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生活方式与慢病关系研究
——以北京市H区为个案

2018-03-20 05:30齐韶涵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膳食村民生活

董 屹,王 晨,李 娜**,马 力,杨 佳,齐韶涵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办公室,北京 100050,1315817673@qq.com;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的目标,并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北京虽然是“大城市、小农村”的人口格局,但280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同样不可小视。近年来,北京郊区慢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村民健康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的调查显示,慢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以及有害使用酒精是导致慢病的四大危险因素[1]。基于此,为深入了解北京市农村居民的慢病现状及原因,首都医科大学“村落居民生活方式与慢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课题组从地理分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以点带面”,围绕慢病的四大发病危害因素,对北京市H区3个乡镇14个行政村60名患慢病村民进行实地观察和个人深入访谈,以期了解农村居民慢病现状以及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改变生活方式的途径与方法,切实有效干预农村居民慢病的发生与发展,让农村居民真正拥有实现健康的获得感。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2017年 6月16日至6月19日,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H区CH乡、B镇、J镇的14个行政村的60名患慢性病的村民进行观察访谈。

1.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为实地观察加半结构式访谈。课题组经过广泛的文献阅读,查阅H区地方志,了解该区的农作物及饮食品种、饮食构成等相关内容,在以往9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经专家研讨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村民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家庭状况等)、村民日常生活起居情况(起床、就餐、劳动、睡眠、运动、闲暇时间等)、饮食习惯(吃饭顿数及时间、食物构成、盐和油的摄入量、喝水习惯等)、生活习惯、村民健康状况及干预情况(药物、饮食、运动)。

1.3 质量控制方法

为保证数据质量,在访谈数据质量控制上,课题组在实地研究前首先前往H区B镇选取其中一个行政村进行预访谈,并对访谈提纲做出修改调整。同时,在正式实地访谈前进行课题组全员培训。

1.4 统计分析方法

访谈数据分析方面,对访谈对象录音进行整理后,按照主题框架法对访谈问题进行归类并分析,同时,对可量化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2 结果

H区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地区。时至今日,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作用下,将当地的物产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观念习俗,凝聚成其特有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们对待衣食住行等物质与精神观念即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H区亦如此。通过观察访谈发现,该地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过去可望不可及的闲暇时间以及过去梦寐以求的“细粮”膳食都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成为现实时,慢病,这个非传染性疾病即生活方式疾病也沓至而来。访谈数据显示,H区三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的静态行为时间过长和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改变是慢病高发的不可忽视因素。

2.1 村民基本情况

H区地处京郊北部,村落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去城里打工或居住,因此,村落中大多是中老年人。本次观察访谈的60名村民平均年龄为61.8岁,最小23岁,最大80岁。其中有57人世代居住在本村,3人为嫁入本村的村民。文化程度方面,文盲和小学文化有31人,初中文化21人,高中和中专6人,大专2人。婚姻状况为52人已婚,未婚、离异、丧偶8人。民族情况,有52人为汉族,8人为满族。观察访谈中发现,村民家庭正在趋于小型化。有一半多的人家庭人口在1~2人或3~4人。只有1人拥有11口人的大家庭,享受四代同堂的生活。村民中有52人和配偶生活在一起,其中21人还有子女在一起生活,其余8人是和父母、孙子一起或独居。在医疗保障上,5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有5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

村民长期生产生活在村落中,农耕文化赋予他们的生活习惯基本可以用“节俭”概括,吸烟和饮酒率都不高。60名村民中有49人不吸烟(占81.6%);35人不喝酒(占58.3%),喝酒的25名村民中有16人是在年节或参加村落中的婚丧嫁娶“出份子”时才饮酒,只有11人有日常喝酒的习惯,但每天的酒量基本在50~100毫升左右且大多喜欢喝白酒。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慢病四大危险因素在观察访谈的患慢病村民中主要表现为运动不足和膳食结构不合理上。

2.2 村民静态行为时间的加长,成为慢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生活在村落中的村民在经历了农村社会治理环境变迁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告别了“下地挣工分”的日子,特别是近十年,随着H区“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村民的责任田少了,也告别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土里刨食”的生活模式,闲暇时间愈来愈长。

2.2.1 村民日常生活起居情况。

习惯使然,村民生活起居规律有序。观察访谈时逢夏日,60名村民中有34人(占56.7 %)早上5∶30以前起床,其余的人都在6∶30以前起床;大部分人在7∶30前吃早饭,其中,有18人(占30%)6∶30前吃早饭,有26人(占43.3%)7∶30前吃早饭;大部分人午饭集中在11∶30~12∶00之间,其中有15人(占25%)11∶30前吃午饭;有45人(占75%)11∶30~12∶00吃午饭;午饭后大多数人有午睡习惯,时间大多在1~2个小时;有53人会在下午5∶30~6∶30之间吃晚饭,其中有43人(占71.7%)下午5:30左右吃晚饭,有10人(占16.7)在下午6∶30左右吃饭;有55人(占91.7%)晚上10∶00前就寝入睡。

2.2.2 村民睡眠情况。

研究发现,村民的睡眠充足。60名村民中只有3人表示睡眠不足5个小时,占5.0%;有55人每天睡眠在6~10个小时,占91.7%;还有2人睡眠超过10个小时,占3.3%。除此之外,有50人(占83.3%)有午睡习惯。在访谈中,没有村民谈及自己有失眠的情况。也就是说,60名村民每天都享受着充足甚至过长的睡眠。

2.2.3 村民干农活和家务劳动情况。

研究发现,村民劳作总体比较轻松。

①农活情况。村民农活基本上围绕责任田和果树所需劳作进行,从家到田间树园平均时间为步行20分钟。在问及农忙时是否干农活,60人中有28人表示不干,占46.7%;有15人表示干活在5小时以内,占25%;有16人表示干活在5~10小时之间,占26.7%;有1人表示干活在12小时。也就是说,在农忙时,有53.3%的人会去干农活。在问及非农忙时是否会干农活时,60人中有40人表示不干活,占66.7%;有19人表示干活在5小时以内,占31.7%;只有1人表示干活超过5小时。也就是说,非农忙时,大部分村民不干农活。

②家务劳动情况。村民家务劳动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日三餐、洗衣看孩子等。在问及劳动时间时,只有3人(占5%)表示不做家务;有32人(占55%)的人表示干家务在1~2小时;有16人(占26.7%)表示干家务时间在3小时;其余8人(占13.3%)在4~5小时。

2.2.4 村民闲暇时间状况。

研究发现,村民静态时间行为过长。在访谈中,除2人(占3.3%)表示每天没有闲暇时间外,有40人(占66.7%)表示闲暇时间在1~5个小时;有17人(占28.3%)表示闲暇时间在6~10个小时;有1人(占1.7%)每天闲暇时间超过10个小时。闲暇时间基本上是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详见表1)。

表1 闲暇时间主要事情[n(%)]

在村落中观察,会发现一些村民聚在大街树下或家门口聊天、发呆,有的人一坐就是半天甚至一天。科学研究认为,每天累计超过4小时静态行为是慢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2]。访谈数据显示,60名村民有27人(占45%),即近一半的人每天的静态时间在4~10小时。

由此可见,村民的生活安逸、规律,干活也不算劳累,睡眠充足,但也因这种轻松闲暇的日子带来患慢病的风险。

2.3 村民膳食结构、内容的变化,成为慢病的饮食不可小视的致病因素

2.3.1 主食中粗粮在大幅减少,特别是杂粮和薯类。

课题组通过翻阅H区文献发现,直至21世纪初,粮食生产排序前五的分别是谷子、玉米、高粱、甘薯、大豆,水稻和小麦很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民一日三餐主要是产什么吃什么,主食基本上是小米饭、豆面汤、贴饼子、蒸白薯等,当然,为丰富餐桌饮食,村民把这些被称之为粗粮的粮食做成蚂蚁蛋汤、蝌蚪面、摊米黄、饸饹面、粘豆包、发糕、拨鱼儿等“细作”的食品。而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村民们责任田的面积在减少,政府为补偿村民损失每人每年都会按人头发放大米和白面。因此,村民餐桌上的主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米白面即细粮成了村民主要的食物。受访村民表示:“现在一般都吃细粮,粗粮吃得很少了。”调查数据显示,60名村民中有28人(占46.7%)每人每天食用粗粮在20~60克之间,9人(占15%)在80~100克之间,在100克以上的有11人(占18.3%)。而细粮每人每天在100~300克的有43人,占71.6%;还有8人每人每天在300~500克之间,占13.4%;有1人每天大于500克。也就是说,村民一日三餐的主食是大米、白面做成的米饭、馒头,访谈数据显示,58名村民(占96.7%)表示现在经常吃大米饭,51名村民(占85%)表示经常吃馒头。而粗粮和薯类成为不经常或偶尔调剂口味的食品。

2.3.2 蔬菜食用中,炒菜在增加,熬(炖)菜在减少,蘸酱菜依然存在。

观察访谈发现,村民每天食用的蔬菜基本上是自家菜园子产的,偶尔会买一些外面进村销售的蔬菜。所以,村民食用的蔬菜大多是“应季菜”,冬天为大白菜、土豆、萝卜、酸菜;春、夏、秋三季则是种出什么吃什么,以大葱、韭菜、茄子、黄瓜、芹菜、西红柿、豆角等为主。在访谈中了解到,村民过去由于食用油匮乏,所以,蔬菜基本是熬着吃,现在虽然经常吃熬菜的还在48~50人即80.0%左右,但同时经常吃炒菜的由过去的19人(占31.7%)增加到44人(占73.3%)。观察访谈中发现,村民的餐桌上一般都有一大盘洗干净的时令蔬菜,盘边是一个盛酱的碗,可见村民对其的喜爱。60名村民有41人(占68.3%)表示过去和现在经常吃蘸酱菜,只有2名村民(占3.3%)表示不吃。

2.3.3 蔬菜水果食用量偏低。

访谈中发现,虽然H区地理气候环境适宜种植蔬菜、水果,但农村居民生活中一直秉持非贸易经济的观念,只要自己家的菜园子、树园子能种,就不会去买。受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影响,蔬菜食用较不均衡。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每天吃300~500克蔬菜的标准,60名村民只有18人(占30.0%)达标;水果亦如此,只有8人每天食用水果大于100克(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每人食用水果200~350克),占13.3%。

2.3.4 盐和油的摄入量超标。

研究发现,村民的食用盐过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人每人每天食用盐不超过6克,而高血压等慢病患者每人每天不超过4克。但访谈的60名慢病患者的每天用盐量都超标。村民除了消费购买的食用盐外,还要消费酱油、大酱和咸菜。访谈数据显示,仅食用盐一项,有24人(占40%)每天食用盐小于4克;有19人(占31.6%)每天食用盐在4~8克之间;有17人(占28.3%)每天食用盐超过8克。与此同时,村民在炒菜、熬菜中还要放入酱油(酱油的盐含量在18%),大部分村民通过酱油每人每天又摄入1~2克盐;还有大部分村民通过蘸酱菜(大酱含盐量在20%)和咸菜摄入盐,使村民每天的食用盐又增加了1~3克。因此,摄入的盐过量是基本现状,而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正相关。究其原因,传统饮食文化的不足就在于饮食的目的上,过分追求“辨味”而轻视“营养”,影响村民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容易使之陷入一种惟直觉和经验主义的陷阱[3],在健康饮食的选择上发生偏离。

村民的食用油同样过量。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建议每人每天食用油不超过25克。研究发现,村民绝大多数人都吃植物油,原因是认为植物油是素油,对身体无害。60名村民除3人表示不吃植物油外,57人中有10人(占16.7%)表示每天食用油小于20克;有17人(占28.3%)表示每天食用油在20~40克之间;有20人(占33.3%)表示食用油在40~60克之间;有10人(占16.7%)表示每天食用油在60~100克之间。在J镇访谈一位70岁的老年妇女,她和老伴老两口每人每天要吃60多克油,超过营养学会推荐的用油量的一倍还多。而她因为患高血压、糖尿病,每天觉得身体懒懒的,每天需要10个小时以上的睡眠和在大街久坐8个小时。

由此可见,村民在饮食上以节令蔬菜为主,遵循着传统伦理所提倡的顺应自然规律,但生活条件的日渐改善也使人们在饮食上逐步“重肉、重油、重盐”,偏离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4]的伦理饮食之道,继而引发慢性疾病的侵袭。

2.3.5 肉、蛋、鱼、奶、豆腐豆浆食品摄入不足。

访谈发现,60位村民受长期形成的“养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吃什么”的观念影响,肉类基本选择猪肉,有42人表示不吃牛羊肉(占70%),有41人(占68.3%)表示不吃禽类肉,而村民食肉量总体偏低(详见表2)。

表2 村民每天肉类的食用量[n(%)]

60名村民中,有39人(占65.0%)每日食用肉类小于50克,有15人(占25.0%)每日食用肉类在50~100克之间,有6人(占10.0%)每日食用肉类大于100克。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显示每天每人应该食用肉类50~100克。可见,有65.0%的人每日肉类食用量偏低。同时,调查发现,目前村民从过去舍不得吃鸡到后来不习惯吃鸡。由于物品紧缺年代村民家里养鸡产的鸡蛋一般会卖给供销社以购买生活所需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等。当然,鸡蛋还是村民比较经常食用的。但即便如此,仍有21人(占35.0%)每天食用的鸡蛋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天40~50克标准。

鱼是村民日常较少问津的肉类。访谈中B镇村民就表示:“过去生活穷,吃鱼只能是去河里摸”,一般吃不到。而且,老百姓中有句俗语,即“摸鱼捞虾,饿死全家”,认为去河里摸鱼是游手好闲的人才会做的事情。60名村民有57人(占95.0%)每天吃鱼虾不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40~75克的标准。奶类食品村民日常较少问津。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天应该食用液态奶300克,60位村民无人能够达到这个标准。豆腐豆浆的食用在村落往往表现为做豆腐就有豆浆喝,但村民自己做豆腐一年基本是一次,即春节做上一道豆腐。虽然现在村落中隔些天有人来卖豆腐,但尚未实现让豆腐豆浆每天都能上村民的餐桌,偶尔吃豆腐和年节喝豆浆是基本现状。

3 讨论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第五章《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的四个子节中,率先提出要“引导合理膳食”,并指出“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5]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深化‘三减三健’(减油、减盐、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行动,引导群众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6]。两个重要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可见从国家高层到地方政府对于居民健康饮食方面的重视。

本研究发现,H区村民所患慢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痛风、脑卒中等)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需要村民不断提高健康素养,把健康金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践履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该遵循“因地制宜”而不应该是“移植照搬”的方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并非易事。因此,从H区村民生活方式中挖掘健康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从村落的物产中建立村民的购买负担挖掘健康的饮食结构,是预防、降低、控制慢病的有效之举。

3.1 提高村民的健康素养,是慢病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积极举措

从访谈数据可见,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村落虽然不是“与世隔绝”,但村民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不多。60位村民中有4人是“亦医亦农”的乡村医生,他们本来是村民健康的“守门人”,但他们对于自身慢病的理解却令人担忧。B镇的一位75岁的乡村医生在问及患脑卒中的疾病时,他不以为然地表示:“我就是因为年龄到了才得的这个病。”CH乡的一个乡村医生73岁,脑血栓,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每天在家里坐着。但他和老伴两口人,一个月吃油5升(每天每人吃油83克多),750克盐,1000克大酱,500克酱油,每人每天仅吃盐就达12.5克(《“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建议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8.5克以内[6])。在访谈时,遇到一个中年慢病的患者到村卫生室买药,患者走后,该名乡村医生表示:“他身体棒着呢,一顿能吃七八个鸡蛋。”乡村医生尚且如此,更不要遑论其他村民了。因此,提升村民健康素养、把健康的金钥匙交到他们自己的手中势在必行。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政策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7],其包括三个方面: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能力素养和维护促进健康的基本技能素养。在《“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0%”[6]的目标。但现实中,健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有科学畅通的信息渠道,还要掌握并指导自身的决策和行为。近年来,随着健康知识的传播,居民的健康观念和素养也在不同程度的提高。据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健康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2015年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为28.0%,比2012年提高了13.4%。但由此可见,北京市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还任重道远。该《白皮书》透露,北京市居民慢病预防素养为32.9%[8],日常保健行为素养只有11.7%[9],而该数据是北京市涵盖城乡居民的数据,农村村落情况无疑低于这个水平。访谈中,B镇的一名38岁的糖尿病女患者,身高160厘米、体重69千克,她认为,只要按时按点地吃“二甲双胍”就可以无顾忌地吃炖肉和馒头米饭,一天当中她除了做饭,就是躺着休息。J镇有一个70多岁老年妇女患糖尿病多年,视力模糊,不服药也不节食。基于课题组在H区9年实地调查,发现由于村落目前居住的大多是年老体衰者,他们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有限。因此,应该根据受众有的放矢地传播健康知识,而其中当务之急的是培训乡村医生,真正发挥其“健康守门人”作用,在诊疗疾病的同时传播健康生活方式而不是成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示范者”;同时,通过在村落实施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切实提高村民健康素养。

3.2 倡导膳食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理念,让村民在可纳可及中搭建合理的膳食结构

中国营养学会于2016年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该指南用五谷薯类与杂豆、蔬菜与水果、畜禽鱼虾蛋、奶豆类及坚果、油盐糖所组成的膳食金字塔是经过严格严谨的研究形成的,其科学性毋庸置疑。实际上,为使指南通俗易懂,近年来有专家引用美国的研究结果,提出合理膳食“十个网球”原则:每天食用的肉类不超过1个网球的大小、主食相当于2个网球的大小、水果要保证3个网球的大小、蔬菜不少于4个网球的大小。此外,每天还要加“四个一”,即1个鸡蛋、1斤牛奶、1小把坚果及1块扑克牌大小的豆腐[10]。可以说,这些膳食构成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实践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对于北京远郊区的H区村民来说就不容易做到。因为,让家庭年收入大多在1万~3万元的村民每天去买牛奶、肉类、水果、干果、豆腐等食品,的确没有经济实力。

研究认为,应该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则,从H区农村的农作物以及村民习惯的饮食中去引导村民开展合理膳食。中国自古提倡“有条有节,有益无损,遵生颐养,以和于身”的伦理饮食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五谷为养,膳食平衡,饮食有节,无使过之”的思想[4]。所谓“安谷者生”,五谷一直是中国人膳食的基础,但在历史上其内涵是不断变化的。“谷”原指带壳的粮食。《周礼》中指的五谷是麻、黍、稷、麦、菽,《孟子》中的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对所观察的村落来说,稷(小米)、黍(玉米)、粱、薯(白薯、土豆)、菽(黄豆、杂豆)是五谷的核心内涵。村民过去主要基于这些粮食搭建膳食,每天早饭的豆面汤(蚂蚁蛋汤)(杂豆被称之为全价蛋白质,其含量在20%~40%之间,高于禽畜和鱼、奶的蛋白质含量)和小米饭(丰富的B族维生素、丰富的铁、磷、锌以及色氨酸、氨基酸等是村民摄入蛋白质)的重要渠道;中饭的菜团子、贴饼子(玉米的维生素含量是大米白面的5~10倍,钙的含量可与奶制品相媲美,还含有矿物质、植物纤维素等)是对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病、减少动脉硬化的有效食物;晚饭的压饸饹(榆皮面、荞麦面、高粱面等)、摊米黄(玉米面、小米面等)、蒸白薯等都为村民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H区出产的大白菜、茄子、黄瓜、豆角、丝瓜等蔬菜也为村民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就是说,H区村民可以在“胃的记忆”即膳食习惯中,通过膳食结构的“积极回归”,按照健康所必需的营养构成,用当地物产进行膳食搭配,同时倡导低盐低油,对慢病进行饮食进行干预,进而解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5]。当然,这需要营养学专家、药食同源专家等进行科学的研究与指导。

3.3 指导村民健康运动的时间与方法,减少静态行为过长对健康的损害

通过观察访谈发现,虽然村民认识到“锻炼”对健康的益处,但缺少正确的方法。(见表3)

表3 村民每天锻炼情况[n(%)]

由数据可见,60名村民除10人日常不锻炼(16.7%)外,其他人每天都有1小时以上的锻炼时间。但大部分村民的“锻炼”方式是散步。如B镇村民表示:“每天没啥事儿了就在村里走一走,遛个弯,就当锻炼身体了。”这种白天晚上散步,从村头走到村尾,一路上结伴而行,家长里短、闲言碎语,时间虽然并不短,但效果不言而喻。要“走”出健康,还应该在专家指导下,根据每年乡镇卫生院出具的体检报告对“走”的步伐、步速、步行时间开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让“走路”真正使身体受益。另外,通过观察发现,这种“溜达”的运动方式和长时间静态稳坐对慢病患者的健康会产生不可小视的影响。长时间久坐对于慢病患者而言来非常不利。对心血管病患者而言,如此会减缓脂肪燃烧的速度和血液流动,导致静脉曲张和静脉栓塞;对糖尿病人来说,会导致对胰岛素的整体严答率显著下降进而产生胰岛素抵抗,诱发Ⅱ型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疾病[11]等。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科学建设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5]。基于此,指导村民健康运动的时间与方法,推广农村居民喜闻乐见且适宜的健身运动,减少静态行为过长对健康的损害。

我国目前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又以老年人为主要群体,生活方式疾病即慢病的高发对村民的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医疗资源享受的公平与可及。对此,应让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走出城市、深入农村,研究村落村民慢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用农村可纳可行的方式进行干预,切实践行“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北京2030”的“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5]与“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6]目标,让农村居民真正能够拥有健康获得感。

[1] 新华网.我国近3亿人确诊慢性病,六成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EB/OL].(2016-08-10)[2017-09-21].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08/10/c_129218980.htm.

[2] 新浪网.北京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持续上升 [EB/OL].(2016-02-25)[2017-09-21].http://news.sina.com.cn/o/2016-02-25/doc-ifxpvzah8053606.shtml.

[3] 李长庚.食品安全还应反思传统饮食文化[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8-04.

[4] 韩作珍. 伦理饮食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5,12:115-119.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17-09-28].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6]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07)[2017-09-30].http://zhengce.beijing.gov.cn/library/192/33/50/438650/1283231/index.html.

[7]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的通知[Z].国卫办宣传函﹝2015﹞1188号.

[8] 石建辉,刘秀荣,李丽. 2015年北京市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分析[J]. 首都公共卫生,2017,11(1):24.

[9] 李范.超1成北京人或早死于慢性病[EB/OL].(2016-06-29)[2017-09-15].http://news.163.com/16/0629/16/BQO7O2600014Q4P.html.

[10] 健康:十个网球原则[EB/OL].(2008-04-25)[2017-09-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8-04/25/content_48357475.htm.

[11] 久坐的危害,其实比你想的更严重[EB/OL].(2016-05-24)[2017-09-06].http://www.sohu.com/a/76817166_313701.

猜你喜欢
膳食村民生活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从营养膳食学角度分析体育生日常膳食的管理
秋天膳食九字诀
速滑运动员的膳食营养补充措施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