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韶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自觉成为了学生课堂学习与探究的伙伴,积极和谐地融入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充分发挥,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尽情张扬,让课堂精彩纷呈。
一、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理应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伙伴及发表独特见解的自由。由于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所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感悟也是多元的,针对学生多元的体验感悟,老师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学习中,笔者不要求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以同一种方式、同一种进度,达到一种层次或要求,而是更多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允许、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有一个选择的权利。
如笔者在公开教学《葡萄沟》一课时,先放一段维吾尔族的录像,引入新课。接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选择出自己喜欢的内容细细品味。由于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学得很有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产生好奇心、探究心、钻研心,然后让他们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探讨问题,笔者再随机点拨。在集体交流成果汇报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已被唤起,教室里百手如林,纷纷要求发言。学生都在自己的选择中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课文内容的快乐之中,他们的合作、探究、创新让笔者为之欣喜,课堂效果甚佳。
二、让学生自己发现
新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精神上相遇、心灵上碰撞的过程。笔者努力引导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并联系生活加以体验。因此,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笔者常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分享你的发现”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一个探索、创新的天地,使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感到学习的乐趣;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不单单只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让学生的个性尽情张扬
世界上没有哪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学生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学生拥有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兴趣和爱好不同,因此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对文本的体验过程也不同。所以,我们应关注所有的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发展个性,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和感悟说出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尽情展现,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体验、感悟中得到快乐。
如在教学《飞夺沪定桥》一课时,笔者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在集体交流学习成果时,学生辰说:“大渡河上的沪定桥是一座铁索桥,真是好险呀!”“对,这正是毛泽东《长征》一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场景描写!”笔者随之点拨。这首诗我们没有学习,谁知,学生娟说:“老师,我会背诵这首诗。”我鼓励她背诵,她背诵得很流利。学生娜站起来说:“老师,我还会唱呢!”笔者又给她一个机会让她唱,她兴奋地放开儿童特有的清亮歌喉唱了起来,之后,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着,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从中感悟出了红军战士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气概,学习热情更高涨。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特别尊重学生的個性,鼓励他们要有信心,也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学生东说:“黄盖是周瑜部下的一员老将。关于他俩还有一个典故呢,叫‘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们知道吗?”笔者随即让他为全班同学讲起这则典故,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刚结束,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的教学,学生主动积极,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却让笔者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升华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要想使课堂精彩纷呈,充满生气,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让他们的个性尽情张扬!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剑光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