%),求职模拟和实训活动少(28.0%)。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目前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任务由各学院辅导员兼职承担,没有专职的就业指导课老师。我校目前在校生21305人,兼职承担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任务的辅导员22人,就业指导课的师生比例大约是1:968。同时,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教师能够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职场经验、懂得职业咨询技能等。目前,我校有上述能力的老师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不多。在22位兼职承担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任务的辅导员中,只有4位老师符合上述专业要求,1位老师具有社会工作经验。辅导员这方面的知识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同时还要完成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内的诸多其他工作无法保证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中去,师资力量明显匮乏。此外,还有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2位受访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到学校工作,没有到企业工作过、没有社会工作经历,缺乏职业实践经验,同时,部分任课老师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培训,以至于对应掌握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缺乏了解。
目前,学校有19个学院,34个专业,每个专业所从事的行业千差万别,但是就业指导课仍然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工作模式,以集中授课、团体讲座等为主,其授课内容多以宽泛的政策法规、就业技巧等内容为主,不分行业、岗位、个体能力、个体兴趣等,没有考虑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对分类指导重视不够,且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很少通过实践训练等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很满意的占8.41%,一般的占77%,不满意的占13.08%,很不满意的占6.54%。学生认为该课程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足,与实际相脱离,缺乏求职市场的实际信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关于“该课程最有效的授课方式”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实习见习(85.3%)、模拟面试(73.5%)、案例分析(67.4%)。正是因为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导致了学生自我了解的程度不高,对不同行业、市场、岗位的了解不深,在就业市场上一味地应付,导致出现工作兴趣不高、专业与岗位匹配度不够的状况,职业发展前景堪忧。
学校考虑到学时和师资等方面的因素,只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这样的安排虽然考虑到了毕业生的现实求职需要,但是无法给予学生职业规划的长期指导。此外,该课程采用的是学校指定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创新型规划教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属于知识介绍型的,重在介绍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偏重知识点的罗列,沿用的是学科体系的模式,无法满足学生提升能力,提高素质,规划职业的要求。各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性质的差异,而且,现在的大学生们喜欢体现个人特点,展现个人风格,他们更希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供更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授课方式。
就业指导课只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属于普及和常识性教学。而就业问题是个性化的,每个专业学生的困惑各有不同,因此,根据学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允许采用不同特色的就业指导教材是很有必要的。考虑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分阶段性,教材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编制相应的教材,满足不同的教学阶段的需要,同时内容应该完整规范。要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实操性原则。
安排教师短期挂职锻炼。目前,高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是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工作了,缺乏企业、社会工作经历,同时,职业实践经验也积累不够,教师也并不是很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授课教师在有正确的理论支撑的前提下,还须结合自身职业实践经历,这样讲出课来才能让学生信服。安排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短期挂职锻炼有助于教师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及时收集企业甚至行业的信息,准确把握行业最新动态,从而在课程教学中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可以方便教师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特点、专业的特色等因素,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学校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师资培训,采取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培训措施,实施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同时在校内选拔一批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优秀骨干教师加入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稳定的就业指导团队。
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有关用人单位、政府机构等进行合作,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秀校友、资深人士等社会人士请进就业指导课堂,及时把当前社会上的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洞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等,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将项目课程模式应用于就业指导课,打破课程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重组课程。从课程目标上来看:项目课程强调通过实践提炼出相关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其课程内容是与实践过程直接相连接的知识,核心内容是实践知识。为促进对实践过程的理解,促进实践能力的迁移以及创作性实践能力形成,也有必要根据实践的需要有选择地系统学习部分理论知识。从内容组织上来看:项目课程是按工作项目来组织技术知识、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作用是用来解释说明实践知识的。项目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做中学”,主张把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基于项目课程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核心就是通过完成项目来发展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
基于项目课程的就业指导课程,可以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的项目体系,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点叠加的学科模式,基于项目课程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来讲,可以进行情境模拟,将课堂“社会化”,引导学生开展一项项的任务。例如,寻找创业项目这一内容,笔者尝试了“五步工作法”:第一,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围绕身边的情况,寻找创业项目。第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各小组设组长一名,各小组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资料的收集,获取寻找创业点的方法,通过头脑风暴法,发掘创业项目。第三,各组组长陈述各组确定的创业项目,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重点阐述。第四,学生和教师一起对各组的讨论、分析以及陈述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第五,让学生把寻找创业项目所获得的知识和先前所布置的任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再来寻找创业项目,看看会得到怎样的创业项目。至此,整个项目教学过程,就形成了有效的闭环。项目式教学的应用,让学生真止体会到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各项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