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华
多媒体课件形式是PPT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现以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这堂课教学为例,谈谈在本节课PPT课件运用的理念、运用的效果和运用的思考。
一、PPT课件运用的理念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垂直与平行,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是认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垂直与平行”是一节几何概念课,比较抽象,为让学生经历充分体验,帮助建模,感受概念的本质内涵,培养空间观念。因此,在设计PPT课件时,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巧用PPT课件的直观新颖、动静结合的特点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PPT课件运用的效果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PPT课件,用生动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把学生带进一个五彩的境界,营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会学乐学并学有所成,凸显出运用PPT课件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感知“同一平面内”,突破难点
为了让学生感知“同一平面内”,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设计上,我利用课件制作的长方体模型,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在这个图形中你看到了几个平面?在哪个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出现同一个平面内吗?
让学生感知“同一平面内”时,学生对图形有直观认识,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立体图形不同颜色面上的直线图案吸引学生注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运用动态的演示:红色直线移到了绿色平面内,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再加上学生的用心观察,很自然、直观的理解了“同一平面”与“不同平面”,扫清了认知的障碍,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从“具体—抽象”,理解“互相平行”的本质
对这一教学环节,我先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来研究这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梳理、理解“互相平行”概念的本质内涵。
概念的学习是一个有层次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互相平行”是有经验的,但不能严密地概括。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素材,巧妙运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一组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了,是因为这两条直线间的宽度不一样;而另一组的两条直线之间宽窄一样,所以它们沿着自己的轨迹延长,互不干扰,永远不相交 ;为突破“同一平面内”“互相”这一难点,课件动态演示了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直线b互相关系。从而使学生理解“平行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同一个平面内”和“不相交”。在课件演示的同时有机渗透想象、分析等思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概念认知经验,明晰 “互相平行”的本质内涵。
(三)变“静”为“动”,领悟“互相垂直”的内涵
为让学生领悟“互相垂直”的内涵,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课件演示:两条直线从相交旋转成直角的过程。当相交旋转快到直角时,问:在同一平面内,这两条直线会相交成直角吗?当相交旋转到直角时问:现在呢?最后验证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就是互相垂直 。
“互相垂直”对于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来说,它是“相交”的特殊位置关系,即“相交成直角”。学生学习了互相平行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积累了一定的思想经验,再通过课件演示两条直线相交、旋转成直角、验证直角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认识互相垂直。这样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使学生对“互相垂直”这一认知难点有了很好的理解。
(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能力
这节课我在练习设计上是这样安排的:(1)看,我的发现我能用。书中68页的第1题、第2题。(2)摆,巧妙过关。摆一摆①:把两根蓝色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红色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蓝色小棒互相平行吗?摆一摆②:把两根蓝色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红色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蓝色小棒有什么关系?(3)说一说生活中平行或垂直的例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的教后感悟是: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未知——认知——已知的建模思想过程,理解和掌握了在同一平面內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概念的本质内涵。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利用PPT课件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练习氛围。尤其是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之美照片,如:斑马线、索桥、教学大楼……消除了学生的疲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养成做事严谨,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在本节课中,PPT课件得到巧妙运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彰显几何概念的本质之美,真正实现了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黎川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陈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