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哲
关键词:全民阅读;24小时自助图书馆;推动作用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全民阅读下滑的原因和全民阅读的意义,阐述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中的優势,并针对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2-0104-03
阅读具有更新知识、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阅读能力的高低可直接影响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创新能力及未来发展,全民阅读水平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目前,文化部与财政部就有关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群众文化精神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加强推进图书馆免费业务,如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亲子阅读等活动,提升阅读人数[1]。图书馆服务的免费模式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导致费用增加。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整个图书阅读过程中没有工作人员参与,读者可以凭借对图书的理解或者爱好挑选喜爱的图书,这样既方便了读者,又节约了成本。
1我国全民阅读现状
图书是传播科学知识、文明理念、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国家国民阅读水平与能力的高低,对其整体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具有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福布斯》杂志曾经对全球100个国家的国民阅读现状做过调查,结论显示,中国人均年阅读量仅有1.5本,排在第78位,而排在第一的日本,人均年阅读量则高达12本,随后的美国也达到10本[2]。中国科学出版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3],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81.4%)远高于70周岁以下国民阅读率(52.45%),而超过61%的读者对阅读现状不满意。在《万象》杂志上有一篇赵毅衡的文章《我爱图书馆,但是你哪里去了》,文章中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整个英国总计有公共图书馆5,183家,平均每1万居民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在德国,平均每6,600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在芬兰,平均每5,000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4]据官方报告显示,我国总计有公共图书馆2,600家,平均每50万人才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不高,直接制约着全民阅读的推进。
1998年,江泽民视察北京图书馆时指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人们多读书,大兴勤奋学习之风。”[5]习近平也多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阅读对个人及国家的作用。可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民阅读。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国民阅读的推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基层图书馆建设对全民阅读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如:苏州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将馆藏建设与阅读推广有益结合。每年的9月28日,苏州图书馆都会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东莞虽然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但东莞图书馆结合自身特点,通过论坛、讲座、图书展、读书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我喜爱的书房”设计大赛、“藏书与阅读”优秀图书推荐及外来员工“读书学习,争做新东莞人”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6]。
2推进全民阅读的意义
学习型社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不仅影响个人,使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可影响国家发展。只有崇尚读书,才可使民族发展保持活力,读书可使人的思想不断发展,书籍就像生命的源头活水,是创造的力量之源、智慧之根。
当今社会处于互联网时代,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已由“读字”转向“读图”,即以看漫画、电视等图像为主。孩子一出生便被各种图像信息包围,使其以后很难对阅读文字产生兴趣。有研究指出[7],阅读文字读物更利于儿童智力发育,利于其想象思维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发展于文字时代,阅读对智力的开发可见一斑。温家宝曾说过:“书籍本身不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阅读可提高国民素质,进而提高综合国力。
3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中的优势
3.1文化传播的主要服务机构
图书馆具有传播文化信息、发扬先进文化及教育的功能,承担着推动全民阅读的重任,在现代文明社会建设与促进人类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服务机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具有传统图书馆的一般功能,如信息查询、办证、图书借阅与归还等,同时24小时自助图书馆更加智能化与数字化,可实现预约送书、预借申请等。读者将信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主页进行申请提交后,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会根据需求将图书送至读者指定位置,并短信通知读者,从而为因工作忙没时间去图书馆借书的读者提供便利[8]。此外,偏远地区读者也可通过24小时图书馆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福利。
3.2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外向型开放式服务,借还书不受时间限制,真正实现时间、空间与流程的开放式服务,使读者有更多机会与时间阅读,获得无障碍阅读体验。24小时服务作为时间消费的标志,读者可以随时进入图书馆进行自主借阅,满足了读者随时阅读的需求[9]。此外,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取书与还书不受分类摆放限制,随意性强。例如,24小时自助图书展示柜可依托环境运输系统定时或按照指令旋转展示外借图书;自助服务终端可快速办理借书证,方便读者借阅;查询系统可供读者在架选取图书,进行预约登记;图书归还箱装有机械手,可将归还的图书进行自动分类。
3.3可最大限度实现文献资源合理配置与共享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24小时自助图书馆自动化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人找书”的状况。其不仅可以实现馆藏文献的自由流通,还提高了馆藏文献利用率。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充分体现了智能化与人性化的特点,符合未来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展趋势。
4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延伸图书馆服务的功能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综合性及系统性强,且载体多样,能够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及不同文化程度读者的需要。
4.1節约建筑成本
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占地面积约为8平方米,仅为一个小型图书馆(500~1,200平方米)的1/10左右,可有效减少馆舍建筑面积,节约建筑成本,且读者享受阅读服务时不必亲自到图书馆,进而扩大了服务范围[10]。
4.2不受时间限制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操作模式为自助型,可全天候(24小时×365天)为读者提供服务,读者不受开馆、闭馆的时间限制,从而延长了服务时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将图书馆的资源带到更远的地方,从而延长服务半径和服务时间,读者能就近借书,也节约了交通费用。
5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刷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操作界面简单,即使是第一次接触的读者也可按照操作指南进行操作。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将图书馆服务送出去,使每个爱好读书的人均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设有24小时自助图书馆管理办公室对读者借还要求进行分析,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监督物流公司图书配送,同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方便读者咨询。
6改进建议
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具有推动全民阅读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其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还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笔者针对当前24小时自助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6.1加强政策引导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辅助工具之一,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和解决人员编制等问题。24小时自助图书馆应明确自身优缺点,在运行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避免主观臆断,以保证管理质量和运行效果。
6.2完善服务体系
24小时自助图书馆应秉承“平等、开放”的服务原则,倡导自助服务理念,完善自助办理借书卡、自助借书、自助还书、自助预约等一系列服务措施,让读者借阅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图书馆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应提前做好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证读者人身安全。
6.3图书配置应因地制宜
笔者分析了鞍山地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阅数据,结果显示,文学、历史、哲学、文化教育及经济类图书借阅量较大,同时还存在地区性差异。如: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年轻读者借阅量较大,而地理位置偏远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年轻读者借阅量较小。因此,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上架图书的种类可依据该统计数据进行适当调整。
6.4引入专业的管理人员
为全面提高管理质量,提升服务效率,24小时自助图书馆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招聘质量,同时还要在管理人员入职后对其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采用集体培训与个别督导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提升人员素质,确保自助图书馆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杨晓菲.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馆阅读推广人的培育方式及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7(2):27-30.
[2]赫英鹏.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以辽宁省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7(1):108-110.
[3]苗林.24小时自助图书馆遇到的困境及出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6(34):217-218.
[4]范崔岩.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6(34):219-220.
[5]韩彬.阅读立法中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J].图书馆论坛,2016(12):66-69.
[6]刘文涛.公共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对策研究:以宜昌市为例[J].管理观察,2016(32):167-170.
[7]张琪,古恒宇,谢双玉,等.武汉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设立的空间效应研究[J].人文地理,2016(5):80-86.
[8]钟永文.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历史必然[J].中外企业家,2016(29):208.
[9]李东来.时代需求与文化担当: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十年回望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5(6):1-5.
[10]李凯.自助图书馆:打通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实践:北京市朝阳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建设,2016(2):19-22.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