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研究述评

2018-03-19 11:57陈立中
关键词:中俄关系伙伴关系中俄

陈立中,陈 静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格局风云激荡,大国关系关乎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中俄作为相邻的两个在国际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不仅关乎双边,而且影响全球。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与俄罗斯的交流,积极推进在多边领域的深度合作,在重要国际事务中开展的合作,给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对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外许多外交家和学者都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推进十九大以后的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维护稳定外部环境,促进多极化政治格局,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意义重大。

一、关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及原因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是建立在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上的全方位的合作关系[1]。1996年4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提议建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积极回应。2011年6月,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访问俄罗斯,表示中俄要致力于建立“平等互信、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进了两国战略协作。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在阐述中国外交政策时明确提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2]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了新时期的重要命题和重要战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世界大局发展变化,进一步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2013年3月,在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指出,各国要“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他充分肯定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重要性,认为中俄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两国“树立了平等、互信、睦邻、合作的新型国家间关系典范”。2014年5月,他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时提到,要“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更高水平”。同年9月,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3],即“三不”原则,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更加明确。坚定不移地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也是两国领导人的共识。2012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在当今复杂形势下,“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2014年5月,普京再次强调,扩大与中国的交往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选项。中俄关系目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高层的不断推进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2016年6月,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指出中俄关系模式——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世界展示了两个大国之间构建和谐、建设性、平等信任、互利共赢关系的典范,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4]。声明阐明了两国关系持续全面发展的道路。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虽在十八大后才越来越多地出现,但自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平稳过渡以来,两国关系一直稳步发展。经历了“友好国家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发展阶段,近几年逐步形成一种适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新型国家关系模式。这一模式把两国关系不断推向新的高度,被视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对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动因,学者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一种观点认为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认为当今世界从单极霸权向多极制衡过渡,进入“准多极世界”,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要求中俄两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促进国际战略平衡、构建新型国际秩序中加强战略协作,将两国关系提升至新的水平[5]。同时,俄罗斯不少官员、学者也表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处理各项国际事务中,俄中之间的协作意义重大。“鉴于国际分工特点和全球资源分配不均,俄中也注定要开展战略合作。”[6]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基于两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决策。在中国学者看来,中俄之间相似的发展轨道和相近的国家战略任务推动着双方的合作。俄罗斯专家巴扎诺夫与陈寒士 (Alex Gabuev)认为,两国在经济层面的相互依赖也是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因素[7]。能源资源等方面的互补性为中俄之间的交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国因素的变化影响中俄关系走向。中俄与美国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抵触和担忧而采取的遏制方针政策与美国北约东扩不断逼近俄罗斯的举措,都推动着中俄两国在国际上都采取相同的策应,在重大问题上一致联合[8]。同时,美国作为一个不可控因素,既可以“把俄罗斯推向中国,也有可能把俄罗斯拉离中国”[9],现阶段呈现的是推动作用。此外,有学者指出,中俄关系在近年来得以进一步提升与发展,与“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10]。还有学者指出,中苏之间的交好为中俄之间发展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石[11],双方吸取了中苏两党之间的教训,力求“摆脱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两国关系的影响[12]。也有学者指出,中俄现阶段的发展成果取决于双方谨慎务实的态度[13]。

总之,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是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后的理性抉择。当今国际风云变化,各个国家、地区组织等之间的力量博弈和角逐更加明显,为避免零和博弈和战略误判,大国之间尤其相邻大国之间必须加强交流、密切合作。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中国高度重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因为“邻居不能选择”,中俄只能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14]。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曾指出,这不仅只是关乎中俄两国,中俄双方的合作还可以带动本地区,乃至整个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携手向前发展。

二、关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内涵特征的解读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特征进行了解读。

其一,通过对比其他大国关系来解读。有研究者指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明显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结盟关系和20世纪60、70年代中苏的对抗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等原则基础上的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合作关系”[12],两国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不是“依附与被依附、从属与被从属”的关系[15]。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季志业就认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中美、中日等其他双边关系,两国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惠、双赢、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之上,“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在俄前外长伊万诺夫看来,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已经建立了新型大国关系,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首先两者之间没有建立一个针对第三国的同盟或者联盟,其次两者不是相互制衡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平等的关系,再次两者关系更具灵活性,超越了主权的限制,这些都是以往国际关系中所不具有的。这些都表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绝不等同于其他大国关系,更加注重协同性、平等性,强调共同发展、和平发展。

其二,通过深入分析其实质内涵来解读。不少研究者认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当今中俄关系的经典描述和实质。这一关系包含两个构件:“伙伴关系”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基本定位,“战略协作”是重点。具有以下特点:(1)战略性,双方在关键领域的协作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2)非针对性,中俄战略协作模式限于友好合作,而非结盟,并不针对第三国。(3)非意识形态化,中俄以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及非意识形态化为相互关系的基础,并遵循这些原则。(4)协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战略安全协作的带动下,中俄战略协作囊括政治、经贸、军事安全与技术、能源等诸多领域,各领域合作都处于深化状态[16]。而其战略协作的全面性体现为:(1)各个领域呈现出全方位合作的趋势和状态;(2)两国关系的发展体现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官方交往起牵动和引领作用,民间往来则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3)两国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15]。还有研究者指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合作的全方位性、战略性、非排他性以及信任程度较高、对国际问题认知较接近、对话层次高、协调机制较完善”等特点,有别于中国与其他大国所建立的“伙伴关系”[17]。

其三,通过中俄现阶段的合作成果来解读。有研究者指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最初的外交协作逐步扩大到政治、军事、经济和能源合作,互动面不断扩大[18]。“中俄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还有较大空间。”[19]也有研究者从地区合作角度出发,指出中俄两国形成了新的合作格局,“南有中印俄合作机制,北有中俄蒙合作机制”,同时有远东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相对接。还有研究者指出,中俄友好关系“起点高、升温快、会晤多、领域广、力度大、程度深”[1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共同发展时期,即在保持既有的高水平外交策应的基础上,中俄两国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区域一体化战略进行对接合作,充分发掘双方合作潜力,以实现共同发展目标[18]。应该说,目前中俄的战略合作在能源和资源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现阶段中俄经济合作水平跟不上政治发展,两国间的贸易结构不合理性,还存在许多可以相互合作的地方。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日益具有战略意义,相互战略依存加深,利益交叉和碰撞现象增多成为新常态,所以两国需要求同存异,加强相互理解与协调。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指出,从经贸合作方面,中俄之间的务实合作不能仅仅用数字来衡量,它对于中俄两国间的经济安全,结构调整和国家复兴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俄罗斯方面,也有部分精英批评中国搞实用主义外交,且对两国间贸易结构表示很不满,担心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和原料附庸。

综上所述,一方面,多数中俄官员、学者认为,中俄之间是“值得高度信赖”的伙伴关系。两国战略处境高度相似,战略利益相互吻合,战略理念广泛相通,战略格局优势互补。两国在互利共赢原则基础上建立的合作模式,“既可保证双方经济共同发展,又能支撑两国政治关系进一步向好”[20]。另一方面,由于两国历史文化、传统思维的差异和独特的地缘政治影响,中俄官员和学者对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解呈现出差异,战略疑虑仍然存在,战略互信仍嫌不足。中俄双方应该根据新形势,加强沟通协调,全面谋划两国关系的发展。

三、关于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和面临的挑战

中俄存在共同的国际战略利益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近年来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其一,中俄两国有一致的维护世界稳定、构建国际新秩序的立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指出,中俄在推动朝核、伊朗核、阿富汗、叙利亚、乌克兰等国际热点问题政治解决进程中,两国保持密切磋商与配合。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规则,促进公正合理的世界多极秩序的形成过程中,两国相互支持与协作。两国“互相支持、携手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21]。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主张通过开放和团结以及合作共赢的方式来解决全球性问题”[15]。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阿纳托利·安东诺夫指出,俄中交好“为的是加强地区合作、协作、稳定和全球安全”。在全球事务的处理上,俄中有很多共同点,两国都支持依法治理国际事务,因此俄罗斯和中国的协作有利于国际事务的稳定。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步调的趋同和一致性决定了双方“合作才是硬道理”。

其二,中俄国际事务合作有利于应对美国霸权。对于中美关系,国内有学者指出,中美之间是竞争合作的复杂关系,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中美两国在“地区领导权、中国军事现代化、航天与电子及网络领域、产业升级、海洋战略、政治多元、发展模式以及战略互信”等八个方面存在竞争和博弈[22]。两国存在结构性和深层次的矛盾,缺乏战略互信,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中美关系呈现全面敌对状态。对于俄美关系,俄罗斯希望美国能够视其为平等伙伴,但在美国看来,普京所领导的俄罗斯并没有采取西式民主,是一个“异质国家”,俄罗斯被迫处于一种被遏制和打压的状态。特朗普上台后,俄美关系得到缓和。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就提到,对于美国,“俄方始终乐于在平等互尊、顾及彼此利益的原则下展开合作”。但源于双方战略利益深刻对立,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加上太多的历史积怨和不信任,双方关系并没有得到大幅改善。如俄专家费奥多尔·卢基扬诺所预测,“俄美不可能建立任何联盟、战略伙伴关系,甚至不可能有明显一致的目标和任务。”[23]在俄罗斯眼中,特朗普从美国切身利益出发,会对俄释放善意,但双方的角力和博弈不会停止。可见,在中俄学者看来,两国崛起都面临着西方势力尤其是美国的遏制和挤压,双方只有联合起来,抱团取暖,“才能降低各自崛起的成本,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17]。“中俄合作是两国抵御美国霸权的战略利器”,两国相互倚重是形势所需[24]。“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分歧,促进了中俄的高度战略伙伴关系走向新的层次。”[25]

其三,中俄经济利益互补。研究者指出,中俄两国都“致力于目标类似的国家振兴,改革的着眼点都是以扩大同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方向,力求提高经济效益和科技水平”[26]。两国都视对方为提升经济水平的优先伙伴。研究者认为,中俄分别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具有相邻的地缘优势和结构互补优势。俄罗斯利用中国投资“扩大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开采和加工能力”,而“俄罗斯实现能源领域的现代化,中国则是直接的受益者”。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合作,既有助于“俄实质性地开发远东及融入亚太经济圈”,也为“中国东北振兴,保障能源资源需求”添加新的动力[27]。还有研究者指出,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交好能使双方“以较低的防务负担获取相邻区域高质量的安全”,“集中力量应对其他方向的安全隐患”。中国还可以“稳固北疆,走向海洋”,有效处理周边国家海洋争端[24]。俄罗斯部分政治精英认为,虽然俄一直采取亲西方政策,但并未得到积极回应,反而持续受到来自西方的政治军事压力。要加速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发展,需充分利用中俄相邻的优势开发利用新兴的市场。俄罗斯科学院拉林就指出:俄中有接近的战略基础——漫长的国境线,历史的逻辑(成为朋友会比成为敌人更有利),相似的社会价值、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能源关系、投资、俄罗斯太平洋的发展),与西方的矛盾,对很多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的共同做法。对比各种条件后,中国无疑成为俄罗斯对外贸易中的首选伙伴。俄罗斯外交学院院长巴扎诺夫也提到,“俄罗斯需要发展远东,但仅靠俄罗斯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外国合作伙伴的帮助,而中国无疑是首选。”[28]普京则表示,俄罗斯资源丰富,重工业实力雄厚,但面临深刻的低人口危机,东方将是俄罗斯21世纪发展的方向,“西伯利亚和远东拥有巨大发展潜力,这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占有应有地位的重要机会”[29]。地域上的特殊性、经济上的互补性,以及作为新兴经济体变革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共同愿望使中俄关系迈上新台阶。

此外,有研究者认为,中俄“两国没有强烈的利益冲突和不可解决的问题,共同利益多于局部利益”,这是推动中俄关系不断深入发展的动力源。还有研究者指出,中俄双方建立了高层交流的机制,完善了各级别的定期会晤机制,开通了安全直通电话。两国民间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拓展,近年来举行的主题年活动从宏观到微观,越来越有针对性和“接地气”。这是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保障。两国同是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五国等的成员国。这些沟通平台为解决经贸和政治方面的争端提供了良好的协商渠道。两国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也为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保障。对此,有研究者指出,中国同俄罗斯的关系是中国与其他任何国家之间都没有的,双方是通过条约确定下来的大国关系。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教授弗拉基米尔·扎哈罗夫也指出,该条约的签署不仅对两国政治经济合作而且对国际政治稳定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尽管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存在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其一,中俄战略互信仍显不足,少数俄罗斯学者对中国的崛起疑虑深重,舆论杂音不断。由于俄罗斯曾经的超级大国地位,一直以来有种历史优越感,近年随着中国快速崛起,这种优越感逐渐底气不足,戒备心开始上升,担心“邻国移民扩张”、沦为中国的“经济附庸”、政治上“被中国的阴影遮盖”等。2014年1月,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发布的《21世纪的战略(讨论稿)》,将中国的强大列为未来俄罗斯安全的威胁之一。有俄罗斯学者称,俄中战略合作“为俄罗斯带来一系列无力应付的新地缘政治风险”。中国这几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原料和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令俄罗斯倍感忧虑。有部分俄罗斯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正在将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纳入中国的发展经济圈,企图收入中国的版图。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尔盖·格拉济耶夫就提到,俄罗斯如不转向以自身资金来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俄中战略合作伙伴”则将使俄罗斯经济服从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大量中国资金投向俄罗斯燃料能源、农业和运输综合企业,他们将重新面向中国的市场需求。军工企业的发展将符合集安组织和上合组织的对外防御目标。”中国将利用俄罗斯的原料和能源基地对抗美国,俄罗斯经济将“成为中国的附庸”[30]。在这些俄罗斯学者看来,中国的崛起带来的更多是威胁而不是机会。这种不信任和猜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主流媒体的意识,为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阻碍。如在远东地区的开发上,中国的热情越高,就越容易引起俄罗斯的逆反心理,造成一种战略上的误解。对此,国内有研究者指出,两国的特殊的历史渊源阻碍了关系的进一步提升。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存在偏见,对中国的崛起难以适应。俄罗斯国内的亲华舆论并不占绝对优势。当然,也有俄罗斯专家指出,“中国威胁论”是臆想,照出西方文明劣根性。

其二,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相互投资规模不大、双边贸易结构不平衡、双边贸易服务体系发展不完善等问题。中俄两国高层都意识到这些不足,提出要不断扩大相互投资规模,拓宽合作领域。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呼吁,要“使俄中贸易结构更加现代化,实质性提高高科技产品所占份额”[31]。但这并非易事。国内有学者就提出,随着中国提出并在国际上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俄也迎来了合作战略机遇期,但在合作深化进程中也存在不少掣肘因素,如远东、东西伯利亚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市场规模狭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还有研究者指出,基于全球经济和贸易大环境,以及中俄各自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未有明显缓解,两国到2020年实现2 000亿美元的目标面临巨大挑战,俄罗斯迫切希望改变资源依赖型的经济结构,但解决两国贸易结构问题难以一蹴而就。俄罗斯方面,首席经济师塔季扬娜·李森科指出,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竞争力水平低和地缘政治风险等结构性风险使俄罗斯对外国投资者缺乏吸引力[32]。“分析信用评级公司”(ACRA)特罗菲莫娃也认为,中国增长放缓和欧洲维持低增长使出口加速缺乏先决条件[33]。此外,中俄两国在经贸方面的相互信任度也不够高,加之俄罗斯又是一个变数较多的国家,中俄经贸关系在未来将面临较多摩擦。英国《经济学人》一篇文章提到,乌克兰的危机拉近了俄罗斯与中国的距离,但中俄关系并非处于平等地位。在中俄关系上,俄罗斯被迫扮演痛苦而必需的卑屈角色,对中国而言,这一关系有则很好,但并非必需品。在军事武器的出售和能源合作问题上将不可避免的出现摩擦与争端。有俄罗斯学者称,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出现危机时,中国在后苏联空间特别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持续上升。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冲突使中国成为主要的受益者。可见,尽管俄罗斯政界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支持,但部分俄罗斯学者仍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示疑虑,担心其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遭到中国排挤,从而失去其主导地位。少数中国学者也认为,俄罗斯一方面需要中国经济上的大力扶持和国际外交上的援助,另一方面以历史遗留的大国思维和过于谨慎的态度来判断中国的战略意图,这些势必加大深化两国经贸合作的难度。

其三,俄罗斯霸权思想仍有遗留,过于强调自身利益最大化,缺乏双赢的思想。有学者提出,中国强调自身发展、不谋求霸权、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与俄罗斯注重外部竞争的强国政策存在一定矛盾,俄罗斯对中国“防范”和“借重”并存,一方面忌惮中国过于强大,一方面借重中国与美国抗衡[34]。学者们认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俄奉行实用主义和均势外交,注重利益交换和显示自身立场、大国影响,严重制约了两国的合作空间”。有研究者就提到,“随着中俄实力差距拉大,俄战略地位抬升,俄对华的政策不可避免的带有更多大国制衡的色彩”。“作为中俄经贸关系最重要也最富政治含义的能源合作,近些年在很大程度上因俄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波折重重。”[24]要使中俄投资合作取得大的进展,俄罗斯必须改善投资环境[12]。还有研究者干脆说,“俄罗斯靠不住”,认为其战略重点在独联体和欧美,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带有权宜性。

其四,面临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分化弱化。西方国家将中俄崛起视为对西方世界的重大挑战,必然采取各种政策不断打压、遏制两国崛起,这些外部因素也将影响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对此,学者们大多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研究者就指出,基于两国根本利益需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但由于“在单位个体和国际层面都存在许多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因素,中俄关系仍然面临挑战”[19]。还有研究者提到,中美俄三国相互借重又彼此防范,“俄罗斯是中国的主要战略伙伴,美国是中国主要的战略对手”,俄美关系与中俄关系相互牵制,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关系”[35]。也有研究者认为,虽然美国因素促使中俄两国在战略上联合起来,但美国不断调整其外交政策,通过诱压以离间两国关系,“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俄战略合作的范围和力度”[31]。此外,有研究者认为,中俄“两国的人文交流和合作还没有跟上经济、政治的合作步伐”,俄语在基础教育中的萎缩增加了两国人文交流的难度,影响了两国经济合作的后劲[36]。

总之,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虽然存在众多有利条件,但两国关系总体上呈现“政热经冷”、政治上互信不够、舆论上存在杂音、军事上存在沟壑。加之,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的干扰,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四、关于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和前景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发展新形势下的中俄关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坚定发展面向未来的关系,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坚定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彼此密切合作、取长补短;坚定发展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上述论断为未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明了路径。

增强内生性、优势渗透性并促进共荣性是确保未来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24]。尊重和合作将是下一阶段中俄提升关系的重点。因此,国内专家学者针对中俄两国关系面临的“政热经冷”、经贸合作潜力释放不足、双方战略互信不够、大国制衡等问题提出了诸多应对措施。有专家提出,“中俄两国应把良好的政治氛围转化为务实的经贸合作”,重视科技领域的优势互补性合作,积极推动能源领域的互惠互利合作,积极推进两国毗邻区域的合作,加强投资合作[12]。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作用,抓住中俄自贸区的契机,发挥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优势”;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有益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的新的合作机遇”[37]。在能源合作方面,有专家提出,要妥善处理双方利益关系,需加快探讨在中亚地区合作的途径和领域,通过上下游产业合作捆绑两国利益,双方在价格谈判中能够互谅互让[38]。在军事合作领域,有学者针对双方互信度不够、技术合作的具体方式有待改进等障碍提出,未来开展对俄军事合作,必须“以新安全观为指导,以国家利益作为开展军事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原则,切实做到互利共赢”[39]。要将中俄“加强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合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35]。两国协调行动,推动全球和平与稳定。在人文合作领域,有研究者提出,要着眼长远,“深化中俄人文合作”,特别是青少年交流,传承世代友好的共同理念,“促进两国民心相通”,使两国关系更富有活力[40]。在东部开发合作方面,有专家提出,俄罗斯东部开发是中俄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机遇,中俄双方需正视阻力: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妥善处理双方利益关系,扎实和全面提升双方务实合作,完善两国在东部开发合作的保障措施,积极探索开发俄东部的多边合作平台。在推动双边合作的态度上要积极主动,行动上要认真务实。有学者就此提出,要确保中俄合作取得实效,应该构建互信互利而具有远见的理念,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在路线确定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合作[41]。还有学者提到,推动中俄务实合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互利双赢的精神。既要看到“对俄投资既有重大机遇也有不小风险”,又要“避免以‘救世主’心态对待极富自尊心和‘弥赛亚情结’的俄罗斯民族”。必须依据“三不”原则,挖掘两国内生性动力。

绝大多数俄罗斯专家认为,俄中两国在能源、交通、物流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意义深远。有专家提出,要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推进物流建设,打造物流合作平台,发展合作,消除障碍”;“建立亚洲—美洲跨大陆桥的国际大通道,有效开发欧亚大陆东北部地区的资源”;“建设欧亚空间的走廊,建设交通运输干线,在完善金融外汇环境的条件下,从总体上使生产多元化”[42]。在人文合作和民间交流方面,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多次强调民间交流的重要性,指出在中国人民的命运中俄罗斯及其人民起到了重要作用[43]。俄外交部副部长莫尔古洛夫也提到,需要不断深化文化-人文领域的协作,这是巩固俄中关系社会基础和强化两国人民友好纽带的关键所在。

中俄学者都认为,两国的发展既有共同利益的交汇也有矛盾冲突的碰撞,要推动合作持续向前发展,双方应“立足于共同利益、包容差异,进行战略性经营”[44]。

未来中俄应该构建伙伴关系还是盟友关系?学者们持有不同见解。国内方面,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结盟之路不是保障安全的护身符,中俄“两国已经建立起比较高的政治互信,未来将保持全面合作的势头”,但不会“把结盟和集团政治作为对外政策的选项”[45]。也有学者指出,“从短期看,中俄将继续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长期看,中俄不排除再次结为军事-政治联盟的可能性”[31]。还有学者提出,应在“结伴而不结盟”的方针指引下,推动两国关系迈向新高度,逐步形成准同盟关系。国外方面,俄罗斯有学者指出,从两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在现代国际关系视域下,俄中两国形成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比同盟关系更为重要[46]。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人民共同愿望,也是两国振兴的需要,合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但有部分美国学者秉承冷战思维,把中俄关系说成是共同反对西方的盟友关系。布鲁金斯学会的主席特尔博特(Strobe Talbott)认为,中俄走近的针对目标是美国,“一个冒险主义的俄罗斯与日益强势的中国正在把阻挠美国的国际安全政策以及削弱美国在一些被他们看来是其势力范围的地区的盟友关系作为他们的共同事业”[47]。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也说到,按照传统的均势理论,美国的领先地位应当用中俄伙伴关系来抵消。同时他也认为中俄关系严重失衡,从这些失衡来看,“俄罗斯不会愿意同中国结成紧密的军事联盟”,中国不会为了与俄罗斯的某种“极权联盟”而拿自身的经济发展战略冒险[48]。可见,无论是基于历史层面的推测,还是基于现实局势的考量,国内外的研究都认为中俄在走近,这些论述中折射出近期中俄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对于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前景,国内外学者见解不一。国内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对中俄关系有着理性的判断并对两国发展怀有美好愿景。总理李克强在中俄总理第二十次定期会晤后的总结发言中表示,“中方对中俄两国未来合作前景充满信心,对务实合作签署的文件落实有信心。相信中俄会有更多的合作点产生,使中俄合作迈上新的台阶”[49]。也有专家提出,俄罗斯具有发展与东盟关系、拓展东南亚市场的独特优势。中国也已经成长为本地区重要的力量。两国合作前景广阔,将“为构建和平稳定的亚太地区发挥积极作用”[50]。还有专家提到,只要我们坚持履行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继续发展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我们就不仅会为两国创造更大的发展机遇,而且会为世界和平和地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51]。在合作具体领域,如能源合作领域,中国驻俄大使李辉认为,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中俄能源合作一定能取得更多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新成果,有力维护中俄两国能源安全,促进两国经济社会深入发展,也将对国际能源合作格局产生积极影响”[52]。在远东开发方面,有学者提到,“中国参与俄远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东北地区的振兴,同时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俄罗斯远东大开发来说也是一次历史性重大机遇”[53]。“中俄在远东的经贸合作还有巨大潜力可挖。”[54]投资合作方面,有专家提到,“俄罗斯对中国投资有很大需求,同时也在不断降低中国投资者进入俄市场的门槛,中国拥有资金优势,两国投资合作大有可为”[55]。

大部分俄罗斯学者认为,未来中俄各领域合作十分令人期待,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关系对双方都有利,两国关系发展前景光明。都支持双方加深交往和合作。学者谢尔盖认为,两国之间的关系从20世纪末到今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以及共同发展[56]。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认为,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未来几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基石,为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契机[57]。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俄双方相互尊重,协调合作,将促进欧亚地区繁荣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季塔连科提到,俄中关系发挥了“谐振器”作用,客观推动了合作伙伴全球影响力安全稳定地增长[58]。奥莉雅认为,中俄两国领土边界问题的成功解决,为中国的进一步外交战略布局打开了新局面,两国在边境地区的经贸发展与文化交流将会“为新时期大国关系的构建与发展建构一种新的可供借鉴的模式”[59]。但是,俄罗斯国内的舆论场中,仍有少部分精英和民众对两国加深交往存在负面认知,特别是对中国加大对远东地区的投入抱有疑虑。他们认为两国合作关系不平等,俄罗斯的角色“是开采原料和进行原料初加工,中国的角色是将加工原料制成消费者需要的商品”[60]。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学者则对中俄关系总体上不看好,其中一部分对中俄合作前景持怀疑态度。不少美国学者认为,中俄缺乏战略互信,且同为崛起中的大国,在战略空间上必然存在竞争关系,无法形成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美国亚太地区问题专家伊丽莎白·维什尼克提出,中俄伙伴关系尽管越来越密切,但双方在一些领域存在不同的利益,发展前景不确定[61]。有美国政府官员认为,中俄两国关系历史复杂、相互之间不信任且存在深层的经济差异,容易分道扬镳[62]。不过也有少数西方学者认为,同为正在谋求复兴或崛起的中俄,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基于一致,所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能够保持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有文章提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最近一些年在不断深化。德国也有部分专家认为,中俄伙伴关系比西方认为的更牢固。

五、对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研究的评价

总体来看,国内外专家学者多视角、多层面探讨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很多富有真知灼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国外学者的评价两极现象比较明显,俄罗斯与中亚的学者总体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评价很高,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中俄关系的研究存在明显的政治偏向,对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理解不充分,没有认识到其实质是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与传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差异,因而对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战略疑虑较多。如认为中国的崛起会使俄罗斯成为中国的附庸,担心中国强大后会对俄构成现实安全威胁,觉得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会挤占俄的“传统势力范围”等等,实质上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国内学者对当前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比较深入,成果多,评价高。当然,对于巩固和深化这一新型大国关系,还有许多的新视角可以探究。当前,在通胀席卷俄罗斯、俄罗斯经济结构矛盾积重难返、俄罗斯与美欧关系紧张、叙利亚局势恶化、南海争端复杂化、“萨德”入韩、朝鲜核爆、特朗普政府政策多变等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深入研究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俄新型大国关系,进一步彰显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大国外交,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具有现实性与前瞻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探析[J].俄罗斯学刊,2015(5):32.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N].北京日报,2014-09-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6/c_1119111908.htm,2016-06-25.

[5]王海运.新形势下的中俄关系[J].俄罗斯学刊,2014(5):36.

[6]俄罗斯媒体:美国无法动摇中俄战略合作[EB/OL].http://www.chinaru.info/News/shizhengyaowen/47303.shtml,2017-04-11.

[7]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深厚——访俄罗斯外交学院院长巴扎诺夫[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6/18/c_124874365.htm,2013-06-18.

[8]刘莹.共有观念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构建主义理论为视角[J].东北亚论坛,2013(4):1.

[9]王树春,刘思恩.俄罗斯新亚洲战略及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J].当代亚太,2015(6):99.

[10]邢广程.中俄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成功实践[J].当代世界,2015(5):6.

[11]朱佳木.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5):74-77.

[12]陆南泉.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0-29.

[13]刘怡.从大历史看中俄关系变数[J].南风窗,2013(19):67.

[14]李静杰.“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在纪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致辞[J].黑河学刊,2011(6):5.

[15]邢广程.中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J].世界经济于政治,2016(9):14-18.

[16]柳丰华.中俄战略协作模式:形成、特点与提升[J].国际问题研究,2016(3):1-12.

[17]王树春,万青松.论新型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结伴还是结盟?[J].当代亚太,2013(4):4-22.

[18]柳丰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外交策应到共同发展[J].俄罗斯学刊,2015(6):9-17.

[19]Fred Weir.With US-Russia Relationship Toxic,Moscow Looks to Strengthen Ties with China[EB/OL].http://www.csmonitor.com/World/Europe/2013/0322/With-USRussia-relationship-toxic-Moscow-looks-to-strengt hen-ties-with-China,2013-3-22.

[20][俄]Д.В.苏斯洛夫,王超.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中关系前景[J].西伯利亚研究,2016(5):31.

[21]高飞.中俄维护全球稳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N].人民日报,2016-06-29.

[22]金灿荣,赵远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3):50.

[23]俄专家预测俄美关系前景:关系会缓和但不应期望过高[EB/OL].http://www.cankaoxiaoxi.com/world/20161128/1468629.shtml,2016-11-28.

[24]王生,罗肖.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与路径[J].现代国际关系,2013(7):41-49.

[25][俄]亚力山大.科罗廖夫.体系制衡、地区对冲与中俄关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7(1):120.

[26]俞邃.论中美俄三角关系[J].当代世界,2015(7):4.

[27]石泽.推动中俄能源合作迈上新历史高位[J].瞭望,2016(23):54-55.

[28]专访: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深厚 访俄罗斯外交学院院长巴扎诺夫[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6/18/c_124874365.htm,2013-06-18.

[29]Putin.Address to the Federal Assembly[EB/OL].http://en.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17118,2012-12-12.

[30]СемьсценариевдляРоссииСергейГлазьевдаетсемьсценариевразвития для России[EB/OL].https://www.gazeta.ru/business/2017/02/25/10543481.shtml,2017-02-25.

[31]俄总理吁俄中贸易结构更加现代化以促现代经济发展[EB/OL].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10/5165224.html,2014-10-13.

[32]三大评级机构展望俄罗斯经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28/c_128574326.htm,2015-12-28.

[33]КудамчитсяэкономикаРоссиипопрогнозубольшой рейтинговой“тройки”[EB/OL].https://ria.ru/economy/20151222/1346727775.html,2015-12-22.

[34]刘莹.中国和平崛起与俄罗斯强国政策矛盾辨析[J].西伯利亚研究,2015(2):50.

[35]王海运.特朗普上台后俄美关系的走向及其对中俄关系的可能影响[J].俄罗斯学刊,2017(1):5-9.

[36]王玥,孙立鹏.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下的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78.

[37]贾浩杰.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5(10):175.

[38]石泽.构建牢固的中俄能源战略伙伴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15(5):26-37.

[39]李抒音.对中俄军事合作的历史考察与思考[J].俄罗斯学刊,2016(3):5.

[40]常远.深化中俄人文合作,促进两国民心相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0/20/c_128338537.htm,2015-10-20.

[41]冯绍雷.中俄合作有巨大空间,也有艰难过程[EB/OL].http://www.guancha.cn/FengShao Lei/2016_06_28_365656_2.shtml,2016-06-28.

[42]第二届中俄经济合作高层智库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1/c_128305932.htm,2015-10-11.

[43]Mikhail Titarenko.Kitai'-Nash SOSED[J].Nash sovremennik,2013(5):162-182.

[44]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中俄关系研究报告[R].2015-04-08.

[45]傅莹.中俄关系:是盟友还是伙伴?[J].现代国际关系,2016(4):1.

[46][俄]В.Ф.佩切利察,粟瑞雪.俄中关系的新阶段:同盟还是战略伙伴关系?[J].俄罗斯学刊,2015(4):69.

[47]美中俄走向新冷战?[EB/OL].https://commondatastorage.googleapis.com/letscorp_archive/archives/109056,2016-08-18.

[48]美媒:中俄关系严重失衡难结盟挑战美国[EB/OL].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5/0115/629457.shtml,2015-01-15.

[49]外媒:中俄总理重申携手应对新挑战[EB/OL].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51218/10307 98.shtml,2015-12-18.

[50]冯绍雷.中俄将为构建和平稳定的亚太地区发挥积极作用[EB/OL].http://news.cri.cn/20161214/4aba57ce-b53b-9f6e-d805-700edfd81a67.html,2016-12-14.

[51]李永全.中俄关系是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纪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十五周年[N].光明日报,2016-06-26.

[52]中国驻俄大使:中俄双边贸易额有望继续上升[N].经济参考报,2016-12-22.

[53]李晓如.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对外经贸,2016(9):10.

[54]王宪举.抓住远东发展机遇需中俄齐心协力[EB/OL].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6-06/9072154.html,2016-05-28.

[55]俄中两国将举行投资与能源领域的合作委员会会议[EB/OL].http://sputniknews.cn/russia_china_relations/201704111022313220/,2017-04-11.

[56][俄]谢尔盖·列昂尼德维奇·齐赫文斯基.俄罗斯友人看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57][俄]安德烈·杰尼索夫.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方向[J].中国投资,2015(7):50-53.

[58]Mikhail TITARENKO.Vladimir PETROVSKII'.Rossiia,Kitai'i novyi'mirovoi'poriadok[N].Mezhdunarodnaia zhizn',2015-3-3.

[59][俄]奥莉雅,索雅辉.浅析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以中俄在边界领土的合作为例[J].中国与世界,2015(4):139.

[60]Фридрих АхмедовичТринич.Асимметриястратегиче скогопартнерств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связиРоссиииКитая[N].достижения и подводные рифы.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19ноября2008.

[61]深化中俄合作 共护世界和平——各界积极评价习近平主席出席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EB/OL].http://www.mod.gov.cn/intl/2015-05/10/content_4584115.htm,2015-05-10.

[62]中俄接近,美国之忧[EB/OL].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41109/c09diplo/?mcubz=0,2014-11-09.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伙伴关系中俄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专利条款研究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透明度规则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俄罗斯社会舆论中中国形象认知的“二律背反”——以近年俄涉华民调为考察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