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惠金融改革下新型农村金融自治研究

2018-03-20 08:28王志军崔晓慧
现代金融 2018年2期
关键词:惠农农村金融普惠

□ 王志军 常 龙 崔晓慧

一、实行农村金融自治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金融基础设施配置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较高,群众金融素养偏低,风险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对移动支付、电子金融产品等需求迫切,这种地区差异和供需矛盾,为推行农村金融自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自治,可以促进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的供给,扩大普惠金融服务。本文重点研究以商业银行发起为主导的农村金融自治的可行性。

(一)农村金融自治提升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设计了农村金融自治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打分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专家对象为中小农村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从事农村金融信贷业务经理,调查农村金融自治影响金融需求相关因素重要性程度。

1.农村金融自治认知度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委托发放等方式有效发放收回148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90.24%。通过调查发现,49.32%的农村信贷业务专家对农村金融自治有所了解;81.75%的农村信贷业务专家认为当前发展普惠金融农村金融自治是切实可行的路径,10.81%的专家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7.44%的专家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小贷公司和实施更加阳光化的民间借贷。当前,专家认为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农民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农村地区缺少有效的担保机制、农民信息不对称(农民信息采集比较困难),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5.35%、23.26%和21.86%,此外,农村资金价格较高、农村金融服务短板、农民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农民金融知识素养较低等也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81.08%的农村信贷业务专家认为农村金融自治对落实普惠金融发展具有帮助,其中27.7%的专家认为帮助很大。

2.农村金融自治影响金融需求的因子分析。通过以上调查,专家认可农村金融自治对落实普惠金融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农村金融自治影响金融需求的因素,进而确定从哪些方面构建新型农村金融自治体系。本文主要从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自治体系、农村金融满足实现渠道等方面,构建了20个指标(见表1),采取专家打分的方法,筛选出关键因子。

表1 农村金融自治影响金融需求的评测体系

?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方法能够排除多个指标中的共线问题,用少数因子描述多个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一个因子表示一类变量,以相对较少的因子来反映多重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内容。设有N个样本,P个指标,X=(…,为随机向量,要寻找的公因子为F=(…)T,则模型为

(2)提取公因子。本文使用SPASS22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首先通过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指标数据是否适用于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数据检验发现,KMO值为0.856,大于0.7标准值,表明各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概率值为0,表明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表明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而表明本文指标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方法。

表2 方差分解表

通过对以上20个指标数据进行公因子方差分析,表2给出的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由表2可知,只有前5个特征根大于1,因此软件只提取了前5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占所有因子方差的39.994%,前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69.449%,因此,选取前5个公因子基本能够描述农村金融自治对金融需求影响水平。

(3)因子旋转。由于初始因子在解释多个变量代表的含义时不太显著,无法解释相应的社会现象,因此,需要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因子和原始变量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分配,从而更容易解释变量的经济含义。进一步采用最大方差方法对因子进行旋转,找到公共因子的经济含义,得到表3。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有效的农村金融自治制度安排,村支部、村委会发挥重要的中间桥梁作用,创新的担保方式,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上有较大载荷,可以将第一因子理解为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第二个因子在每万人拥有的具有融资功能非金融机构数,每万人拥有的ATM数,每万人拥有的POS终端数,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增加机构网点上有较大载荷,可以将第二因子理解为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第三个因子在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余额占比,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可以将第三因子理解为农村组织及企业支农贷款力度;第四个因子在有贷款的农户占比,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占比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可以将第四个因子理解为农户及企业贷款可得程度;第五个因子在向信贷自治村布放无线自助服务器、自助终端,建立金融服务站点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可以将第五个因子理解为提升普惠金融实现渠道。

(4)重要性排序。根据因子分析得出的相关结果,结合因子分析特征值大小反映的重要程度,综合分析资金价格对农民金融需求的影响,最终得出农村金融自治提升普惠金融重要性因素排序如下:组织保障(有效的组织保障体系)>服务便利(金融服务渠道)>资金供给(农村组织及企业支农贷款力度、农户及企业贷款可得程度)>资金价格(融资成本)>综合金融服务(提升普惠金融实现渠道)。

(二)以银行发起为主导的单一型与混合型农村金融自治方式比较分析。尽管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一直都在增加,但对农民来说,仍然没有很好地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农村地区“有机构、缺服务”、“有制度、缺执行”、“有存款、缺贷款”,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供求紧张的局面。那么由银行发起为主导的农村金融自治将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下沉到村一级组织,将会为改善农户资金供求状况产生什么影响?单一型与混合型农村金融自治方式又有什么差异?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不断壮大的农村商业金融组织体系下,基于普惠金融改革下的农村金融自治能够改善农村资金紧张的局面。农村金融自治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混合的过程。单一型与混合型农村金融自治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自治村选择标准、贷款推荐及公示、贷款担保方式、风险补偿机制、自助金融服务方式等方面。

表4 单一型与混合型农村金融自治方式比较

贷款推荐及公示机制⑴农村信用户;⑵村民参审小组对审贷农户进行初审,向银行推荐;⑶经银行实地调查核准后公示。⑴对申贷农户,村两委进行认真筛选,向银行推荐;⑵经银行实地调查核准后,在村内公示。贷款担保方式⑴农户小额贷款主要采用信用方式;⑵农户贷款采用3户联保担保方式;⑶大额农户贷款采用担保抵押。⑴农户小额贷款由村两委担保;⑵农户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一般由3-5户农户联保,大额农户贷款采用担保抵押。风险补偿机制⑴贷款出现不良,向贷款户及向联保户追偿;⑵村两委协助银行追偿贷款。⑴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按授信额度一定比例建立农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⑵或由村民每户缴纳5000元,建立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银行按8-10倍杠杆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自助金融服务方式⑴向信贷自治村布放无线转帐电话;⑵向信贷自治村布放农民自助终端;⑶自助可循环贷款方式。⑴银行以惠农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为村民搭建自助金融服务渠道;⑵自助可循环贷款方式。

(三)实行新型农村金融自治的初步实践探索。金融自治村是“信贷自治村”的高级形式和发展方向,在建立村民区域自治信贷新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村民全面金融服务需求,降低融资成本,享受普惠金融和现代基础金融服务,更好地推进乡村自治的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决定了农村部分小微企业、经营个体以及农户无法得到有效金融服务。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因资本逐利性导致信贷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盈利、垄断行业聚集,客观上会造成经营上出现“脱农”倾向,由此带来经济发展上的“马太效应”。推进农村金融自治建设被实践证明是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一个突破方向。农行浙江省分行从2013年开始推进农村金融自治,借助村两委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有效提高金融服务渗透率、信贷资源覆盖率。至2017年6月末,浙江分行已建立金融自治村1080个,农户建档167万户、惠农数据网贷白名单客户生成8.2万户、惠农数据网贷存量3.25万户余额54亿元、惠农理财余额19亿元。新型农村金融自治的“浙江样本”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试点地区的金融服务满意率和金融知识普及率。

二、推进新型农村金融自治的策略

推行新型农村金融自治,加强组织保障是前提,提供服务便利是基础,增加资金供给是关键,进一步降低资金价格,扩大综合金融服务,真正体现自治、普惠、信用的精神。

(一)加强组织保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商业银行要严格准入要求,选择班子得力、制度健全、村风文明、诚实守信的村进行农村金融自治试点。新型农村金融自治要坚持乡村自治、有效普惠的原则,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可获得性和满意度,使农户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发挥村“两委”在金融自治中的作用,打通农村金融信息脉络。目前,对商业银行来说,不同程度存在可贷农户难选、放贷额度难定、贷款用途难管、管理成本难降、银行风险难控等问题,而村两委熟悉当地情况,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变压器”作用,化解农户贷款风险。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自治服务模式。优化并使用好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加强对信用记录好、信用等级高的农户的信贷支持,稳步推进金融自治服务模式。银行机构再根据实体调查结果和征信记录情况,最终进行贷款发放。

(二)提供服务便利,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近年来,金融服务便利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短板,随着金融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考虑将数字化方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构建广覆盖、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的“互联网+普惠金融”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就农行而言,要发挥“三农+普惠”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优势,以惠农卡、“惠农通”、“惠农e通”的功能组合和有机分布为重点,着力打造多功能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一是以惠农卡为载体,整村推广惠农卡业务。采取挨家挨户走访形式,对每户村民进行一次摸底,了解每户村民的金融需求,依托社保、医保代理项目,整村推广惠农卡业务,切实加强惠农卡发卡和用卡便民服务培训、引导工作。二是以金穗“惠农通”自助服务平台为支撑,推广自助金融服务。根据建立农村金融自治村的需要,依托农资超市、商店等布局惠农通,抓好使用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电力、通信缴费、手机充值等各种便民结算,提高村级自助金融服务能力。三是搭建“惠农e通”服务“三农”统一平台,打造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开展“益农信息社+金融服务站”合作,推进“惠农通”服务点向农村金融服务站转型发展,探索加载电商、物流、社保、医保等服务功能,打造高水平普惠金融服务中心。

(三)增加资金供给,推进差异化综合金融服务。一是坚持差异化金融服务方略,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商业银行要积极对接金融自治村模式,构建服务“三农”服务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定一村一策的方法满足不同层次金融服务需求。顺应农村支付环境和农民支付习惯的新变化,尽快将各类“三农”基础金融服务移植到线上,要将互联网“三农”基础金融设施建设与“三农”客户日常生产经营需求紧密结合,以农村生活场景为基础,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完善代理金融业务功能、多元金融产品买卖功能和基于社交网络的便捷支付功能。以农村产业链为依托,创新农村电商金融平台,为农村客户提供订单管理、进销存管理、融资结算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二是创新农户经营担保方式,拓宽农户贷款融资渠道。在满足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各种农机具等方面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上,推行“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担保模式,在助力农户创业创新上,优先对优质经营大户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等新产品,切实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

(四)坚持风险可控,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两委推荐及监督机制、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担保管理机制和惩戒退出机制,实现农民自我管理、群众监督、风险自担和信用互助。诚信优良的农户可以享受商业银行提供的优先贷款、利率降低、额度提高、自助循环贷款等服务,将资金价格优惠建立在良好信用基础上。依据农户实地调查情况、征信结果和大数据等信息资源,全面进行风险评估,有针对性进行道德和信用风险规避。

[1]金荷灵.勇担使命稳步建设金融自治村[J].经济师,2015.(2).

[2]吕志强.金融自治让农民享受普惠服务[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10).

[3]曲艺.基于因子分析的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张亚强.管理学结构的黄金比率[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7).

猜你喜欢
惠农农村金融普惠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科普惠农 晋农优选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退休干部的惠农情怀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