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东林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课堂上学生动手次数多了。但这些探究活动中的“动手”只是停留在“做做实验、搞搞制作”层面上。因此,如何让学生的“动手”充满活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动力
科学探究需要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目的等因素,都决定了学生探究的质量。例如,在探究鸡蛋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的时候,教师把两个鸡蛋同时放人一杯自来水中时,学生们看到鸡蛋沉入水中。接着,还是这两个鸡蛋,同时放入另一杯看似普通的自来水中时,鸡蛋浮上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改变了鸡蛋在液体中的状态?他们心中产生了迫切需要探究的问题,继而产生继续探究的动力。当学生通过思考,设计实验,找到了答案之后,教师又把这两个鸡蛋放入第三杯看似普通的自来水中(浓糖水),鸡蛋又浮了起来。这时候,很多学生都会猜测这一杯仍然是盐水。这时,教师安排一名学生尝尝液体的味道,结果发现是甜的。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出来:原来让鸡蛋浮起来的除了盐水还有糖水。那么,还有哪些液体能使鸡蛋浮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新的科学问题产生了,新的探究又开始了。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经历了一个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重视内在的“动脑”
科学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但是,不能让学习仅仅停留在“动手”的这个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学生“动手”前的设计与思考,“动手”后对这些看到的现象、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最后得出科学结论。所以,科学探究活动中内在的“动脑”比外在的“动手”更为重要。
例如在探究物体沉浮规律时,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大小有关,“重的物体会下沉,轻的物体会上浮”“大的物体会下沉,小的物体会上浮”,这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做出的猜测。那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呢?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测呢?学生通过思考、设计方案后开始动手做实验。实验的结果和同学的猜想相差很大:重的物体有的能浮在水面上,小的物体有的却照样沉在水里。此时,实验结果和已知经验产生了冲突,学生陷入了矛盾和思考之中,他们急于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适当引导,让他们对手中的材料进行分类,同一重量,大小不一的放一起作对比实验;同样大小,重量不一的放一起作对比实验,然后对得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在这里,学生的动手活动和思维活动交织在一起,学生在这种思考—动手—再思考—再动手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试想,如果教师在上这一课时,让学生直接把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材料不同的物体全部放入水中进行观察,描述看到的现象,然后教师生硬地总结物体沉浮规律。这样的教学,只有“动手”,毫无活力可言。只有动手与动脑相互交织,相互促进,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这样的探究才充满活力。
三、探究要用科学事实说话
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是科学现象和现有认知的冲突,而动手实验是解决认知冲突的关键。对学生动手实验所获的事实证据的利用,反映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数据和现象处理。《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求学生认真、科学地研究实验事实。
在探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教师安排了分组实验。实验分八个小组,结果有六个组的结论符合教师的预期——定滑轮不省力,另外两个组的结论相反——定滑轮省力。出现这种状况后,教师没有否定得到错误结论的两个组的实验,而是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寻找原因。首先看看同学的滑轮有没有问题,再看看操作是不是规范,测力计有没有调零等。最终,有学生发现全班分组实验使用的测力计是不一样的,得出“定滑轮不省力”的小组使用的是塑料测力计,而得出“定滑轮省力”的小组使用的是老式铝合金测力计,“为什么这两种测力计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问题会不会出在测力计上?”于是,学生对这两种测力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老式铝合金测力计中间的拉桿和弹簧比较重,当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测力计需要向下拉,老式铝合金测力计中间的拉杆比较重,它的重力抵消了部分钩码的重力,因此显示数据小于钩码的重力,所以会得出“定滑轮省力”这个结论。经过分析,同学们恍然大悟,使用老式铝合金测力计的小组结论不正确。
在探究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数据和现象时,教师要尊重事实,通过分析、对比、查找原因,再实验验证。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精神,还能使他们形成尊重实验事实、用事实说话的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