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钧 ,张耀武 ,蔡 冰
(1.洛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洛阳471000;2.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00;3.河南省冷水鱼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洛阳471000)
洛河鲤鱼是洛河水系中品种最优的鱼类之一,历来被颂为鱼类上品,古有“洛鲤伊鲂,贵于牛羊”之说[1],是我国宝贵的鱼类资源。201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洛河鲤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了更好的掌握和开发利用洛河鲤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洛阳市水产站、洛阳师范学院春季和秋季分别对洛河鲤鱼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2016年5月和2016年10月在洛河河上不同位置设置7个采样点,利用地笼、撒网等工具、电子捕鱼和购买垂钓人员的钓获物,共收集到样本2442尾。对全部样本的基本形态(包括体长、全长、体重)进行测量,样本的分类采用纳尔逊分类系统。对洛河鲤鱼去下鳞片带回实验室观察鉴定其年龄,随机对已达性成熟年龄的46尾洛河鲤鱼进行解剖观察,确定其雌雄性别,记录性腺发育分期情况,性腺发育期判断的标准是根据国内常用的六期标准划分方法。
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标本36种(表1),隶属于4目、8科、36种;其中,鲤科鱼类24种,占66.67%;另外7科仅占33.33%,包括鲿科4种。占11.11%,鳅科3种,占8.33%,鲇科2种,占5.56%,鲇科、胡子鲇科、鮰科、鳢科、合鳃鱼科各 1种,各占2.78%。
鱼类组成分析 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2442尾,共计57256 g,鲤科鱼类占绝对优势,计2184尾,占渔获物总尾数的88.9%,其中食用鱼的数量24.27%,其他小杂鱼数量占75.75%,大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偏少。对洛河鲤鱼进行年龄鉴定,其中1龄鲤鱼占绝对优势,比例为81.75%,2+龄鲤鱼占16.79%,3+龄鲤鱼仅占1.46%。捕获鱼类的体重总体偏小,平均体重为49.2g,洛河鲤鱼的平均体重138.6g,最大个体的洛河鲤鱼也只有682.5g。
2.2.1 生长
根据对46尾洛河鲤鱼标本的测量和生长推算,从平均年增长来看,2龄以前增长较快,此后逐渐减慢。这一特点与其他鲤鱼的生长情况大体一致。
体长与体重的相关公式,经计算为:W=0.1614L2.456
体长:体高=3.34±0.44
体长:头长=4.03±0.47
尾柄长:尾柄高=1.09±0.22
2.2.2 生殖
据调查统计,洛河鲤鱼雌雄比为1:1.16。雌、雄性成熟年龄分别是2冬龄和1冬龄。雌鱼性腺Ⅳ期时的成熟系数自13:5~26。绝对怀卵量,从2800~16000粒,相对怀卵量,56~382粒/g体重,平均为228.7粒/g体重。
表1 洛河鲤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名录
?
按照不同标准对保护区的鱼类生态类型进行分类[2]。从鱼类的栖息水体来看,主要有静水定居型、溪流定居型两类。静水定居型主要生活在河面宽阔、水体流动较小、饵料生物较丰富的河段中,如雅罗鱼亚科、鲴亚科;溪流定居型鱼类主要生活在水浅,河流底质多为石砾、卵石的河段,如鳅科。从栖息水层来看,主要有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这些鱼类游动迅速,在水体的中上层捕捉食物,如雅罗鱼亚科、鲢亚科鲢、鳙等鱼类。生活在水体下层的鱼类,主要以下层的生物作为饵料,如鳗鲡目、鳅科鲇形目、鲈形目等鱼类。从食性来看,主要有滤食性鱼类,如鲢鱼、密鲴等鱼类;草食性鱼类,如草鱼等鱼类以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要食物;动物食性鱼类,如鳙鱼滤食浮游动物、乌鳢、鲇鱼等鱼类;杂食性鱼类,如鲤、鲫等。
洛河鲤鱼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洛河的中游,它的鱼类组成洛河水域的鱼类组成基本一致,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分析,上世纪50~60年代,洛河水域鱼类资源最为丰富,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洛河水域鱼类资源急剧减少,渔业产量相比建国初期水平下降了80%,并直接导致了当时在洛河流域作业的集体专业捕鱼队的解散。近年来洛河鲤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鱼类资源种类逐渐减少,呈现个体小型化,小型杂鱼数量增多,鲤科鱼类占优势的现象[2]。
洛河鲤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由于洛阳盆地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在河道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水域。有水流平缓的河汊,水草茂盛,背风向阳,水温适宜,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环境良好,人为影响较少,主要区域处于自然状态。但是由于洛河上游故县水库的修建,再加上洛宁、宜阳县洛河河道橡胶坝的建设,使原本流动水域变为静水水面,大大降低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河饵料生物的多样性,对鱼类繁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外来物种的入侵,如胡子鲇、斑点叉尾鮰等一些原来没有在洛河水域自然分布的鱼类被引入该区域并对土著鱼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通过鱼类增殖放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洛河鱼类资源量和群体数量,改善了洛河水域生态环境,但是,由于一些不科学的放流鱼类种类、不健壮的放流鱼类种质、不合理的放流鱼类数量会对自然渔业生态产生影响。鉴于目前的情况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保护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持保护区鱼类资源的多样性,对保护区内具有潜在养殖价值的珍稀鱼类进行驯化养殖,使之成为主要养殖品种,对渔业结构调整和渔民经济收入产生帮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