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瑞 贾 涛
(1.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安庆师范大学学生处,安徽 安庆 246011)
创新是改革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新浪潮。高校通过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1.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
近年来,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在大幅度增长,201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近800万人。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回落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着毕业就可能失业的境况,也给社会增添了诸多不稳定因素。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相关知识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和创业模拟实训,增强大学生敢于面对社会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引导优秀大学生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同时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历史洪流中努力展现才华和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必备条件。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和职场生涯中,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是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活力。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人才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高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符合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高校通过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的探索精神和敢闯敢为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了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高校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经验,增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注重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激发大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和强化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
3.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科技进步是历史文化鼎盛的重要标志,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创新活力的激发和创新动力的带动。当前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充满了竞争和挑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先进科技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快培养大量高精尖创新型人才。富有创新精神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备条件,高校肩负着培养扎实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突出的创新人才重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开拓创新,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了解世界, 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从而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根据目前的情况,为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和双创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调查中发现还有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浓,对国家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不够了解,对当前全民创新创业的社会发展形势研判不够准确。高校面临着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的困境,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创新创业机制,拉动社会资源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广泛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运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缺少迎难而上解决实际困难的开创性精神。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创新创业意识不够强烈。根据对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情况的调查,针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各类活动的兴趣情况,没有兴趣和兴趣不足的同学占55.8%,十分感兴趣的只占29.2%。有创业计划和创业打算的占10.8%,有9.2%的受访大学生期待学校开办创新创业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1]。
调查也发现有49.8%的同学表示,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56.8%的家庭不赞成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可见家庭教育观念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较大的影响。部分家长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要求孩子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大学毕业后能找到稳定的工作。有的家长对大学生创业持反对态度,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的表现,甚至坚决反对孩子在大学期间从事与书本学习无关的事情。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理解支持程度对大学生坚定创新创业志向,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本领起到关键作用。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有限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要求将书本理论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书本理论知识传授与具体创业项目运营操作相结合,这就要求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更应具备积极的开拓精神和卓越的实践能力。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工作人员多是从学校学习到学校工作,与社会各行各业接触不多,对社会需求、创业热点了解不够深入,创业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很难对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业针对性的指导。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前提是创新创业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才可能进一步从社会实践和教材中提取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素材,才可能将创新思想融入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人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各方面提取有益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革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国家创新人才的智力高地和资源宝库。
3.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蓬勃开展,投入的人力、财力支持力度正不断加大,但与社会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全面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只有14.6%的受访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比赛和课程,只是听他人提起有此类活动占46.8%,可见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创新创业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在创业倾向上表现出创新创业意识淡薄,有73.2%的受访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个人思想意识效果不明显。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需要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府部门的协作配合。高校应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调动优秀校友、主管部门、社会各界等力量,加强协同创新,有效协调就业指导中心、教学处、共青团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力量,组建创新创业学院等二级机构单位,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协调教材编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创业模拟、创新竞赛等各方面工作。充分做好资源与项目的有效对接,加强创新创业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及时将师生的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进行市场转化,利用校园网络等平台向学生发布创新竞赛信息与创业项目资讯,避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盲目性。
国外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工作和国内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启示我们要将创新教育有机植入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将民族创新精神有机融入到教育改革发展和全民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全过程。营造全民关注创新创业,全民参与创业精神培育的良好文化氛围,发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创业精神培育体系。需要从学生、学校、政府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努力来突破当下的困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加规范化、普遍化[2],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探索构建教育教学体系。
1.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调查发现经常关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大学生只有10.6%,其中不关注的人占据了45.6%。相关政策措施普及率越高,大学生对创业政策认识的越充分,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应该从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积极向大学生宣传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定有效的保障。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3]高校相关部门利用校园布告栏、公告栏、通告窗口等开展宣传,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对惠民政策进行传播扩展,向大学生讲解相关政策。利用自媒体宣传学生创新发明成果和校友创业经历,利用专栏设置的办法在门户网站定期公布、更新相关创业政策及创业热点,以方便有需求者查阅咨询。定期评选校园创业之星,选树创新创业模范典型,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2.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调查中发现51.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兼职,探究其中重要原因是希望增加个人的社会经验,以便将来的就业和创业,31.6%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专设课程。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是从事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教师和具有指导创新创业大赛经验的专业教师,高校应根据学科门类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选派教育教学骨干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提高教师团队实践能力和水平,选派高水平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鼓励有创新能力和创业志趣的教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带动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潮流。邀请政府部门就业创业工作人员、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知名创新创业校友开设创客大讲堂,充当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充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人才队伍。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创新创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等部分组成。调查发现占88.7%的学生希望开展专业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构建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模拟训练相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技能大赛等创新活动相结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重视程度不足、创业培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其首要任务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参与并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潮流之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调动校内校外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协调高校的创业活动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生文化知识储备,拓展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1]刘艳华.就业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 [J].科教文汇,2012(10):30-31.
[2]张乔会,田盼盼,罗兴武.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存在问题浅析[J].科技视界,2016(15):49.
[3]王天贞,余佳,肖鑫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淮海地区高校的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