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8-03-19 15:13唐红波李嘉辉
关键词:学徒工匠精神

唐红波,李嘉辉

一、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工匠精神,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互联网开启了共享经济时代,经济环境趋同,消费需求多元化。时代呼唤工匠精神。2017年1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培育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它有助于提高技术、技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有助于打造中国的自主品牌优势,提升企业和国家形象[1]。近年来,我国逐步进入高质量、个性化消费阶段。我国优秀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变迁,是收入水平导向下消费者理性选择的结果[2]。

世界上的工业制造强国都特别重视工匠精神。近200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外部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内部看,支撑这一道路的就是工匠精神,他们对技术工艺宗教般的狂热追求,远远超越了对利润的角逐[3]。日本长寿企业的数量居全球之首,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就有2万多家。日本职业文化之中的“职人精神”与“师徒制”传承,是日本企业长寿的秘诀。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曾说:一流的产品前提是一流的品质,而一流的品质就是工匠精神[4]。

当前,我国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古代中国生产的青铜器、陶瓷、丝绸等曾经是世界顶级工艺的代名词,而现如今每年却有大批民众远赴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远赴欧洲抢购名包和名表。在“2017海峡两岸经贸论坛”上,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詹火生指出,在追求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工匠精神的落实是重要的环节,而大陆的大学教育大部分与实务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大学毕业生具备快速进入工厂或车间生产管理的比例偏低[5]。

2014年8月,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认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要求各地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6]。教育部于2015年遴选了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开始第二批试点工作,又遴选新增了203家。台湾“行政院”也于2013年推出了“明师高徒计划”。

做好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国家发展战略呼唤工匠精神。“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均不同程度提及工匠精神或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是高质量生活的保障,是职业人的核心素养,它有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自我实现,有利于品牌塑造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7]。其次,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中产阶级崛起,对生活质量与精神文化消费品的需求日益高涨,必然要求复苏以专义和创新精神为内核的工匠精神[8]。中国消费市场缺乏高质量的消费品,设计和生产领域缺乏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人才。最后,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转型发展要求把技术与人文结合起来,培养有职业理想、道德责任和良好综合素养的劳动者。

二、相关概念、存在问题及原因

现代学徒制是指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目前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有的认为,现代学徒制是指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纽带,以培养学徒(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0]。有的认为,它是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11]。台湾的“明师高徒计划”给出的定义是:透过经验丰富之资深师傅带领参训青年(学徒)学习技能,以师徒紧密之教导互动,协助徒弟于实务训练环境建构职涯发展及就业能力。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校企联合育人,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

学徒制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雇主)的投入程度,学徒与企业间有契约关系;教学或培训活动基于真实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环境;注重师生或师徒间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培育。根据实施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可将学徒制分为多种类型,比如产业(行业)学徒制、学校学徒制和个人(同侪)学徒制[12]。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可将学徒制分为需求引导型和供给引导型。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实行的是需求引导型学徒制,其特点是雇主责任感强、企业参与性强,采取市场机制运作,政府起辅助作用。中国大陆正在试点的是供给引导型学徒制,学校是实施主体,依赖政府的直接参与,政府在关键环节发挥主导作用。

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界定也趋于多元。从中西方对工匠精神基本内涵及特质的描述来看,它主要包含4个方面:一是敬业,涉及职业认同感、爱岗敬业和尊师重道的敬畏感;二是精业,精益求精,技艺娴熟精湛;三是专注,用心钻研,求实创新,一丝不苟;四是奉献,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13]。归结起来,现代意义的工匠精神应当包括3个层面:(1)业余精神与专业精神的统一。因为真正有兴趣,所以能够专注投入。在某种程度上,是游戏心态胜于功利目的,从业者更多的是追求内在价值。(2)精神内化与产品外化的统一。“工匠”们所展现的作品,是内在精神状态在物中的凝结,工艺品的精神价值依附于物质价值。(3)依赖资本力量实现德性与现实的统一。面对人们需求的多元化,梯级消费助推产品升级,优质产品引领消费市场和大众审美[14]。

当前,影响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从传统农业、手工业社会到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大陆过去的计划经济、粗放式发展和赶超跃进思想与工匠精神要求的专注、创新相悖。企业投资短平快,教育功利化[15]。儒家传统重道轻器,工匠地位较低,影响了工匠技艺和精神传承。社会对职业教育和职业人才的偏见长期存在,视技职教育为次等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偏低,成廉价劳力代名词。缺乏可执行之师徒制的商业伦理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感偏低。学徒考虑经济利益和工作环境较多,师徒关系冷漠,对兴趣和价值认同考虑少[15]。尚未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社会环境。

第二,企业参与度不高。企业负责人对工匠精神缺乏认识。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没有摆脱粗放型发展和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经营上较为短视,缺乏工匠精神和专精的意识。同时,组织学生实习实训,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和安全责任风险。企业通过参与师徒制训练学徒而获得人才,付出的成本较高,不如直接聘用熟练工。企业本身实力不够,生产设备、培训场地和高级技术人员有限,很难保障学生学徒期间的劳动报酬、三险一金及相应福利等。在政府扶持有限的情况下,企业觉得无利可图。学徒流动性大,有的企业主会担心是为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结果导致技术外流或被“挖墙脚”。大陆现行的现代学徒制主要考虑学校本位,对政府依赖性高,教育对上负责为主,尚未形成学校与企业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

第三,学校执行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中普遍缺乏行业经验丰富的师资。学校的人事管理和招聘制度自主性不够,从企业一线师傅中遴选成为高校兼职教师的总量偏少。许多学校都缺乏实践训练条件,如实训场地和真实任务项目。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教育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对实习实训的效果缺乏监测,实习实践容易流于形式[16]。学校没有将工匠精神培育任务纳入教学计划。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人才培养工具化,缺少工程伦理教育。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人才战略没有完全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存在较大的“学用落差”;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实践教学学制、课程安排缺少弹性,很难兼顾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大多以就业为导向,忽视隐性知识培养,学生缺乏职业敬畏和工匠精神[17]。

第四,法律及制度保障力度不够。国家层面的有关法律和政策保障有待改善,缺乏促进政产学合作协调沟通机制、组织管理体系及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学生的双重身份未能真正确立,不能依法享有“准学徒”的职工待遇和保障。尚未建立优秀师徒选拔制度,有些学生被动参与师徒制学习。实施现代学徒制所需要的相关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有些学徒制及相关制度实施过程太过官僚且复杂[18]。师徒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有些老师可能不敢批评学生,有些老师又常常抑制学生表达意见。职业资格证照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

第五,中介机构发展不成熟。行业协会发展尚不成熟,不能有效协调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没能在职业资格认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尚未建立行业工匠标准或师徒资格标准。有的行业协会是由以前的行政事业单位转变而来,在服务内容、组织形式上缺乏创新,运行机制不够灵活。第三方中介培训机构不健全,不能独立承担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学校、企业以服务外包形式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员工培训的情况尚不普遍。

三、应对举措

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从制度、薪酬、市场培育、社会氛围、学校教育等层面人手,也可以从思想价值、工匠制度、教育导向、工作实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契入,进行价值重塑,构建多种培育路径。

(一)强化相关政策制度保障

首先,要加强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各级政府应制定保障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政策和制度,协调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相关利益方,搭建技术人才和工匠精神共育平台。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政产学协调沟通机制。可成立校企联合指导委员会或政产学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区域均衡发展。借鉴技职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权威、统一的国家或区域技能资格证照制度[19]。加大对参与学徒制的企业、高校和学生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做好资源调配工作。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落实“以奖代补”政策,补贴企业、工匠、学徒。

最后,推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工作室等。强化市场监管,惩治仿冒伪劣,加大对专利技术和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媒体宣传,倡导务实精工,转变社会浮躁风气。

(二)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出台配套制度,鼓励专任教师赴企业锻炼,鼓励企业一线师傅做兼职导师和技能师傅。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环节,通过专业实践锤炼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和考核体系,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科技能竞赛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实行弹性学制,试行三学期制(实习学期)、周末跟班、夜校、送教上门、顶岗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改革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方便学徒实践和师傅带教。推广带教模式,师带徒、老带新,结合同侪示范。建立师徒筛选机制,保障教学质量。改革招生制度,推行多元入学,自主选择专业;关注学生个性、特质和职业性向,可根据兴趣转换学习管道[20]。以学校为主体,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及协会的合作。推广职业资格证照和技能等级考试,强化生涯发展和伦理、精神教育。开设技艺大师大讲堂,推广“博士工作室”带教模式。鼓励教师带学生进企业接项目,开展应用研究。通过众创空间、育成中心等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和产学融合,鼓励学生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真题真做,学做结合。借鉴德国“双元制”育人经验,推广校企“二元育人”模式: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

(三)企业深入参与培育过程

鼓励企业全程参与工匠型人才培养过程,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选拔学生学徒,共同选派师傅教师,共同组织培养活动,工学交替[21]。企业主动提供实习实训场地、设备以及高级技术人员。通过签订师徒协议,为学生提供相应保障。通过师徒合约或预聘制,提高学生留职率。将学徒培养纳入企业准员工培训体系,学徒考核参照企业员工考核方式。提高一线高级技能人员待遇,制定师傅带徒津贴制度。实行优秀师傅奖励计划,将学徒出师入职后的工作业绩与师傅的业绩进行绑定。冠名赞助学生科技创新、技能赛事活动。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场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22]。借鉴英国准工作室模式(教授+兼职技能导师+助教+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现代学徒制情景教学场所,协助实现校企合作5项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需求对接;实习实训中心与企业车间对接;课程体系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内培训与企业岗位培训对接。

(四)发挥第三方的中介作用

各行业协会、工会等第三方中介组织机构,要在学徒培训方面发挥协调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中介作用。牵头调研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和人才供需状况,分类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标准。牵头成立公共基金,组建和管理技能培训系统。参与工匠人才培训项目设计、决策和执行,制定学徒培训规则。协助构建区域性、行业性公共技术培训及服务平台,推广工匠精神和职业伦理。共建商业、行业伦理,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活动,指导第三方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活动。

[1]潘竞男.从时代需求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J].国家治理,2017(7).

[2]闵继胜.中国为什么缺失“工匠精神”:一个分析框架及检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5).

[3]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81.

[4]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39.

[5]詹火生:大陆技职教育尚缺台湾工匠精神[EB/OL].(2017-04-15).http://fj.qq.com/a/20170415/025877.htm.

[6]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2018-03-26).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9/174583.html.

[7]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8]谭舒,李飞翔.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应然发展逻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2).

[9]王萍.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7(3).

[10]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11]刘红.编制现代职教体系国家规划,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12]杨哲纬.建构台湾师徒制商业伦理规范[D].桃园:公立中央大学,2015.

[13]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26.

[14]曾宪奎.工匠精神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J].学术探索,2017(8).

[15]喻文德.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6(6).

[16]王海林,韩秀景,卢小慧.基于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现代职业教育“导学关系”[J].教育与职业,2015(6)

[17]杜向阳,来兴显.结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讲好唯物辩证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18]梁快.我国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双证融通”[J].教育与职业,2007(2).

[19]陈诗慧.欧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特色、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7(15).

[20]张仁家,林美芳.德国、奥地利及瑞士师徒制教育对台湾技职教育之借鉴[J].台湾国际研究季刊,2017(1).

[21]郑文,赵鹏飞.广东特色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22]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9.

猜你喜欢
学徒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魔术师的学徒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