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璐璐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辽宁 沈阳 100122)
在国家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政策指引下,我国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的通过率逐年上升。但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英语教学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方面,甚至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通过A、B级考试后,能达到四、六级的考核要求,这导致以职业应用能力为特点的高职英语教学核心目标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的这种教学趋向对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影响非常明显:从人才市场需求来看,由于全球经济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人才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明显提高,现有的普通英语课程难以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需求;从学生自身需求来看,大多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就业导向和专业英语知识需求,普通英语课程中强调语法和句式的研究型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活动需要。实际上,教育部高教司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就已经强调,“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为最终教学目的。根据教育部的这一文件要求,一些财经类高职院校开展了针对特定专业的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尽管教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普通英语教学向ESP教学的转化,但由于缺乏对ESP教学的系统研究,部分院校将ESP教学简单理解成用双语讲授专业课或单纯采用项目化教材授课。这仅仅从形式上改变了原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并没有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质转变,也就无法达到开设ESP课程的目的。只有采用符合ESP教学需求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高职英语ESP教学的转向和向高职教育本性的回归。
学界普遍认同的ESP定义是由Hutchinson & Waters提出的,ESP是指与某一学科或某一职业相关的英语,是为了满足学习对象的特定需求和特殊目的而设计的英语课程[1]。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研究实际,对ESP作出了进一步界定。程世禄、张国扬将ESP简单地理解为“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2]。秦秀白(2003)从整体观的角度提出,ESP是一种教学途径、教学方针或教学理念[3]。张亚梅(2008)认为,ESP 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4]181。王友良(2008)则概括性地指出,ESP 是一种教学方式,内容和方法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5]。杨枫、孙凌(2013)在研究中对ESP课程特征进行了阐述,包括以满足学习者的特定要求为教学目标,以某一专业、职业的相关实践活动为教学内容,以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为教学重点[6]。
根据以上的ESP定义及课程特征,我们将财经类ESP课程界定为与财经专业、职业及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以满足学习者的财经相关学术和职业需求为目的的英语课程。由于财经类ESP课程的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提高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并且有特定的学习内容,因此,其课程教学模式与普通英语教学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
1.教学内容以语言知识为重点
与普通英语教学相比,ESP的课程内容更注重语言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普通英语的教学过程旨在通过词汇、句式和语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技巧,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ESP的教学内容则是借助相关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专业领域内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财经类ESP课程,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以经济、财务、金融、证券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语篇,增加对财经类英语专业词汇和语言特点的了解,提高专业语言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2.教师能力要求语言与专业知识兼备
ESP是语言类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同时,ESP与某个学科密切相关,这又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掌握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ESP教师应该是具备某个学科专业背景的语言课教师。就财经类ESP课程而言,授课教师应该是掌握经济、财务、金融、证券等相关职业及专业化知识的英语教师。但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对ESP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而且受到现有教学资源的限制,所以它们的财经类ESP课程都由专职英语教师讲授,其语言知识丰富,但专业知识缺乏。专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句式分析和语法翻译等方法,对具有财经专业特点的词汇用法和语言规律鲜有总结,这与以财经类ESP的教学目标大相径庭。
3.学生需要具备语言基础
普通英语教学以词汇语法知识为教学重点,突出基础共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ESP教学以满足学习者的实践需要为重点,突出学科领域的专业化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财经类ESP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财经类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财经类ESP教学应该遵循语言教学中“先基础,后专业化”的基本规律,即学生通过普通英语学习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之后,再进行财经领域内相关学科的ESP课程学习。考虑到现阶段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可以先开设一年的普通英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二年级时开设ESP课程以拓展其专业技能。
4.教材体现专业语言特点
ESP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ESP教材在内容、体裁上具有相关专业领域的语言特点。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语篇、文件,展现专业语言特点和修辞技巧,以达到指导相关专业交际的目的。语篇内容在选择上需注重语言的代表性,特别是要注重选用一些能够集中反映相关领域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实用性文章,而对于教材内容的专业性和难易程度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以免语篇本身的可读性被过强的专业性和过高的难度削弱。就财经类ESP课程而言,教材内容需要体现财经类相关专业的语言特点,采用能够突出经济、财务、金融、证券等专业特色的语篇和实用性文体,以帮助学生提高财经英语的运用能力。
高职院校财经类ESP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财经类相关专业岗位和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语言实践能力。由于ESP教学在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各院校的ESP课程建设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ESP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ESP教学以提高学习者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能力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根据未来就业需求和职业需要设定教学内容。现阶段高职院校财经类ESP课程设置大多沿袭普通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形成具有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的高职特色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词汇—句式—语法—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即便有时以少量专业语篇为授课内容,也难以充分体现专业语言的特点。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教师授课意愿下降,更使得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对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ESP教学方式没有突出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进而使其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职财经类ESP的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全面的学习需求分析和目标需求分析基础上,并据此设定特定的目标和方向,突出财经类ESP的职业应用特色和岗位实践要求,以适应本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个性化职业需求。
2.ESP教师的师资水平与教学目标不相符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高职院校各专业需结合本专业实际开设配套的专业英语课程。为配合这一规定,各高职院校在新一轮教改中相继开设了与本专业相关的ESP课程。但由于受到教学资源不足和ESP教学理念研究不够的影响,多数ESP课程教学效果较差。与普通英语教学相比,ESP课程的特定教学目标对ESP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ESP的语言属性要求担任ESP课程的授课教师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其次,ESP的专业属性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最后,以上两点要求ESP教师必须熟悉ESP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就财经类ESP教学而言,合格的财经类ESP任课教师应该是兼具英语语言能力和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教师,能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但是,在当前环境下,符合条件的ESP教师数量极少。较为常见的情况是,ESP教学由英语基础扎实的语言类教师或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财经类专业课教师担任。因此,高职院校亟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ESP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培养合格的专职ESP教师,提高ESP教学效果。
3.ESP课程评价体系与实际教学内容不相符
课程评价体系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其目的在于合理调整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以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并最终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在ESP教学中,课程评价标准应该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能够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而避免单一的量化指标。然而,当前高职院校ESP课程评价仍然比较看重理论知识考核,实际应用的测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鲜有指标能够反映学生的ESP能力。财经类ESP课程也存在同样问题,各校对财经类ESP课程的考核多以笔试为主,侧重对专业词汇和语篇翻译的考评,以考试分数作为对课程的最终评价。这种评价标准显然与倡导素质教育和提高职业技能的ESP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实际上,高职ESP课程的评价体系应以考核实践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如财经类ESP课程,即应该重点考查学生在经济、财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由于技能的形成具有过程性,因此评价体系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跟踪评价。正如张亚梅(2008)所言,这样的评价体系既能起到考核评估的作用,也能起到反馈激励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并最终获得技能[4]181。
财经类ESP旨在满足财经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作为突出专业特点的职业技能课,财经类ESP课程需要采用区别于普通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
1.在ESP教学中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财经类ESP课程在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ESP课程要求授课教师既要精通英语又要掌握专业知识,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要求打破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ESP教学中的难题。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资源的广泛性和开放时间的灵活性。资源广泛是指网络能够根据学生自身需求提供学习内容,学校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课件、慕课、多媒体视音频等,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开放时间灵活是指网络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合理适当的学习时间,以方便那些因为特殊情况如生病、实习等不能参加正常课堂学习的学生。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建立的教学资源平台还可以实现互动交流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音频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程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同时也对其学习情况作出跟踪评价。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语言课堂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ESP教师应该利用和开发包括应用软件包在内的多种有效渠道,突破时空的局限,满足学生对ESP课程的学习需求。
2.在ESP教学中注重“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结合
ESP教学是针对专业领域英语语言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英语运用能力,即培养学生如何在“实际行动”中学习。 因此,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符合ESP课程的教学目标,适用于ESP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针对不同的ESP教学对象和内容,采用“引导文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具体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特定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ESP教学初期,为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和流程,教师可以运用“引导文法”在教学内容中设置引导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行动并及时就行动结果作出评价。这种引导式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教师的提出问题,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再如,也可以将教学内容按教学目标的不同划分为几个教学项目,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根据教学情境扮演不同角色,在相互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专业英语交流。这种结合“角色扮演法”和“项目教学法”的小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体验不同岗位的职员所需掌握的专业英语技能。
财经类ESP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财经领域相关职业和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但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这一突出职业特点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给ESP教学模式打开了新的局面。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教学资源和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基于行动导向的ESP教学策略也为ESP教学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教改方向。因此,利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解决高职财经类ESP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财经类ESP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om,Waters Ala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69-91.
[2]程世禄,张国扬.ESP教学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51-54.
[3]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9-83.
[4]张亚梅.高职ESP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0).
[5]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08-110.
[6]杨枫,孙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