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明
什么是“后进生”?一般来说,“后进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后进生”的存在,是教育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几乎每个班级当中都存在这样的学生。所以,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正视差异,一视同仁
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正如“十个手指亦有长短”。尽管如此,由于受到世俗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总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他们对成绩好的学生呵护迁就;对待“后进生”则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怎样看都不舒服。其实,所谓的“后进生”,大多是“迟开的花朵”,既是“迟开”,终将要“绽放”的,未必就比“早开”的逊色。所以,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教育观,莫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教师对待所有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后进生”才会觉得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才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上进心,学生才可能听得进老师的教诲。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后进生”饱受批评与否定,所以,他们更渴望得到鼓励,更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应该给他们一个展现的平台,给他们创造出表现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渐渐获得自信。
二、狠抓班风,促进转变
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试想,没有肥沃的土壤,怎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可惜的是,很多年轻的班主任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只埋头专注课堂教学的实施,而往往忽视了正常的班级工作。殊不知,班主任工作的重头戏,正在课堂之外。若班主任高高在上,不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是带不出一个像样的班集体的。
笔者承担了两届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同一个学校的两个班,会天差地别?后来,笔者终于找到了答案:前一个班主任,一直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行为习惯,狠抓班风建设,基本转化了“后进生”,打造了一个令人交口称赞的班集体;后一个班主任,自恃专业水平高,不愿去做细致的班级工作,平时不去多关注学生,出了状况,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自然“后进生”便有增无减。所以,优良的班风,可于无形中矫正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有益于“后进生”的转化。
三、真诚表扬,恰当批评
爱听表扬是人之天性,不止孩子,成人不也如此吗?真诚地表扬,令人愉悦,也确实会激起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所以,教师要多关注“后进生”,善于发现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同样,对孩子的批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有經验的教师在批评“后进生”时,一定会选择适当的场合、时间、方式等。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孩子明辨是非,乐于接受。
如果认为对“后进生”的教育可以一蹴而就,那就过于乐观了。事实上很多“后进生”仿佛油盐不进,这让许多教师心灰意冷。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恒心、耐心、爱心,多给孩子一些纠错的时间。“后进生”便是在表扬与批评的不断交错中,慢慢得到转化。
四、有的放矢,切勿空洞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有效地转变“后进生”,教师非得静下心来,把孩子摸个透,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从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入手,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而制订相应的目标与方法。只要这样一点一滴、脚踏实地去做,转化工作一定会有成效。
实践证明,转化“后进生”,最重要的是积极行动起来。为此,教师不仅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最关键的是要付出炽热的爱心。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只有与“后进生”搭建起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转化工作才能水到渠成。
五、协同作战,共同作用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显然不能只系于班主任一身。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才能消除教育死角。学校要致力于优良校风的建设,没有优良的校风,班风建设只会是空中楼阁。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要紧密协作,统一思想,统一步调;教师要正确引导班干部与全体学生关心、尊重“后进生”,切切实实帮助他们;学校与家庭要建立便捷的联系通道,经常交流,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统一意见,达成共识。同时,建立家长委员会,举行家长研讨会,都是转化“后进生”的有力措施和保障。
总之,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新的时代带来了转化“后进生”新的课题与新的挑战,比如留守儿童、长辈的溺爱、网络的诱惑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让每一个“后进生”都能得到转化,从而更好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黎川县龙安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