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医内外治法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浅析

2018-03-18 15:50邓卫芳王友球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脂溢皮屑凉血

贾 颖,邓卫芳,王友球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又名脂溢性湿疹,好发于头皮、颜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域,成人和新生儿多见,可伴有不同程度瘙痒[1]。脂溢性皮炎是常见皮肤病,历代文献记载的病名有“头风白屑”“面游风”“白屑风”等,如清代祁坤《外科大成·面部》有:“面游风,初发微痒,次如蚁行。面目俱肿,更兼痛楚。”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云:“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脱之又生。”现代医学对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中医药对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相对全面,多从“肺热”“风燥”“湿热”等立论,疗效显著,相较西医治疗而言,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有明显优势。临诊依据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理论多认为脂溢性皮炎与肺、脾、胃关系密切,临床治疗以此为辨治原则,收效甚著,现对其分述如下。

1 从肺热而论

1.1 古代文献记载中与肺的关系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部位在皮肤,肺在体合皮毛,故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肺脏关系密切。肺为娇脏,易感外邪,邪留肌肤,郁久化热,而发为本病。肺热是其常见内因,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载有:“头风白屑,……此本于肺热也。”肺热日久耗伤气阴,肺气虚不御外邪,复感风热,卫表不固,风热之邪留滞肌腠,日久化燥,耗伤阴血,形成干性脂溢性皮炎,表现为淡红色斑片,片状白色糠秕样鳞屑堆叠等,临床多辨证为风热血燥证。

1.2 常见证型

“风热血燥证”其表现多发于头面部,为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枯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数。治则:疏风清热,养血润燥。

1.3 典型案例

赵某,女,53岁,2016年4月12日初诊,病史:颜面部起红丘疹、瘙痒、脱皮屑2年。自述2年前无明显诱因颜面部开始起红丘疹,瘙痒明显,偶有抓破结痂,头屑明显增多,时轻时重,久治不愈。现症见:颜面部散在淡红色丘疹,瘙痒,脱皮屑,头屑明显,口干,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面游风。辨证:风热血燥。治法:祛风清热、养血润燥。方药:天花粉30 g,白茅根 30 g,板蓝根 30 g,茜草 9 g,紫草 6 g,薏苡仁30 g,荆芥12 g,防风6 g,甘草6 g。7剂,水煎,上方口服及外洗。2016年4月19日二诊,服上方后,皮疹稍有消退,瘙痒症状减轻,仍有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上方加玄参9 g,麦冬12 g,14剂,水煎服及外洗。2016年5月3日三诊,服上方后,皮疹基本消退,瘙痒、口干等症状消失。继服上方14剂巩固疗效。随访3月无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为中年女性,女子以血为本,七七之年,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为阴虚血燥之体,复感风热之邪,风热燥邪蕴阻肌肤,肌肤失养而致,治宜祛风清热,养血润燥。本方根据赵炳南“凉血五根汤”[2]化裁而来,方中天花粉、白茅根清热泻火,生津润燥,阴液得复,虚热自除;紫草、茜草清热凉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板蓝根清热解毒;川牛膝、薏苡仁取自“四妙散”清热利湿之中寓引热下行之意;荆芥、防风解表疏风;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清热,养血润燥之功效。

2 从肠胃湿热而论

2.1 古代文献中与脾胃关系的论述

《内经》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皮肤荣润光泽,若夜寝过迟、过食辛辣等因素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内生湿热,熏蒸肌肤,日久而生为潮红斑片、油腻性痂屑,甚则糜烂流滋等湿性型脂溢性皮炎的表现。王肯堂曰:“面游风毒,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浓味……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属足阳明胃经。初觉微痒如虫蚁行,搔损则成疮,痛楚难经。”肺胃关系密切,肺经之热易循经传入脾胃与大肠,故脾胃受邪则易生湿热,湿热下注大肠,易生便秘,化热生毒,上攻于面,而成湿性型脂溢性皮炎,辨证为肠胃湿热证。

2.2 常见证型

“肠胃湿热证”多见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健脾清热除湿。

2.3 典型案例

张某,男,41岁,2016年2月27日初诊,病史:颜面、头颈部起红斑、脱皮屑3年余。自述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红斑、脱皮屑,后延及颈部,有油腻性痂屑,期间多次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现仍有额头、鼻翼两侧及颈部皮色红、油腻性结痂、脱皮屑,伴瘙痒症状。平素汗多,易感冒,饮食欠佳,喜食辛辣之品,偶有饭后胃脘部胀满不适,大便黏腻,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面游风。辨证:肠胃湿热。治法:健脾清热除湿。药用:清半夏9 g,黄芩15 g,黄连 6 g,干姜 9 g,茯苓 12 g,炒白术 12 g,党参 15 g,茵陈 30 g,炒栀子 15 g,生甘草 6 g,大枣 5枚,7剂,水煎服。酌加艾叶30 g,桑叶30 g,侧柏叶15 g,凌霄花15 g,煎汤外洗。2016年3月5日二诊,上方7剂,鼻翼两侧皮疹明显消退,有少量皮屑,前额、颈部皮损减轻,偶有瘙痒症状。大便黏,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上方加荆芥12 g,防风6 g,继续口服,配合外洗。2016年3月19日三诊,上方14剂,前额、鼻翼两侧及颈部皮疹均基本消退,鼻翼两侧皮肤稍红,纳食尚可,偶有饭后胃脘部痞闷,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初诊方改炒栀子为大青叶15 g,继服,配合外洗。四诊,上方服7剂后,诸症消失。继予上方7剂,巩固治疗。随访3个月无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平素脾胃虚弱,纳食欠佳,加之嗜食辛辣之品,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蕴阻肌肤而成脂溢性皮炎。治宜健脾清热利湿。本方取半夏泻心汤清上温下,调和脾胃之功效。方中清半夏醒脾温中燥湿,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降泄浊逆;干姜辛散温热,温中理脾和胃,防寒药凝滞;茯苓、白术、党参健脾除湿补气;茵陈、炒栀子清热利湿除烦;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且可固护胃气。全方共奏健脾清热除湿之功。瘙痒明显者,可加荆芥、防风祛风止痒。皮色红者,可加大青叶清热凉血。对于外用药,现代医学的临床治疗中,往往采用局部治疗抗炎、止痒、抑脂等对症治疗,并不能起到整体调治作用,笔者根据吴师机《理论骈文》中“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外洗的方法,调节腠理开阖,增强其卫外功能。外用方中艾叶气味芳香,其主要成分的黄酮类化合物、鞣质、三萜类等成分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力、抑制微生物、抗脂质过氧化、抗衰老等作用,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桑叶疏散风热,现代药理研究其有较强的抗炎、抗病毒作用,且桑叶可提高清除自由基酶的活力,降低组织中的质褐质来延缓衰老;侧柏叶凉血止血,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侧柏叶醇提取物中含有较强的抗炎成分;凌霄花凉血祛风,现代药理研究有抗氧化、抗炎及镇痛止痒作用。四药相配外用清热凉血疏风,使肌腠开阖有度,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皮肤炎症,调节水油平衡,还可驻容养颜。内外兼治,效果斐然。

3 小 结

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之为“面游风”)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疾病,易发生于头面部,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寻求较好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治疗脂溢性皮炎的重要课题。现代医学对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可能与皮脂分泌增多或其化学成分改变,糠秕马拉色菌过度生长,神经精神因素、免疫异常等[3]因素相关。故其治疗,多以抗菌、消炎、止痒、抑脂为原则对症治疗,或采用小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短期效果明显,但针对反复发作性脂溢性皮炎,不仅疗效欠佳,且会造成各种不可逆性皮肤损害。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疏风清热、养阴凉血、健脾利湿为治疗原则,显示了其独特优势。笔者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原则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中医外科学的特点内外治法同用,在内服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外洗,使肺卫御邪,气血充盛,腠理疏通畅达,邪气自当消散,为临床辨治拓宽了治疗方法,使广大患者体会到中医优势治疗技术的“简便验廉”,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脂溢皮屑凉血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脂溢性皮炎重在早预防
脂溢性皮炎重在早预防
为什么会有耳垢?
凉血活血解毒法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合并银屑病的有效性
皮屑Ⅰ号洗剂在头皮脂溢性皮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如何除螨才有效
冬天为什么身上的皮屑比较多?
他克莫司软膏配合短程地塞米松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分析