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
——基于非理性因素视角

2018-03-19 15:13李凤舞牛永辉
关键词:家国情怀大学生

李凤舞,牛永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得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意义重大,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一、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家国情怀

首先,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是现实中的人,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又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承担者。青年大学生在家里是子女,在学校是学生,毕业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决定着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同角色。不管从属于哪一种社会关系,他们都是社会有机体中的细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生活在家庭中,要懂得关爱和感恩亲人。学校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场所,学生要热爱学校,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有国才有家,国是家的坚强后盾。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要将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将激昂的青春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将增进国家认同和坚定“四个自信”结合起来,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与对乡土的眷恋、对国家的担当和奉献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是“我国领土疆域内各民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总称”[3]。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华民族才得以延续至今,并铸就风雨同舟、齐心协力、砥砺前行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青年大学生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而其理想、本领、担当理所当然要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因此,青年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深自己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其次,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牢记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但区域发展不协调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发展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尚有差距。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实现伟大目标,化解主要矛盾,需要全体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团结奋斗。

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各项成就都是全国各族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中,青年大学生不仅要理性爱国,更要实践报国。为此,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努力学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要努力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从而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以己之长为国效力。

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状况

家国情怀关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使命感。为了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我们对安徽科技学院在校本科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调查样本中,大一学生占17.69%,大二学生占40.53%,大三学生占34.98%,大四学生占6.79%。问卷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3种题型,内容包括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践行情况、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情况、对自身的认知情况等方面。

(一)大学生已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希望能够为家庭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说,青年大学生已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

第一,关于文化认同。在对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方面,有82.3%的学生表示更认同中国文化,14.8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2.88%的学生表示更认同西方文化。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效显著,绝大多数学生是认可和赞同中国文化的。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影响下价值观念摇摆不定,甚至认同西方文化。这说明我国的通识教育仍需要继续发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凉山州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上的地带,牧草以禾本科、莎草科和杂草类为主。据统计,2015年天然草原平均干草产量2 701.5 kg/hm2,饲草料总利用量(折合干草)9.3×109 kg,平均超载率7.64%。喜德县、盐源县、布拖县、昭觉县和西昌市牧草种植面积达8.99×104 hm2,占全州的40.69%。

第二,关于大学生最重要的特质。关于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特质,调查问卷设置的是一道多选题。统计结果显示:有70.37%的学生认为,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应该是大学生具有的最重要的特质;有76.9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具有的最重要特质是自信和包容;有70.37%的学生认为,应该是良好的思想素质;有58.55%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可见,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认知比较明确,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着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第三,关于自我评价。为了解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调查问卷也设置了一道多选题。结果显示:有83.95%的学生认为自己乐于助人,有81.89%的学生认为自己懂得感恩,有64.61%的学生认为自己集体观念强,同时也有20%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较强的利己心和功利心。

第四,关于在新时代如何爱国。这是一道简答题。大家畅所欲言,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概括起来,学生回答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遵纪守法,尽力去做一切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国家形象;学好专业,开拓创新,报效祖国;做好自己,做好子女,做好学生,做好公民;爱人、爱家、爱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可见,大学生在爱国层面有理性的认识,能够将自己与家庭、社会、国家紧密联系起来。

(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践行程度有待提升

大学生能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心系家人,胸怀祖国,这是值得肯定而令人欣慰的。不过,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分离的现象。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许多学生已经不是那么看重。表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的学生只占39.09%,将传统节日视为平常的学生占58.44%。对于是否做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和践行者的问题,只有39.51%的学生表示要坚决地传承和坚定地践行,56.38%的学生表示会适当地做一些,4.12%的学生表示完全没兴趣。关于是否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问题,只有16.87%的学生表示在经常参与,表示偶尔参与的学生占78.6%,表示从来不关注和参与的学生占4.53%。对于是否关注国情的问题,表示偶尔关注的学生占56.38%,表示经常关注的学生占41.15%,表示从来没有关注的学生约占2.47%。

对照前面的调查数据,虽然有82.3%的学生表示更加认同中国文化,然而却有60%的学生并不重视传统节日,还有60%以上的学生对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也没有坚定和积极的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特质,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是爱国的一种表现,但表示经常关注国情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学生却并不多。可见在家国情怀方面,青年大学生仍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

在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信念、信仰、意志、情感、需要等非理性因素会渗透其中并对认识结果和实践行为产生影响。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推动人们努力实现目标的精神力量。应试教育体制下重知识灌输、轻情感培养和意志磨练,这可能是导致学生知行不一的原因之一。市场经济下的逐利现象、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潮、电视及网络中的“三俗”作品等对大学生也有消极影响,这些是导致学生知行不一的环境因素。

三、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可和赞同家国情怀,已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但并没有完全将家国情怀外化于行。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重点在于引导大学生将家国情怀转化为生动的实践。由知到行的转化需要借助于动机、欲望、情感、意志、信念、信仰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许多大学生缺乏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鉴于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注意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同时努力克服其消极作用。

(一)关注和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需要、情感和生活实际。“90后”大学生勇于尝试、乐于表现,他们关心时政,爱国热情高,但判断力弱、耐挫力弱,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弱。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存竞争,面对荣辱、得失,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力就可能增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可能不受理性的约束,从而导致知行分离,甚至产生偏激行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应充分利用校园BBS、班级QQ群、学生座谈会等交流互动平台,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信念状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平等交流,多一点关心、细心和耐心,加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

(二)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传统课堂的讲授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有关知识和理论,但学生被动学习,往往没有真正地参与课堂,收获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未得到切实的培育。“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往往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需要知识的理性引导,做到以理服人,更需要发挥情绪、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驱动认知向行为的转化。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的思政课是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坚韧意志和坚定信念,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将家国情怀知识渗透其中,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革命先贤的先进事迹,感受英烈模范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们忠于理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让学生体会当年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困苦与壮志激情,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非理性因素引入教育教学过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感教育、挫折教育和意志教育。

(三)通过实践活动磨练意志品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情感、意志、信念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是验证理论和运用知识的活动,也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学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应结合时政热点,选取有价值的主题,将特定的家国情怀内容渗透其中,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的学术论坛、文体竞技、科技创新、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要加强人文关怀,注意方法指导和心理辅导。在一项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有反思总结和成长性评价。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应对各种困难或挫折,同时会收获成功的经验和成长的喜悦。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判断力、自制力和耐挫力,可以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的思维习惯和理智的行为习惯。

(四)以实行知行合一为目标

调查显示,大学生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变化,认同新时代的家国情怀,但存在知行分离的问题,其家国情怀的践行程度有待提升。因此,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5]。大学生是践行新时代家国情怀的主体,教育要以引导大学生实行知行合一为目标,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担当意识。只有积极主动地践行家国情怀,才能真正地、创造性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慎独意识,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判断能力、自控能力,逐步将践行家国情怀变成自己的生活常态。

总之,新时代的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应当注意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注重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依托,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实行知行合一的目标。

[1]徐文秀.领导干部应多一些“家国情怀”[J].今日浙江,201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3]商爱玲.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8(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30).http://www.zgdsw.org.cn/n1/2017/1030/c218988-29616751.html.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大学生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大学生之歌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