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野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2018-03-19 16:34张丹
北方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美育

张丹

摘要:当前工匠精神的热议与审美教育的薄弱已形成强烈反差,并成为匠心培养的巨大障碍。职业教育应加大美育改革与创新力度,才能真正培养具有匠人气质的高素质学生,而拥有审美情趣的人才方为工匠精神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工匠精神;美育;职业教育

和过去手工业层面的工匠精神所不同,今天我们讨论的工匠精神,是站在 “中国制造2025”、工业4.0背景下,大量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出现的“云大物移智”时代,意味着职业教育如果仅仅注重培养简单的技能型人才,而不及时转型、提升,这种机械性、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将很快被人工智能替代,会有越来越多人面临失业的危机。因此,今天的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必须提升到新的高度与深度,赋予新的内涵,需要从单一技能的娴熟精湛,迁移到愈发对高品质的向往与追求。

美学家张世英先生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这同样适合定义匠人精神的层次。无论是在手工时代还是机器时代、智能时代,对美的追求是不会改变。因此,匠人精神既是一种美的哲学,告诉我们什么是极致的美。培养具有审美情趣的匠人精神可谓是职业教育的至高境界。

我们通常说匠人精神的培养,多是在职业道德的视野下去谈的,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匠人教育也往往只是停留在职业道德的教育。然而,道德教育往往是一种限制性、约束性的外在力,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自觉和本能意愿。一旦外在约束力消失,人们的行为很可能会变成另一种状态。然而美育是对一个人心灵的定性,能够让人发自内心去选择他的行为,体现出“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的“天人合一”的美学独特性质。在美的境界中,依赖于外物的感官已经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可以使物我相通的神与气。这个时候,技能学习已经不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工作,而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所以匠人所传达的并不是对技艺的坚持,而是对美的欣赏,将工作视为作品而倾注心血,对细节苛求精致,对内在品质追求完美。因此,解决职业教育过程中美育缺失的问题,将是匠人教育的核心与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保障与创新机制燃点学校美育系统推进力

(一)建立学校美育工作指导委员会

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应该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将美育融入技能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完善美育工作的组织架构,成立以学校领导挂帅的美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以统筹美育的全面实施。并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将美育作为育人重要部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在无序无组织的状态下获得根本的转变,从师资、场地、物质设施设备上给予统筹与支持,构建良好、高效的美育组织体系。

(二)设立美育中心及公共艺术教研室

在美育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美育中心承担制定学校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美育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工作。美育中心下设公共艺术教研室,落实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研发和教学工作。空出编制优先补充缺额美育教师,同时聘请兼职老师,协助承担学校美育教学工作,建立以教学环节为主阵地,第二课堂有效延伸的美育体系架构。

二、完善美育课程建设撬动美育体系化思维

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匹配涵盖必修、选修的学分数量,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并实施美育活动的课程化管理。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审美课程的植入,将过去在专业规模扩张中摒弃的《大学语文》、《艺术鉴赏》等课程重新纳入必修课范畴;大力开发具有工匠精神、民族气韵、地域特色的美育選修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为学生的必选课程,以《书法》、《戏曲》、《中华传统技艺》、《摄影》等课程加强学生的审美实践,形成完整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链。

三、拓展审美教学方式激活体验式美育教学课堂

在过去艺术普及教学中,美大多只是停在教科书的知识层面或生硬的教学方式里,急需颠覆性地解决美与专业技能、生活、情感相脱节的问题。而匠人精神与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成为改进美育教学的重要思路和抓手,促进美育与职业技能的渗透,创新审美意识培养模式。首先,以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美的参与体验,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中践行“工匠精神”,并且不断追求更完善精致的品质。其次,发挥场景效应,提供美的环境境遇、氛围。校园内雕塑、展品及其陈列环境所蕴含的美的精神气息,是整个校园文化特质、审美风尚、情感追求与生活格调的有效呈现,使师生沉浸其中并形成情感流动,体验到艺术作品背后丰富的生命呈现。再次,倾力打造各类艺术技能实践基地,将文化创意、文化创投引入校园,搭建民族文化传播、传承、转化、开发的多元平台,成立艺术空间和创意市集,为匠人精神提供艺术实践与展示窗口,支持并扶持学生的艺术之梦。

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工作状态或职业道德,而是一种更高的艺术表现。职业教育在寻求高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充分关注生活之美、器物之美、民艺之美、自然之美,通过美育给人启示,引人深思,并获得追求极致完美的动力,在越来越庞大的技术工匠中孕育出具时代意义、被时间铭记的大师。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 (3).

[3]梁文达.论当代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培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博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